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夏惊鸣:二次创业阶段是组织能力建设关键期,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夏惊鸣
作者| 夏惊鸣 产业领袖塾导师,华夏基石首席战略与组织变革专家,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副总裁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选自《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第 57 期,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图片来源于 pixabay
编者按:
组织能力是什么?解读其四个核心 " 构件 ",首先要有人,尤其是要有人才梯队;人来了以后愿意干活,是管理机制;在高效的平台上干活,是组织体系;所有工作背后的导向和原则,就是企业文化。
不管是模型、理论还是方法,我最关心的还是企业怎么用,怎么行之有效。我的核心观点在这里再做一个简单阐述。
竞争力是 " 汽车的性能 ",
组织能力是 " 造车的能力 "
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既包含了竞争力,也包含了组织能力。过去我们分析一个企业有三个维度:战略、组织、人。
那从组织能力的视角,我对组织能力的定义就是战略与组织,竞争力对应的是战略,组织能力对应的是组织。我把人放进 " 组织 " 里了,因为在现实中很难把二者分开,肉连着筋,筋连着肉。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对外的,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品牌上,竞争力的背后是系统效率。技术和品牌是效率的一种结果体现,而不是资源的直接体现,资源是更基础的东西。这是我所理解的竞争力。
如果把企业的竞争力比喻成一辆汽车的卓越性能,那么组织能力就是制造这辆汽车的能力,二者互为因果——汽车的卓越性能(竞争力)来源于造车的能力,只有拥有造车的能力才能造出有卓越性能的车。
那组织能力是什么呢?解读其四个核心 " 构件 ",首先要有人,尤其是要有人才梯队;人来了以后愿意干活,是管理机制;在高效的平台上干活,是组织体系;所有工作背后的导向和原则,就是企业文化。
人才梯队、管理机制、组织体系、企业文化这四个 " 构件 " 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组织能力的呢?在人才梯队中,包含了员工素质和能力;人怎么做事,要靠管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分权机制、分配机制、用人机制这四大机制;组织体系是结构、流程、方法论和知识管理,组织首先要有结构,流程覆盖在结构上,方法论支撑流程,在流程运营中会形成知识。
知识需要积淀和管理。企业文化一方面是组织能力建设的导向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管理行动背后的观念体系,它与经营管理行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也可以把建组织能力归到建体系(或者叫建系统)上来。所谓体系,在实践中就是一种做事情的套路。
为什么有的千亿级企业组织能力还是没有打造出来,都是围着老板转,都需要老板来拍板,就是因为没有在各个方面形成一套做事情的套路,没有方法、规程。如果企业形成一个稳定的套路,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做战略,每年 10 月开始做下一年度战略规划,定目标、定绩效,每个月要述职,要进行经营分析,到年终要评估,要由人来盘点,有利益分配机制,等等。一旦形成了套路,时间、流程、资源、机制就全统一到这里面了,组织就不会乱。
组织能力建设的
关键期是二次创业阶段
当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后,创始人团队也开始寻找自我突破和跨越,从做生意转到做事业,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进行二次创业期,这时候是建设组织能力的关键期。
为什么?这时组织快速扩张、业务开始形成事业集群时,组织运行变复杂了,人员也复杂了,不得不开始进行组织变革,寻求建立体系了。
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完全被迫进行的,这一阶段,解决发展焦点矛盾的需求和主动进行组织变革的愿望,往往交织在一起推动企业迈入组织能力建设的进程。
1. 建体系的四项任务
我们在很多企业进行的组织变革咨询项目,都有这么一个变革过程:一是想清楚,主要是战略和顶层设计,落实到文化纲领和战略解码,等等;二是搭班子;三是责权利;四是建轨道。这其中有两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
一是业务运作体系。所谓运作体系,一般来说,一开始是产品能力、销售能力,后来是慢慢完善的交付能力。
管理学里面把运作体系看作是生产管理,我所说的运作体系是与业务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业绩的运作体系,是企业在创业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的,在二次创业阶段,需要把它进一步地巩固、完善,提升运作效益。
二是团队建设,搭班子。团队建设是企业成立之初就要开始进行的,当然也是企业成长发展中自始至终的一项任务。
组织变革的这几项任务,并没有严格的时间次序,而是根据战略的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性的焦点矛盾,先集中精力做哪个都可以。
总的来说,还是要把想清楚放在第一位。想清楚之后才是让谁去干,人定好之后怎么样让他有动力去干,再把责权利划分好,把这些事情解决之后,开始建轨道,慢慢完善。这里的 " 轨道 " 是指企业内部的秩序管控,自始至终的业务运作体系。
2. 管理失效的背后是系统性缺失
在组织能力建设过程中,尤其在二次创业期,企业内部存在一些几乎是共性的现象:比如员工会感到企业变来变去,老板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意,甚至出去听什么课回来就又有新想法;比如还会感到 " 缺管理 ",效率变低,出现各种 " 山头 " 或者各种想法,内部协同不畅,职业经理人难存活,等等。
为什么在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会出现这些现象、其本质是什么?如果不想明白这些事情,只是提组织能力建设有可能会害了企业。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老板变来变去,以及山头林立、思想林立,内部协同不畅的问题,其实是两种状态转换期的一个必经过程,虽然比较痛苦。两种什么状态?我经常用小船和大船来做比喻,比较好理解一点儿。
