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终结!泛海控股金融梦碎,欢迎阅读。
作 者丨陈莎莫
编 辑丨张伟贤
图 源丨视觉中国
在和投资人重新签订協定后,万达商管的上市对赌協定危机暂时解除。不过,曾驰援万达的卢志强及其一手打造的 " 泛海系 " 却没有等来好消息。
*ST 泛海(泛海控股)近日公告称,公司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一中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式。
预重整程式终止,叠加泛海控股今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使该公司股票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或加入退市房企阵营。
但严格意义上说,泛海控股已不算是房企。2020 年,其所属行业分类由 " 房地产 " 变更为 " 金融 ",那一年,来自房地产业的营收占比降至 15.19%。外界常说的 " 泛海系 ",也主要指金融板块。
早在 2014 年初,泛海控股就开启了由单一房地产企业向涵盖金融、房地产等业务的综合性公司的转型。此后,泛海在金融领網域实施了一系列大胆投资。巅峰时期,泛海控股总资产超 2000 亿元。
然而,正是这一转型,为泛海此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转型
作为 " 泛海系 " 的掌舵人,卢志强 1952 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985 年 " 下海 " 创业。1998 年,卢志强旗下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此后,经过股权变更,公司股票简称从光彩建设变为泛海建设。
房地产一度是泛海的主营业务。到 2013 年,泛海建设的房地产销售收入为人民币 58.44 亿元,公司项目分布在北京、武汉、上海、深圳、杭州、青岛、大连及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国内外城市。
2014 年初,泛海控股董事会作出企业战略转型发展的决策,由单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向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等业务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转型,公司名称也变更为泛海控股。
此后,泛海便开始不断购入金融资产。
仅 2014 年,泛海便收购了民生证券约 73% 的股权(后来持股比例一度达 87.65%),发起成立民间投资平台公司中民投,并参与增资大股东旗下信托平台民生信托,间接持有 25% 股权。在香港市场,泛海控股则收购了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 71.36% 股权,即后来的中泛控股。
2015 年,泛海控股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时富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40.71% 股权,并以不多于 17.85 亿元收购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进军保险业。
2016 年,泛海又斥资 75 亿元增持民生银行,并投资设立民生金服控股、增资民生期货等。
短短三年间,泛海已涉足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金融板块初具雏形。
卢志强重返台前,也展现了泛海控股发力金融领網域的决心。2014 年 1 月,卢志强的泛海建设董事长任职期满,韩晓生接任,期限为三年。但仅仅一年多后的 2015 年 5 月,卢志强重新当选董事长。同时,来自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網域背景的多名高管进入董事会。
新董事会对泛海控股的机构設定进行了调整,设立十一个职能管理部门及八个产业集团总部。其中,八大产业集团涵盖互联网金融、保险、证券、信托银行、资本投资、电力、房地产开发和不动产投资管理。时值中国企业 " 出海 " 热潮,泛海也加码海外资产,陆续收购了美国洛杉矶、夏威夷等地的地产项目,及印尼电厂项目、美国通用金融公司(Genworth)、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等。
在此过程中,泛海减少了在国内房地产领網域的新增投资。
从收入规模及构成看,泛海的转型是成功的。2014 年,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超 75%,金融证券业务占比则为 20.4%。2017 年,金融板块营收首次超过房地产板块。到 2020 年,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比已下降至 15.19%。
2014 年到 2020 年,泛海控股的营收规模从 80.8 亿元增长至 140.6 亿元。
踏空
" 奢侈 " 的收购行为也伴随着高昂的代价。自 2014 年转型以来,泛海控股的负债总额快速攀升,并在 2018 年底达到了 1836.7 亿元。虽然当年泛海的资产规模超过 2000 亿,但其资产负债率仍然保持在 80% 以上。
2017 年,泛海布局的房地产和金融业都面临政策环境的变化。当年年初,房地产调控深化,市场交易随后降温。同时,随着对各种金融乱象的打击,严监管成为金融领網域的主题,并延续到 2018 年。
此时,泛海控股的资金状况也出现问题。
受政策环境影响,2017 年泛海控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减少 74.2%。到当年年末,泛海控股的短期负债(一年内到期)约为 335 亿元,公司现金流仅为 180 亿元。
祸不单行。踩雷武汉金凰珠宝 80 亿元假黄金案,加剧了泛海的困难,也被认为是公司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2020 年 5 月,民生信托收到武汉金凰珠宝质押黄金检测结果,一桩 83 吨假黄金案由此揭开。金凰珠宝凭借这些表面镀金、内部成分为铜合金的假黄金共获取了金融机构约 200 亿元融资,其中民生信托涉及 40.74 亿元。
在多方压力下,民生信托及其他涉事信托机构对投资人进行垫资兑付,这也导致泛海控股 2020 年度计提约 25.2 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占其利润总额的比重达 56.1%。
叠加对海外部分项目及商誉计提减值准备、武汉房地产项目受疫情影响收入未达预期、汇兑损失,泛海控股于 2020 年由盈转亏。
