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半熟男女》:女性题材的另类“成长”,欢迎阅读。
从 " 谈欲羞耻 " 到 " 尊重自我 "。
整理 | 爱捞
编 | 陈梅希
《半熟男女》是一部非典型女性题材。
在豆瓣,原著小说《这里没有善男信女》主打 " 全员恶人 " 的标签,它并没有像传统的言情小说那样打造圆满的爱情,而是揭开每一段看似浪漫爱情背后的 " 残酷 "。就像剧中所改编的那样,女主角何知南远方谈一个,眼前又看中一个,何知南的男朋友高鹏看似 " 直球男大 ",但在爱情中却有着百般试探的深藏不露。
这也是《半熟男女》新颖的地方之一,表面上它在讲一个半熟群体的故事,饮食男女各有博弈,实际上却塑造了一群 " 微瑕 " 男女。它不再直白单纯讲述女性积极向上、独立自强,而是让人物更加落地,直面人生中的瑕疵与暗黑,也让观众开始接受剧中人物的 " 不完美 ",用另类的切入方式与观众共鸣——凤凰男瞿一芃、年上男周斌,都是爱情陷阱中的典型物种。
另一方面,在类型剧上,《半熟男女》也往前了一步。
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几年的国产剧讲惯了大女主的戏码。独立女性的身影不再是类型中的小众群体,观众可以看到回归家庭的女性角色越来越愿意掌握生活自主权,女霸总的光环掩盖了玛丽苏甜宠的受欢迎程度。
但当同样的故事扎堆出现,也会让观众对大同小异的叙事方式感到 " 说教 ",从而丧失追剧的兴趣。
在总制片人齐帅看来,这个故事最吸引自己的地方便在于故事中几位女孩强大的 " 生命力 "。" 我觉得我身边很多人,可能 30 岁 40 岁甚至 50 岁的人,他都处于‘半熟’的状态,也许是我们的‘青春期’没有被完全包容地度过。其实人的青春期,应该有一个大胆试错的,探索世界边界的,寻找自我真正想要什么的阶段。"
《半熟男女》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鼓吹 " 绩优主义 " 的层面上,而是深入一步,对女性自我进行挖掘。一个人可以是职场上的精英女性韩苏,也可以是普通女孩何知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需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相较于原著小说,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对人物的 " 暗色 " 做了相对温和的处理。剧集变得更加符合 " 价值走向 ",试图将小说中的内容通过更加合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实现话题的探讨。
这样的改编更加理性,但 温和的处理也代表着,很难抬高话题的讨论度,毕竟女性题材从对 " 原生家庭 " 的声讨,到 " 焦虑源泉 " 的制造,都有代表性的爆款作品产生,《半熟男女》的温和改编,也使得剧集对观众的吸引力在减少。就像豆瓣网友的评论,有人觉得这部剧是 " 反乌托邦的爱情,成年人的必需品 ",也有人觉得 " 半新不新,半深不深 "。
理智和扎实的逻辑情节固然重要,但抓马和狗血才是观众永恒不灭的心头好。《半熟男女》在创新,也在创新和垂类破圈之间挣扎,这是这部剧的难题,也是当下很多女性题材的难题。
《半熟恋人》看片会当天,总制片人齐帅和制片人王艳与大家聊了聊《半熟男女》影视化的思路,以及柠萌影视对女性题材的洞察,以下是访谈的部分整理:
Q1:主创对这部小说的改编策略是什么?
总制片人齐帅:《半熟男女》剧本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把原著调整成现在电视剧的版本,因为电视剧还是得比较符合主流价值观,尽量用电视剧的方式保留原著的特点,同时发挥人物可探讨的空间。原著小说比较吸引我们的点是它的每个角色身上都有很多探讨的话题,包括大家也觉得主角好像不太像以往看到过的主角,但是他们展现的生命力是我们觉得精彩的。包括它的剧情,不一定是宏大叙事的社会议题,但字里行间的细节,是我们女性生活中一些 " 扎心 " 的小事,会引发共鸣,让观众觉得,这个事其实我也遇到过,我也思考过。所以,保留这一部分好看的东西,同时把导向引导到一个比较正面的价值观上去。
制片人王艳:其实我们改编的很多初衷就来自于说到底要保留什么?保留几个核心人物,以及人物身上最显著的特质,所以一开始包括导演张晓波、编剧吴楠老师,我们最开始跟他们沟通都是秉持一个原则,我们不强行洗白任何行为,这是我们所有主创非常一致的想法。
Q2:怎么看待剧中的男性角色?
