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最新国内AI手机排行榜,让人有点破防,欢迎阅读。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今天,一个朋友突然告诉我,他被一张 AI 手机份额图整 " 破防 " 了:
▲ 2024 年三季度中国大陆 AI 手机出货量份额,来源:Canalys
他手里拿着最新发布的 iPhone 16 Pro Max,半怒半笑着大声质问我:" 我那么大个 AI,去哪了?"
的确,即便发布了整整半年,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在国内依旧是不可用的状态。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准备用百度的文心一言,但细节还没谈妥。
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百度大模型在适配 iPhone 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百度和苹果双方在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存在分歧:百度希望保存数据训练模型,但苹果的隐私政策不允许收集这些数据。
不管最终苹果 AI 在国内要怎么做,但至少目前,国内 iPhone 用户并不能用到发布会上库克画的那些 AI 大饼(不用特殊方式的话)。
▲ 9 月 10 日,苹果智能中文发布时间官宣
所以 Canalys 为什么会给出这样 " 不符合实际体验 " 的结论?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 Canalys 报告中对 AI 手机的定义是"Al-capable smartphone " ——具有 AI 能力的智能手机。
你可以用不了,但我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就是 AI 手机。
根据另一家市研机构 IDC 的定义,AI 手机有几个关键指标和特性:算力大于 30TOPS 的 NPU、支持生成式 AI 模型的 SoC、可以端侧运行各种大模型。
用这个标准来看,搭载 A18 Pro 的 iPhone 16 Pro Max 的确是一部货真价实的 AI 手机。
我跟他说,没关系,虽然苹果用不了,但你可以看看国内,现在单从落地 AI 功能的速度上来看,国内厂商可以说是 " 遥遥领先 " 了。
过去 2 个多月,国产 AI 手机新品密集发布,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接连亮出 AI 大招,AI 智能体、AI 手机作業系統(AI OS)等概念走上前台,在各家厂商的 PPT 上频频刷屏。
简单总结就是:苹果有的我也有,苹果没有的我还有。
▲从左至右:华为、OPPO、荣耀、vivo、小米
只需要说一句话,AI 直接操作你的手机螢幕下单一杯咖啡,口味还是你最喜欢的那种;一键召唤 AI 识别你的手机螢幕,AI 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认识你所看到的整个世界。
AI 手机的发展,似乎正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近来各类 AI App 也十分火爆,在各大应用商店中高居下载榜前列,它们同样有着丰富的 AI 功能。但今天的 AI 手机的这些能力似乎早已不是装一个 AI App 就可以实现的了。
▲ OPPO 軟體应用商店搜索 "AI" 呈现的 App 结果
AI 手机为什么不是装了 AI App 的手机?
当我们深入各家手机厂商发布的 AI 相关技术、作業系統和手机新品后,发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各家头部手机厂商没有对 AI 手机明确给出过定义,但我们发现近期的各类 AI 产品和技术井喷式爆发都在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力:系统级个性化 AI。
AI 手机的发展,正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 " 方向大一统 "。
根据 Canalys 预测,2025 年 AI 手机的渗透率可能会接近三分之一,出货量近4 亿台。
AI 手机,的确已经成为手机行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增长点,而AI 手机的发展,无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
一、AI 手机和装了 AI App 的手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铺开来说太广,我们先从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来说,就是算力从哪来。
就目前各家 AI 手机落地 AI 功能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来看,AI 手机的算力,绝大部分是从手机来。
今年各家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 NPU 的重要性,从芯片厂到终端厂商都是如此,这也与各家强调 " 端侧 AI 落地 " 的基调相一致。
今年高通和联发科的旗舰手机芯片,都在 NPU 方面进行了重点更新,从核心规格到軟體层的优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AI 算力,不仅是峰值 AI 算力要强,还得与所有热门主流大模型都适配好,让大模型能充分调动 NPU 的 AI 算力,而不是图有个跑分好看。
复杂的端侧影像识别、语音处理,实时的 AI 场景识别和优化,都离不开这些。
相比之下,装了 AI App 的手机,不一定要有这么强大的 AI 硬體支持。因为 App 可以联网,可以在云端跑大模型。
但云端不是万能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靠联网解决的,即使可以做,联网可能也不是最高效、最经济实惠、最安全的。
全球智能手机用户 40 多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每时每刻的各种 AI 需求,事无巨细不分大小都要跑在云端处理,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这些成本不可能无条件转嫁给消费者,厂商自己也不可能全部承担,这将成为 AI 初期发展、AI 普惠的一大绊脚石。
除了太烧钱,都跑在云端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数据隐私安全。
虽然隐私安全总是听起来有些 " 虚 ",可能对大众普通老百姓来说 " 感知不强 ",但在苹果、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 所有厂商的发布会上,数据安全问题都被重点单独强调,几家大厂几乎都发布了 " 芯片级 " 安全方案。
数据安全问题,不出事则已,出事就是大事。
除了数据安全,延迟和可靠性也是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 AI 通话实时翻译,或者 AI 实时对话翻译,你一言我一语,这种实时对话的流畅度,云端显然很难保证。
再比如苹果的 Gemoji,AI 根据你的照片实时给你生成一张表情包,以便你在聊天对话中可以马上使用。
还有部分用户的一些工作环境可能是无网络环境,如果为此就要彻底告别 AI,那体验无疑会大打折扣。
说到底,只要是依赖联网实现的,其稳定性就会存在很大的 " 不确定性 "。
此外,从 AI 功能的实际体验上来说,AI 手机和装了 AI App 的手机也存在很大差别。
简单来说就是,AI 手机能做的,AI App 还真不一定能做,能做也不一定能做好。
哪些不能做?