创业期的企业相当于是一只小船,夸张一点说是一个快艇,动力系统是人划桨,转向系统也是人划桨,制动系统还是人划桨;而在一次创业成功后进入二次创业期时,相当于正在建设一只大船,动力系统是发动机,还有传动轴、制动系统、电机系统、液压系统、通信系统等。注意!这两种状态的转换,并不是直接从小船换到大船上,而是一边开着船一边建船的过程。
但是,开小船和开大船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和场景,所以会出现各种所谓的 " 乱象 "。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小船的承重能力、动力已经快到极限了,但大船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完全按大船的逻辑行事,所以各种 " 乱象 " 的背后实际是系统性缺失,系统性缺失使得很多管理政策都失效。
有一些企业没有看到这个本质问题,而是在治表上下功夫,如加强管理、大量招进 " 空降兵 " 等,孰不知任何一个管理措施都是需要系统配合的,系统性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本。
职业经理人存活难是二次创业阶段尤为突出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由于两种状态转换时的系统性缺失。招来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来自一个成熟的大公司,相当于他过去是在一个大船里面工作,他的工作场景是看仪器仪表,依靠系统;但他来到小船之后,工作场景完全变了,哪有仪表仪器可看?
就得靠腿勤、口喊加亲自动手,一边开船一边建各种系统。工作场景的转换使得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很不适应,老板也委屈——请你来就是帮忙建船的,你却天天说这船太乱太破……只有当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认识到这背后的本质问题,才能把力量统一到转型上,进行组织体系建设。
一次成功和持续成功的区别
一个企业做大了之后,或者说进入二次创业期后,相比较于创业期,某些方面确实会慢一些。但我觉得慢是正常的,要容忍某种慢,比如体系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它也急不来,它就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活儿。
如果不厘清这个概念,当出现慢的现象时,包括老板在内,往往会出现急躁冒进的 " 症状 ",瞎折腾,忙着下药却不对症。
为什么会慢?我们打个比喻:快艇和大吨位的轮船哪个慢?肯定是轮船慢;大货车和小轿车哪个慢?大货车慢。所以,慢的背后是什么?是规模,是更为复杂却更为安全的体系。企业一次成功和持续成功的区别也类似。
一次成功可能就是老板一个人掌握了技术,或者有一个关系客户,就把生意做起来了,我们称其为机会驱动的成功。但是一次成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够持续成功,不可能总有那么好的机会,老业务也会有饱和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开始研发新的产品,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开始要建技术能力,建技术队伍,要为未来做准备。以前企业里的人是 " 一个萝卜一个坑 ",现在必须养一批人,要做人才储备。如此种种,相比较原来,运营变复杂了、" 吨位 " 变大了,企业速度自然就会慢下来一些。
此前我们也曾诟病一些企业,还没做大就有 " 大企业病 ":官僚主义、" 流程筒 ",响应市场速度慢,耽误业务,等等。但矛盾的是,这一时期它又需要干这些事儿,建机构、建流程、建规范。
这后面其实有一个发展规律,即企业从一次成功到持续成功,规模变化及复杂度提升带来的 " 慢 " 和 " 乱 ",是企业成长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对于二次创业阶段的种种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对于组织能力建设的这个必经过程,企业从上到下要统一认知,克服不适,容忍 " 慢 " 和 " 乱 ",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老老实实把体系建设出来,把组织能力打造出来。
企业最底层的能力是组织能力
一个企业牛不牛,能不能实现持续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在组织能力的建设上,在组织能力建设上能不能认真、坚持、做透。
创业家群体也是由组织能力产生的,组织有活力才能够激发有创造力的人出来。我看到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的创新力不强,所以全球竞争力差,云云。
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中国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其实不差,但为什么没有体现到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力、创造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代创业家(也有的是创业团队)身上,很难传承下去,企业创造力的天花板似乎就是创业家的年龄。第一代创业家退休了,企业就没有创造力了。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企业没有完成组织化,没有建设起组织能力。过去机会太多、机会太好,又受限于胸怀与眼界,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把组织能力建设作为追求,而耽于收获一个技术带来的成功红利。当机会变了,环境变了,才发现组织能力跟不上了,而竞争力早已悄悄减弱……
回顾我前面所说的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的关系,我们假设一个企业的技术很强,靠技术实现了一次成功,但要思考的是:
如果没有技术人才梯队,怎么保障技术持续强下去?
没有管理机制去激活技术人才,怎么保障技术持续强下去?
没有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如技术结构、流程、方法论、知识管理,怎么保障技术持续强下去?
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怎么保障技术持续强下去?
因此我说,企业的竞争力是车的卓越性能,组织能力是造车的能力。所以归根结底,一个企业要从一次成功迈向持续成功,最底层的能力就是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