此外,民生信托还多次 " 踩坑 ",遭遇了 " 中建五局萝卜章事件 "、新华联债券逾期、宝能信托违约等一系列事件。
除去踏空的因素外,泛海旗下的金融业务盈利能力并不理想。例如,2019 年至 2020 年,保险业务是其最大的营收来源,但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59%、2.82%,远低于其他业务板块。随后两年,这一指标则为负值。
2021 年初,泛海控股旗下的民生财富出现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宣告暴雷。
为缓解资金压力,泛海控股很早就开始出售资产进行回血。
2019 年初,泛海控股将 " 捂 " 了十几年的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 1 号地块和上海董家渡项目出售给融创,彼时泛海称,这标志着 " 公司地产业务去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但明眼人一望便知,回笼资金才是其更迫切的需求。
2021 年初,武汉的一宗项目被转让,总价为 30.66 亿元。此外,泛海控股还将浙江项目及多个海外项目出售。
金融资产也被出售。以被视为 " 泛海旗下最优质金融资产 " 的民生证券为例,由于对山东高速的 12.6 亿元债务逾期未还,今年 3 月,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 34.71 亿股股权上架法拍平台,起拍价约 58.65 亿元,最终国联集团以 91.05 亿元拍下。叠加此前的主动出售行为,截至今年 6 月底,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股份占比已降至 31.23%。
另外,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信托、民生银行等金融资产股份也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出售。
代价
房地产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实施转型后,泛海的金融业务就一直作为地产业务的资金池而存在。2021 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虽然泛海的地产业务规模并不大,但仍然受到影响,并导致关联方的融资出现违约。
2022 年 4 月披露的一则诉讼信息,将泛海控股与民生信托之间的债券交易公之于众。
作为泛海控股信托计划受托人,民生信托购买了 "20 泛控 01"、"20 泛海 01"、"20 泛海 02" 三笔债券的本金合计 19.844 亿元。其中,"20 泛控 01" 仅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另外两笔为私募债券。
由于 " 履行原因 ",民生信托要求泛海控股提前清偿三笔债券本息并行使股权质押权,并要求中国泛海、卢志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目前,诉讼进展为 " 强制执行中 "。
民生银行也牵涉其中。今年 1 月 20 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公告称,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泛海控股旗下的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及民生银行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卢志强提起诉讼。
据民生银行 2023 年半年报,截至 6 月底,其来自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余额为 211.94 亿元,是所有关联方贷款中规模最大的。其中,上述两家武汉公司共计 70.18 亿元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 泛海确实有风险,民生银行采取了加固债权以及压降敞口的策略,对存量业务追加抵押物和担保。" 民生银行副行长袁桂军在今年三月的业绩会上表示。
10 月,北京金融法院判决武汉中央商务区公司偿还贷款本金 30.46 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等。
以上仅是泛海控股来自关联方的部分诉讼,泛海控股还有大量来自非关联方的诉讼。截至今年 11 月 28 日,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合计约 5.63 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 10.30%。
泛海控股表示,受重大诉讼影响,控股子公司武汉公司、民生信托、亚太财险等公司的部分股权或其名下部分财产被法院采取冻结、查封等措施,公司资产安全面临较大威胁。这些资产查封冻结,又进一步阻碍了泛海控股的资产出售计划,自救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了死结。
2023 年 4 月,泛海控股被债权人狮王资产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启动预重整,并指定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担任泛海控股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12 月初,临时管理人认为泛海控股已不具备重整可能。据此,北京市一中院决定,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
分析人士认为,这也基本宣告了泛海的终局,即可能面临破产的命运。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营收 65.6 亿元,同比下降 26%,归母净利润继续为负。这使得已经戴上 "*ST" 帽子的泛海控股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据媒体报道," 泛海 " 这一名称来自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所作的七言绝句《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诗作展现了作者面临艰难险阻时的从容。
面对此时的巨浪滔天,卢志强和泛海还能保持从容吗?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赵凤铃
21 君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