制片人王艳:我们也不是特别想标签化所谓的 " 渣男 ",不想挑起特别明显的对立,那样会被别人诟病人物纯偏功能性。
总制片人齐帅:我们不回避男性角色有渣的行为,但我们还是尽可能希望把他当作独立的人物塑造,他为什么走到今天?为什么会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每个人物的成长环境不同,当我们看一个人时,可能要看到他和你是不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基础上看问题和做选择,看到一个人物表面标签下的底色。我们也希望女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更多地拨开表象看清一个人的底色。
Q3:会不会担心观众看完会觉得被冒犯,尤其是男性观众?怎么看待角色的瑕疵行为?
总制片人齐帅:我们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确实我们的主角形象是有一些瑕疵的,不完美的。如果大家能看完全剧,希望观众不要直接给人物贴标签是坏人。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动态的,都在磕磕绊绊地行走自己的人生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要经过千山万水才能活成他们自己。这个过程里肯定有行差踏错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因为怕走错就不去走那条路。所以我觉得剧中这些女孩都还挺勇敢的,无论她用什么方式,她在探索自己的生命,哪怕她错过,为错误付出了代价,但也在吸取着成长。我觉得编剧老师,包括我们整个创作班底,在这个过程中更想呈现给大家的是女孩子成长的过程,所谓 " 半熟 " 的状态。
制片人王艳:我们在改编时会技术性地处理一些问题,但例如面对瞿一芃这样的人物,我们不会刻意去洗白他的行为。首先情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羁绊的过程,可能很多人在真实生活中就是没有办法处理好分手的过程,跟前任保持着一些难以名状的关系。只是说我在改编的时候,我要如何把这些真实的东西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描写出来,这正是这个剧想跟大家探讨的话题。
总制片人齐帅:人性是很复杂的,每个选择都要具体投射到人物本身的状态。对于何知南这个人物来讲,她比较求爱,她觉得在爱情关系里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但其实她通过自己的成长,她一定会发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不只是他人或者是情感关系给予的。只有你自己想清楚 了,你才配得更好的。
Q4:想问一下选择演员的策略?
制片人王艳:这是一个三十岁之前的年轻男 女的故事,选角一定要找最合适的人。所有演员的选择其实需要一个锚点,这个锚点就是何知南。首先她得有观众缘,要有一些天真稚拙的东西,我们觉得小田特有机灵劲儿,该笑就笑,该哭就哭,这点非常真实,非常符合角色:我就是要坚定地追求爱情。
韩苏选择周雨彤,我觉得太合适了,她几乎就是统治职场人设的神,没有别人。
孙涵涵选择曾梦雪,我们需要她不是把 " 坏 " 写在脸上,你会觉得就算她犯了错,也还会同情她,演员本人的梨涡,笑起来憨厚的样子,包括她能跟何知南能成为朋友,都让人信服。
至于男性角色的选择,瞿一芃,我们还是想给观众呈现不一样的感觉,不想找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凤凰男。包括高鹏的选择,小说里面是一个胖胖的,稍微有点油腻的,但我们还是想反着来,在视觉上找一个搭配的新鲜感。
张晓波导演非常不避讳用新人演员,大家会真的感觉这是一批在半熟状态里的男男女女,每个人脸上还都是挺善的,挺真实的,即使犯错也可以让人共情和理解。
包括袁文康老师和董洁老师的组合也蛮妙的,袁文康老师的演技很好,在他对孙涵涵掏出离婚证的时候,你真觉得自己好像有点错怪他了,成功起到了迷惑作用。
总的来说,因为剧中角色很多都是 " 微瑕 " 人物,我觉得这些年轻演员愿意选择出演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勇敢。
Q5:现在这个市场很严峻,这个故事的市场考量是什么,你们认为最吸引人的 内核是什么?