很简单的一个,就是帮你操作各种复杂的手机設定,现在不论是苹果还是安卓的智能助手,都可以让所有小白直接变成玩机达人。
你可以直接跟 AI 说,帮我关闭抖音的照片读取权限、帮我打开手机的省电模式,帮我把手机系统调成深色模式。
因为 AI 手机上的 AI 是真正可以调用各种系统功能的 AI,是跟系统深度打通的,在权限和安全性上,是三方 App 无法达到的。
AI 还可以在任何有文字的地方帮你总结提炼重点,从邮件、消息、浏览器到你常用的社交軟體,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 AI 文本处理。
▲ AI 总结通知的重要内容
你还可以直接跟 AI 说我有点困了,帮我点一杯咖啡,这时 AI 就会知道你常用的外卖軟體、你常喝的咖啡口味,并通过手机定位找到离你最近的店铺下单。
这种真正个性化的体验同样是 AI App 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些信息来自于系统的各个角落,来源于平时 AI 对我们日常操作习惯的学习、个人知识图谱的建立。
比如我们的一次日程安排、一次聊天对话、一次网络购票记录,或是一个手机中的檔案、照片、视频。
简单来说、系统级的操作、跨应用的调度、复杂的场景分析、智能决策执行,这些能力目前都是 AI 手机所独有的,AI App 一般很难实现。
有什么是两者都能做,但 AI App 不一定能做好的吗?
很直观的一个就是 AI 图片美化,AI 手机可以直接从拍照之前的 AI 场景识别、对象主体识别到拍摄时的 AI 影像处理,再到后期都 AI 闭眼修复、AI 路人消除、AI 一键美颜全面介入。
整个过程非常流畅,且可以完全做到基于端侧、数据安全,处理效率也很高。
相比之下,AI App 所具备的 AI 影像处理功能可能更多停留于我们上传一张照片,然后 AI 进行图片风格的转换,或者进行 AI 美颜,功能要单一的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云端确实有其优势,比如一些非常高质量的 AI 图文生成,由于模型规模大、算力需求高,仍然放在云端执行更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终端厂商都采用了 " 端云结合、端云协同 " 的模式来做 AI 手机,其实这个 " 云 ",一部分就是这些 AI App。
简单来说,能端侧做的就端侧做,端侧实在做不了的,调用一下云端大模型来做。
一个核心宗旨就是,让用户想要实现的 AI 体验都能实现。
所以说到底,AI 手机跟装了 AI App 的手机更像是一个包含和递进的关系—— AI 手机>AI App 手机。
从 AI 手机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最开始手机就是装上了一些具备生成式 AI 功能的 App,让我们看到了 AI 的魅力,比如装了一个 ChatGPT,替代掉所有语音助手。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 与手机的结合更深入,从硬體到軟體再到作業系統,可以说哪哪都 AI 了,性能、影像、续航,手机的各个部分都开始应用到大模型能力。
AI 手机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些关键的行业共识:系统级个性化 AI。
二、AI 手机大战,为什么 AI 智能体和 AI OS 这么重要?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要弄清 AI 手机和 AI App 手机的差别,核心目的就是要理解 AI 手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叫 AI 手机?
