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触乐怪话:“文艺复兴”与国漫的变化,欢迎阅读。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 / 小罗
这段时间,我陆陆续续在网上刷到了一些 " 国漫文艺复兴展 "" 南京纸刊 Only""《知音漫客》Only" 等展览企划的消息,涉及到的主题基本上是《知音漫客》《飒漫画》《神漫》等国漫杂志刊登过的作品。这类国漫刊物大多创刊于 2006 年前后,在当时的青少年群体中十分风靡,也是我的童年回忆之一。后来,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休刊了。现在回看,那时很多作品都有着相当时髦的设定,画风也和现在流行的国漫有着很大差别。
有的企划热度相当不错
虽然关注到了这些企划,但我暂时还没有去参加的想法,而是重新拾起了好奇心,在网上翻看了一下当年喜欢的几部作品,想要知道它们的结局——记忆中,我集中购买这类国漫周刊是在中小学时期,后来就不太关注了。结果比较凄凉,我当时喜欢的不少作品,要么被 " 腰斩 ",要么在漫长的连载后迎来了草率的结尾。
对我来说,这类结果其实也不是很出乎意料。长大以后我知道,连载漫画腰斩是很常见的,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者,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迫于出版社、编辑、读者各方压力,把作品越拖越长、耗尽感情;比起国外作品,国漫要对于面对的困境更多,它们的结局不尽人意,更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我还记得,自己拿到第一本《知音漫客》时刚上小学。某天,我去亲戚家做客,在麻将桌上捡到了他们家读初中的小孩的遗留物。那本杂志可能是第几十期,里面大部分作品已经连载了好一阵子,没有前情提要,我几乎都看不懂,不过,尽管它们像是植物根茎上一个横断的切面,但还是非常强烈地吸引了我。
后来,我开始拿零花钱去报刊亭买,从月刊、半月刊到周刊,从主刊到姊妹刊,以及单行本,一点点在卧室里堆得很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关于它们的大部分记忆,依然有点像一个个切面。我记得的是片段的剧情,或者某个特别的分镜,而那些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本身,反而模糊不清。
我个人把这种 " 切面 " 的感觉归结于当时很多原创作品的 " 不稳定性 ",这不是在批评它们,而是想要描述一种可能作者本身有才华、但不够成熟或缺乏把关而导致的情况;甚至有时候,由于太过天马行空,这种 " 欠缺 " 反而让作品有一些更独特的魅力。比如《美型妖精大混战》,可以明显看出杂揉了太多设定,每隔几章,都能感受到作者的不同心情和闪念,有时详细展开,有时一笔带过,也让主线剧情在一些时候变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现在回看,它确实是一部非常自由、有趣的作品,画风也足够特别。
现在回看也觉得挺可爱的
相对来说,现在这类作品已经很少了。我觉得各个行业都有这种趋势,可能因为流程日益完善,作品往往被打磨得更平滑、完整、有明确的立意和目标閱聽人——做 " 小而美 " 就专注,不能斜开一笔;做宏大的,从最开始就着重铺陈。我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想说什么,但也一眼就能看出里面没有什么惊喜。这其实不算是坏事,毕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有些时候,我们也难免会带着点怨气,叹息着怀念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