总制片人齐帅:市场确实瞬息万变,我们选择项目,还是作为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我觉得它吸引我的点是几个女孩强大的生命力。也许我看上去没有那么特别,但是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欲望,会思索我自己到底要什么。我觉得现下这个时代,很多人可能会害怕,因为成长其实是痛的," 半熟 " 在某种程度而言是挣扎的,但是我又觉得我身边很多人,跟年龄没有关系,可能 30 岁 40 岁甚至 50 岁的人,他都处于 " 半熟 " 的状态,也许是我们的 " 青春期 " 没有被完全包容地度过。其实人的青春期,应该有一个大胆试错的,探索世界边界的,寻找自我真正想要什么的阶段。但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度过青春期,所以这个过程被拉长了。好在青春期有另一个反向的意义,在于我们终会成长。
Q6:从《三十而已》到《半熟男女》,女性题材的市场变化是怎样的?
总制片人齐帅: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三十而已》的时代,大家可能更想看到女性力量,女性欲望的表达,撕掉谈欲羞耻。到了《半熟男女》的阶段,我们想展示更多样本而不是一种口号和标签。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觉得社会的进步是基于我们对个体、对自我更执着的寻找,我们可能更爱自己,才会愿意更深入地去思考我要什么,所以我们也希望在这部剧里给大家展现不同的社会样本,我们觉得每个时代、每个人物都有值得被记录的地方。对个体的包容和重视,我觉得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进步趋势。而女性题材和情感关系,我认为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家聚焦的具体方向会不一样。
Q7:每集中间的小剧场,可以看出很多主创的巧思,这一部分是如何构想的?
制片人王艳:张晓波导演加入项目以后,他觉得原著小说有很多锋芒的东西,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最大化保留原著的犀利。最后,我们跟原著作者一起构想,确立了小剧场这个形式形式。" 小剧场 " 完全跳脱出剧的本身,保留原著的观点交锋,同时作为正片剧情的另一个视角补充,既高于现实,又符合小说本身那种 " 讽刺 " 的气质和调性,同时跟剧情和人物做了很好的连接。所以,创作来源基于小说、基于一个梦,也基于大家一起共创。
Q8:想问下咱们剧的调研是怎样进行的?
制片人王艳:我们有好多不一样的方式。第一波调研的是小说用户,这其实是基于我们最开始的创作原点,小说用户到底喜欢什么。之后,再去找当下的年轻人,就小说里面几个职业环境找了一些男男女女访谈。包括我们在过程中也会去做一些例如年龄、城市与城市之间区隔化的探究。年轻人对两性关系到底最在乎的是什么?对谈不谈恋爱,对男朋友、对异地恋等的整个观察的维度也很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多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你面对一个人和一件事的选择。
总制片人齐帅:不针对这个剧,我们公司也有用户洞察的习惯,我们可能每周都会有一个成员给大家分享,比如说最近女性议题的趋势,潮流文化,社会热点等,大家在不断地学习怎么看待社会、看待生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Q9:主创如何给这个作品定义适合它的调性,让创新适配市场?
总制片人齐帅:我觉得这个可能涉及到,我们跟《三十而已》时代的不同。现在越来越难有一个庞大的话题可以覆盖到过去那样广泛的人群,人群在流动,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在流动,所以一部作品一定是最先处于一个垂类赛道的,这是我们最开始要认知的东西。我们不能期待一下子要讨好所有观众,但我要通过兴趣点的延展去破圈,从垂类里去破圈。所以,剧情其中更多还是在关注年轻人的情感议题。你说它是一个偶像剧吗,我觉得可能不是,因为说实话剧中的 CP 成立的不多(笑),最后没有一对像我们嗑传统偶像剧那样,当然你可以磕它人物关系中的一种感动,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它并不是一部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