从苹果到国内华米 OV 荣耀,我们能抓到一些共同点:AI 手机会有一个 AI 深入介入的作業系統,还会有一个可以随时互動的强大 AI 智能体。
就像苹果对 " 个人化智能 " 进行的定义:强大、符合直觉、内置集成、个人化、私有化。
▲苹果对个人系统化智能的特性定义
系统级个性化 AI 需要有 AI 智能体和 AI OS,这是装几个 AI App 绝对无法实现的。
手机厂商们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在做一个全新的事情。
小米的超级小爱、荣耀的 YOYO、华为的小艺、OPPO 的小布、vivo 的蓝心小 V。
一转眼,过去的智能语音助手,摇身一变都成了超级 "AI 智能体 "。本质上,这些智能助手,承担了人与 AI 互動入口的角色。
前文提到的几乎所有 AI 体验,我们都需要借助与智能助手的互動来实现,比如说一句话、比如打一行字、比如拍一张照片。
AI 手机谁好用,第一层就是在比谁家的智能助手更好用,谁家的 AI 智能体更智能。
但 AI 智能体并不是本质,AI 智能体为什么能实现这些出色的 AI 体验,能提供各类 AI 服务和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也是各家实现差异化优势的关键——AI 与作業系統的深度融合。
现在家家厂商都在说 AI OS,到底什么是 AI 与作業系統的融合?
这里我们不妨借助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的话来理解这件事,黄仁勋在演讲中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以后 AI 大模型就是作業系統。
▲黄仁勋在联想 TechWorld 大会上分享关于 AI 智能体的观点
OPPO 軟體工程事业部总裁唐凯曾在发布会上提到过类似观点,在他看来,AI OS 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系统应用 AI 化(AI for System),第二阶段是系统 AI 化(System for AI),第三阶段则是AI 即系统(AI as System)。
AI 作業系統实际上在调度的是各类大模型能力,或者说各类 AI 化的服务。
AI 就如同作業系統的一个 " 新的内核 ",去感知、决策、调用,调用各类端侧大模型、垂直大模型、互联网大模型、云端大模型,最终实现 AI 手机的体验。
手机的作業系統就像 " 活了 " 一样,突然有了生命力。AI 就是系统,系统就是 AI。
荣耀 CEO 赵明曾在发布会上说,智能体时代下的 AI OS,要有大模型驱动的 AI 内核、智能体驱动的 AI 互動和开放服务构建的 AI 生态。这才真正是 AI 使能的作業系統。
各类大模型在手机系统的各个模块中落地生根,改变系统各个模块的运作逻辑,从传统的 " 刚性 " 算法到今天 AI 的 " 柔性 " 判断。
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这就是当下所有智能手机巨头们都在努力的方向:做好 AI OS,最终实现优秀的 AI 手机体验。
这是厂商们所说的系统级个性化 AI 体验的基础,也是苹果所认定的方向。
三、从硬體、軟體、作業系統到应用生态,做 AI 手机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
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好 AI 手机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做好 AI OS,听起来好像是很明确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真正把体验做好,其中难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比如很现实的问题——存储的瓶颈如何解决、算力的瓶颈如何解决、功耗的瓶颈如何突破?如何保证各类模型的高效配合协同、兼顾数据安全?
如何保证大模型可以真正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意图,做出合理的决策?
这一切还都是要在手机这样一个体积有限、续航有限、算力有限的设备上实现。
荣耀、vivo、OPPO 等厂商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优化端侧大模型,让模型在更少的参数量下实现更强性能,比如 vivo 的蓝心 3B 最快出词速度可以达到 80 字 /s,内存占用仅 1.4GB,而荣耀的 3B 大模型也将出词速度提升了 300%,内存占用下降了 1.8GB。
当然,这还只是软硬體技术层面的,还有一层隐形挑战,就是AI 应用服务生态的建设。
即使 AI 手机本身的框架搭好了,骨架结实了,跑通了,没有真正好的 AI 服务应用,AI 手机的体验也难以做好。
芯片层面,我们看到高通联发科的各类 AI 开发工具、套件密集亮相,联发科的 AI 智能体化引擎先锋计划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终端层面,OPPO、荣耀、vivo、小米、华为等厂商都在重点加码 AI 应用服务生态的建设。
想做好 AI 手机,合作共赢几乎成为行业公认的必由之路,连长期处于封闭生态中的苹果也 " 被迫 " 接入 OpenAI 的三方大模型 ChatGPT。
这就像是一个乐团,不仅要有优秀的指挥和乐手,是否有优秀的曲目来演奏也是整个表演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
当然,这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可以做好的。整个手机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公司,都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结语:AI 手机,一场硬仗
毫无疑问,做好 AI 手机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绝不是某个单点技术突破就可以一把搞定的,更不是装几个 AI App 就可以实现的。
今天,AI 手机的发展逐渐形成 AI OS 这样的关键共识,整个行业都在向系统级个性化 AI 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离真正的 AGI 更近一步的 AI。
各路市研机构对 AI 手机的发展都给予了积极乐观的预测,今年 AI 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将达到 16% 左右,4 年之后这一比例将超过一半。
AI 手机之战,各路厂商的竞争愈发焦灼,技术的比拼愈发深入,不论如何,面对 AI 手机这场硬仗,每个厂商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掏出十二分的努力,全力以赴。
AI 手机,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