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1月车企排名:接下来该谁倒下了?,欢迎阅读。
24/12/13
导语
月销不足 2000 台极越倒了,下一个该谁?
作者丨杜余鑫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严旭霞
市场从来都是悲喜两重天的。
眼看着 11 月乘用车市场出现了向好的局面,11 月份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还实现了 15.3% 的增长,而且乘联会也预测,今年年底车市翘尾行情将非常明显,谁曾想在混沌的市场中,有人说倒就倒,前有高合,后有极越,中间还有摇摇欲坠的哪吒。
一时间整个行业都慌了,消费者担忧买到的新能源成绝版,纷纷发出自己车型的图片让大家看看会不会倒。打工人也担心,昨天可能还在出差,还在路上公司说没就没了。上游供应商和服务商更是担忧,那么多执行完的项目,款项回不来怎么办?
其实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毕竟任何企业的退场,或多或少都与销量有关。而一句话点评的车企排名,一方面为研究车企向上向下提供了参考,同时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嗅探车企危机的渠道。
从 11 月车企销量可以看到,车企前四强被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垄断,而且在年底补贴政策和消费热情的双重推动下,头部企业销量增长幅度非常可观。除了比亚迪拿下超 6 成的增长,成为一个超级企业外,奇瑞、吉利、长安的增幅都保持在 2-3 成,形成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
车企十强中,二线自主上汽通用五菱、长城坚守其中,倒是上汽乘用车这个月掉队了;就看五菱过来的周钘是否能够挽救名爵于水火之中;外资品牌南北大众、一汽丰田和特斯拉也奋力保持,但单月或累计销量出现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车企危机尚未解除。
实际上,谁的日子好过一点,谁不好过,从车企销量 TOP 30 中也可以看到,头部车企相对轻松,即便是压力大,但至少账面数据不会那么难看,消费者或者舆论对这些车企的评价是正面向好的,在这种内卷和恶劣的环境,正面的舆论往往对企业来说都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
中部的企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好过了,不仅前有猛将,后有追兵,夹在中间不上不下,确实有点难受。放眼望去,排在行业 10-20 名的车企,除了尾部猛攻而上的车企外,绝大多数销量都是同比双降。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几个主流合资,乃至豪华品牌奔驰宝马,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销量下滑,利润降低的现象。
腰部和尾部的车企压力则相对较小,一方面是过去强势的合资经历过一轮洗牌,已经跌无可跌,反而在调整之后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是蔚来、小鹏、小米这样的新势力品牌,确实还有资金和产品支持,市场也有热度,销量仍然说得过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极越的闪崩,对所有新势力品牌都是不利因素,特别是对目前还处在亏损中的新势力而言,信任危机是很大的问题。同时反而利好头部的车企,至少论破产倒闭,头部车企的实力更强,可能性和风险更低。
从前 11 个月的累计销量来看,全年车市的格局基本上已经定了。自主四强领先市场,且销量还在不断增长中,由于各车企间销量差距也比较大,短期内这种局面非常难打破。但同时,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此消彼长,让还在榜单中的合资车企,压力变得更大了,比如今年前 11 个月,南北大众、特斯拉、丰田、日产、奔驰宝马等,都没有守住正增长曲线。
因此对所有车企的考验就是产品和市场销售不允许犯错,包括新产品的节奏和推广上,更不能出现太大差池和波动,否则一不留神就被对手反超了。
如果从系别销量来看的话,自主的增长确实凭借新能源的快速反应,夯实了基础。11 月份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达到 68.2%,推动前 11 个月的市场份额高达 64.6%,今年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 65% 的水平。
但是从 10 月份到 11 月份,自主的份额一定程度上又有小幅的环比下降,原因也很简单,合资的油车和新能源也在开始发力了。比如轩逸、朗逸这样的产品,依旧是轿车市场的龙头产品,年底消费者购车,油车并没有被完全摒弃,而且在购车补贴身上,油车和新能源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国家政策风口也在照顾一部分燃油车市场,这是合资车企强势的地方。
再加上合资新能源,在认识到中国新能源的强悍之处后,也在认知和定位上有了一些反思,伴随着合资新能源价格的下探,合资新能源也有机会迎来反击。比如上汽大众 ID. 销量也保持在万辆水平上了,和主流新势力销量水平相当;广汽丰田的铂智 3X 有望 10 万元起售,这个价格加上丰田的品牌,以及借力中国新能源技术能力,至少会比一众的新势力品牌更具稳健性。
所以未来自主品牌和合资之间竞争,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其中也会进行多场拉锯战。当然头部自主品牌一定是重要的对抗力量,包括自主前十强中,其实除了理想,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大厂在唱主角,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新能源产品的崛起。而众多新势力车企,绝大多数销量都不高,是否脱离危险区并不好说。
外资品牌份额被压缩是不争的事实,11 月份德系的份额被压缩到只有 13.5%,全年德系份额将被压缩到 15% 以内。日系品牌 11 月份的份额被压到 10.4%,如果日系还不尽快崛起,跌破 10% 也不无可能。美系品牌由于车企不多,在上汽通用摆烂之后,也仅有特斯拉能够撑一撑门面,11 月的份额只有 5.5%,全年份额仅有 6% 左右。
难道外资车企都没有办法了吗?
其实千万不要小看聪明的全球性大跨国企业,他们为什么没有抢先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去和一众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争夺?事实证明,那些率先冲锋陷阵的,基本上都成为炮灰和历史。
产业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成熟市场一定需要数年的时间进行培育,前面进入的可能抢得了时间先机,但是在中间恰到时机的时候切入,既汲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又获得了他们培育下的市场和消费喜好和习惯,更享受了行业培育下更加完善的技术和产业链,晚来不一定是坏事儿。
至少从企业知名度,消费理性回归之后,传统大厂的新能源产品,一定会成为更多普通大众的选择对象,这个时候的合资,说不定会迎来新的机会和增长。至少相比那些已经在造车烧钱的道路上亏损数百亿的先行者来说,拥有更强大基盘和底气的经典合资车企,血还厚着呢?
杜余鑫
干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