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骂骂咧咧点进去,最后哭着打五星,欢迎阅读。
被催婚,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难以逃脱的宿命。
最近我听说有档综艺,父母带着孩子去相亲。
正想感叹父母为了催婚居然想出如此厉害的招式。
点进去一看,更惊呆了。
原来是反向操作。
不是父母催孩子,是孩子催父母。
啊,这真的是我可以看的吗?
以往我们看到的恋综。
大多都是年轻的帅哥美女,悸动的暧昧推拉,突出的就是一个 " 比偶像剧还要甜 "。
可一打开《当我们遇见你》。
嘉宾平均年龄 50 岁,还带着孩子。
别急着走开,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感。
孩子反向催婚,在线观察父母的相亲局,并表示嗑到。
这多刺激!
孩子看父母 social,化身吐槽机上演 " 父慈子孝 " 名场面。
这多好笑!
当然,《当我们遇见你》能让我感到 " 另类 " 肯定不只这么简单。
它讲离异重组、讲亲子、讲恋爱。
它更讲自我寻找之旅。
让我们看到即使人到中年,在 " 父母 " 这层身份之下,首先更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东亚人的面目总是很模糊。
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东西。
他们是父母的子女,是子女的父母,但唯独不是自己。
特别是离异家庭,很多父母总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因此不敢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欲望,不敢再找新伴侣。
但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有时候看着父母为了他们牺牲个人幸福,反倒是种无形的压力。
就如节目里好几个孩子在后采时所说的:
不希望父母因为自己而限制之后的人生,他们也希望父母能活出自我。
父母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则低估父母对自己的爱。
那该怎么办?
《当我们遇见你》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孩子陪伴父母一起找回自我,再勇敢重塑自我。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
节目特地让孩子来写父母的自我介绍信。
而且还是代替父母用的第一人称口吻。
这意味着,孩子需要站到父母的视角重新认识对方,回忆父母的过往、兴趣爱好,以及对自己的付出。
对父母而言。
面对这封未知的信件,一开始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忐忑。
最终打开后收获的却是孩子满满的爱意,就很难不感动。
比如潘燕,将母亲姚爱芳的人生比做一部多幕剧。
所以姚爱芳刚拿到信,看到女儿开头写道 " 姚女士的玫瑰人生,场次,第五十三场 " 时就激动得落泪。
因为她今年刚好 53 岁,这是女儿爱的小设计。
还有杜一新,原本称自己绝对不会哭,一定会笑着读完信。
可当看到儿子杜欣然记得他所做的一切,珍视他的付出时。
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而除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爱意。
在所有信中,令我最感动的当属邓春玲那封。
里面有段话:
做母亲似乎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特别是当我的希望是首先做我自己,再是一个女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好妈妈。
而邓春玲确实也一直在践行首先做自己的准则。
曾为爱漂洋过海,义无反顾奔赴上万公里到异国结婚。
经历两段失败的婚姻,可依旧相信爱情。
她希望当八十岁走进咖啡厅人们仍然会认为她是来约会的。
注意,这封信其实是女儿大谷子写的。
乍一看,代表了大谷子很了解邓春玲,懂得她爱美。
而从更深层来说。
大谷子也是在鼓励邓春玲勇敢做自己,做女儿笔下那个到了八十岁依旧相信美好,相信爱情的人。
孩子理解鼓励母亲,母亲也懂得孩子的心意。
看邓春玲读信时洋溢的欢快神情。
此时,好妈妈的模糊面目逐渐变得具体,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爱美的、有魅力的女人。
这也是我在看节目时经常眼眶一热的原因。
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原来,他们在成为父母前,也有过肆意的时光,也有过我们不知道的精彩瞬间。
所以,别管什么人到中年,别管什么为人父母。
就如潘燕所说:" 人生是场未完成的演出 "。
最重要的是,先找回自己。
在迈出第一步后,接下来就是重塑自己的浪漫和勇敢。
这时也能看出《当我们遇见你》的特别点。
中年人阅尽千帆,早已经知道该如何体面聊天,所以它不像普通恋综那么扭捏、拐弯抹角。
而是直接大大方方打直球。
喜欢就主动靠近。
有好感就迅速拉近距离。
被人误会是情侣?
更是不搞小年轻否认那套。
反倒拉着对方一起,在老板面前半开玩笑地秀恩爱撒狗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用两杯咖啡,换来了短暂的独处小世界,享受了片刻无人察觉的市井烟火。
这是独属于中年人的默契和浪漫。
其实看完一期能感觉到《当我们遇见你》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恋综。
它也不打算在这短短的十三天就让嘉宾们一路火花带闪电确认关系。
它更在意的是这趟旅程中,孩子有没有更加了解父母,父母有没有找回自己,并且重新获得出发的勇气。
最终,他们在接下去的生活中能继续相信爱,勇敢触碰爱。
这,才是《当我们遇见你》的意义。
我们遇见你,在人生最自由的阶段,不用担心温饱,拥有丰富的阅历。
确实正美好。
而我相信,在 14 个人有过交集,有过交流,也许还有过噼里啪啦的心动火花之后。
即使这趟旅程结束,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