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茅台袁仁国狱中去世:成败皆因经销商,曾收5公斤金鼎,欢迎阅读。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陈弗也
编辑 | 肖望
出品 | 棱镜 · 腾讯小满工作室
根据《红星资本局》9 月 11 日的报道,茅台集团、贵州茅台(600519.SH)原董事长袁仁国已经去世。报道亦显示,袁仁国的遗体系从贵州省某监狱运来,停在贵州某殡仪馆。
1956 年出生的袁仁国是茅台集团的第四代掌门人,也是茅台集团第一位 " 落马 " 的掌门人。
袁仁国是土生土长的仁怀人,那里是茅台酒的故乡,1975 年,年仅 19 岁的袁仁国进入茅台工作,他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做过制酒工、供销、宣传、车间主任、厂长等,是茅台酒厂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
一位熟知茅台的人士对袁仁国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在茅台历史上,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奠定了茅台酒品质的季克良,一个是开辟了茅台酒销售渠道的袁仁国。
公开资料显示,1994 年,袁仁国开始主管茅台酒厂的销售工作,并在 4 年后担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8 年的茅台正面临着 " 内忧外患 ",当年,茅台定下了 2000 吨的销售任务,但受山西朔州假酒案的影响,白酒市场疲软,到了 7 月份,茅台仅完成了 700 吨的销售任务。此外,政府也取消了茅台酒的 " 定产定销 " 政策,他们需要在市场上自谋生路。
在外部,与五粮液的缠斗,茅台开始落得下风,当年 53 度飞天茅台的单价在 200 元左右,比五粮液便宜了几十元,失去了中国第一高端酒的名号,其他几家知名酒厂也登陆资本市场,对茅台直接构成了威胁。
担任总经理后,袁仁国开启了对销售渠道的重建。他在全国选了 17 名销售人员,成立了一支号称 " 敢死队 " 的销售队伍,同时,茅台销售总公司也正式成立。
" 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都是茅台的销售门店。" 一位白酒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向作者回忆,当时,茅台酒主要由各级糖酒公司来销售,这种定产定销的模式,可以保障酒厂的销量,但是也束缚了酒厂的营销活动。
自建销售渠道后,茅台打了一场翻身仗。袁仁国用了当年最后的 5 个月时间,完成了剩余 1300 吨的销售任务。
2017 年,袁仁国在当年的全国经销商联谊会上披露了一个数据,他们的经销商从 1998 年的 146 家发展到当时 2000 多家,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 30% 以上的县级城市。销售人员从最初组建的 17 人发展到 553 人,此外还有经销商的 2 万多营销人员。
凭借着其销售渠道上的贡献,2011 年 10 月,袁仁国接替季克良,成为茅台集团董事长,茅台正式进入 " 袁仁国时代 "。在其担任掌门人的 6 年半中,茅台股票不断飙升,市值稳居 A 股的前列。
" 成也经销商,败也经销商 ",这是很多熟知茅台的人对袁仁国的评价。
根据茅台的财报,经销商体系为茅台贡献的营收,常年占总营收的 9 成左右。当然,要想成为茅台的经销商,并不容易,茅台对其经销商的银行流水、资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即便一些商家符合这些要求,茅台也不会轻易授权其进行销售。
正式得益于这一套成熟的经销商体系,袁仁国缔造了 " 茅台神话 "。但是,这些 " 价值连城 " 的经销权,也滋养了大量的腐败。
2018 年 5 月,袁仁国离开茅台,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一年后,袁仁国被 " 双开 "。2019 年 9 月,贵阳中级人民法院对袁仁国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袁仁国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根据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的信息,袁仁国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权、权钱交易,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便利,严重破坏茅台酒营销环境。
2022 年 3 月,《国家监察》纪录片披露了袁仁国受贿案的诸多细节,从 1994 年到案发时止,20 多年里,袁仁国的受贿金额高达 1.129 亿元。
纪录片还显示,已经落马的前贵州省副省长王晓光,曾直接从袁仁国处拿到了 4 家茅台专卖店的经营权;曾有经销商为讨好袁仁国,送上 5 公斤的金鼎,金鼎上刻有 " 酒冠仁国 " 四个字,此四字由遵义籍清代诗人郑珍的诗句 " 酒冠黔人国 " 改编而来。
袁仁国落马之后,茅台开启了销售体系的改革,一方面削减经销商,一方面自建直营渠道。
财报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底,茅台的国内经销商数量是 3215 家,到了 2021 年 6 月底,这个数字变成了 2096 家,三年少了一千余家。不过,自此之后,经销商便趋于稳定,2023 年 6 月底,茅台在国内有 2082 家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