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2023年,多少明星Biotech在吃散伙饭,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
距迎接 2024 年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一些 Biotech 却等不到新春了。
截至目前,倒闭的美股上市 biotech 数量已经超过 30 家,其中不乏过去几年尽享资本红利获得巨额融资的企业,比如由行业顶级风投 Flagship 孵化的 RubiusTherapeutics、Codiak BioSciences 等等。
在非公开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据 Endpoints 消息,David liu(刘如谦)实验室旗下的明星 biotech 公司 Resonance Medicine,已经倒闭。这是 David liu 连续创业以来,第一家宣告倒闭的公司。
Biotech 陨落是常态,寒冬只是按下了加速键。
而这些明星 biotech 的消失,进一步提醒着市场:从科研走向商业,一家企业如何平衡创新与生存,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基因大佬首尝败绩
在科研领網域,David liu 可以说是一个连续获胜的发明家。
早在 2011 年,刘如谦等就开发出了噬菌体辅助连花进化技术,这种方法可以让蛋白质在 24 小时内进化 60 轮,进化效率是传统方法的大约 100 倍。
另外,他也在领导构思 CRISPR 的改进版本。最引人注目的进步是一种新的 " 碱基编辑器 ",可以将 DNA 的单个核苷酸碱基或字母交换为另一个。
理论上,这项发明为开发治疗由 DNA 中的一个小错误引起的数千种遗传疾病,打开了大门。
" 他将成为 CRISPR 2.0 的教父," 诺华研究基金会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 Gerald Joyce 对其如此评价。
与此同时,刘如谦也是连续创业者,不仅是知名基因编辑 biotech Editas Medicine 的联合创始人,还创立了 Pairwise Plants 等多家公司。
但在商业世界,大佬也很难不碰壁。正如上文所说,David liu 旗下第一家倒闭的公司已经出现。
Resonance Medicine 是 2021 年成立的公司,目的是开发蛋白质切割疗法,通过对蛋白质切割酶进行重新设计和编程,使其能够特异性地对目标蛋白质进行切割和编辑,治疗与蛋白质相关的疾病。
Resonance Medicine 并未上市,在一级市场也罕有露面。但通过一些公开资料来看,肉毒毒素蛋白酶噬菌体辅助进化或是该公司的底层技术,但该技术具有前景,同时也极具挑战性。
Endpoints 报道推测,外部环境变化只是表象,Resonance Medicine 倒闭的核心原因,在于投资人觉得这项技术并不成熟。
据马萨诸塞州的檔案,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主要由 David Liu 之前的投资人组成。这些投资人,至少投资过一家由 David Liu 联合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
相对来说,这些投资人对于 David Liu 足够熟悉。在技术相对可靠的情况下,或许不会轻易放弃。
" 造神 " 模式的失利
Resonance Medicine 倒闭,只是明星 biotech 在 2023 年发展遇阻的一个缩影。"Flagship 模式 " 的失利,更说明了这一点。
Flagship Pioneering 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孵化 biotech 方面分为四部曲:Explorations、ProtoCos、NewCos 和 GrowthCos。
Explorations 阶段,Flagship Pioneering 会寻找到一些生物医药领網域的独特 " 卖点 ",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性 " 探索 ";
ProtoCos 阶段,则是将一些有潜力的想法会变成 " 原型公司 ",之后 Flagship Pioneering 会筛选出最具有潜力的概念;
NewCos 阶段, " 原型公司 " 的想法被证明是可行的,就会成为全新的公司,得到资金支持,潜心开发产品;
GrowthCos 阶段,这些新公司逐步发展,吸引外部投资,有些甚至会上市。
相比于市面上的 biotech,在 "Flagship 模式 " 下诞生的公司更具确定性,因为在面向市场前已经在内部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并且机构还会搭建经验相对更加丰富管理层。Moderna 就是在该模式下诞生的。
不过,该模式在 2023 年也接连遭遇失利。今年以来,该模式孵化的 Rubuis Therapeutics、Codiak BioSciences、Evelo BioSciences 相继倒闭。12 月 4 日,又一家由 Flagship 孵化的公司 Axcella Health,宣布将要倒闭。
这些公司的落寞收场,让市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的残酷。
以 Rubius 为例。2013 年这家 biotech 由 Flagship 孵化面世,核心技术是 " 红细胞疗法 ",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Harvey F. Lodish 教授团队。
院士坐镇以及顶级风投孵化,使得 Rubuis 自成立开始便顶着明星 biotech 光环,接连获得融资,并于 2017 年被 FierceBiotech 评为全球生物技术初创公司 "Fierce 15" 之一,登陆纳斯达克之后市值一度超过 20 亿美金。
遗憾的是,随着核心管线的不断受挫,以及研发转向难以收获市场认可,最终,Rubuis 经历多次裁员后,倒在了 2023 年的寒冬中。
Codiak 的倒下更令人唏嘘。头顶 " 外泌体第一股 ",上市以来备受关注,但从上市到倒闭,仅仅用时 30 个月。
一年时间不到,接连四家公司倒闭,"Flagship 模式 " 的弊端已经显现。
Flagship 给自己的定位是 " 开拓者 ",此前倒闭的三家公司均布局赛道冷门,即将倒闭的 Axcella,曾由于资金问题,放弃 NASH 专攻 Long COVID。
作为后疫情时代下的产物,Axcella 专注的 Long COVID 有市场需求但又冷门,无上市药物参考,研发难度高。
在创新药研发世界," 独特 " 意味着难度更高、风险更大,也更加烧钱。或许,Biotech 先吃饱饭再追求高创新才是现实。
从科研走向商业的生存平衡
表面来看,这些倒下的明星 biotech,实际上都是类似的剧本。
在流动性泛滥的年份里,包括大佬加持的明星 biotech 在内,大量初创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导致近年来这些公司发展遇阻,叠加资本的降温、市场风格的切换,彻底摧毁了创新的梦想。
从最开始的大红大紫,到最后的落寞收场,这样的剧本在生物科技行业,已经司空见惯。根源在于,在生物科技领網域创业,成功一直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死亡是最常见的结局。
但众多明星公司的倒下,依然值得市场关注。
Biotech 陨落是常态,寒冬更是按下了加速键。这些明星 biotec 的倒下,进一步告诉着市场,从科研走向商业,创业者们如何平衡创新与生存的问题,是需要时刻关注的。
它们固然拥有强有力的长板,能够以技术为敲门砖,但与纯粹的科研相比,商业世界无疑是野蛮的,市场环境更是风云变幻的。
这对于创新药企提出了更多,技术创新之外的要求。
有句话说,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某种程度上,对于科技型企业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领先太多太前瞻性的研究,更适合放在大学和研究所,因为这需要 " 用爱发电 ",对于公司现金流、商业成长则会比较痛苦。
技术创新是 biotech 的生存之本,但立足商业世界,同样需要市场的聚焦、灵活的执行力以及全面的商业思维。任何时候,在商业与科技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长久地将创新事业推进下去。
毋庸置疑,生物科技时代的创新是一场超级浪潮,但在抵达每一个新大陆之前,风浪还会继续摧毁一艘又一艘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