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港澳“北上消费”能否走得更远?,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锐 这或许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一次 " 质变 "。
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跨境消费,其实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这当中,不仅包括大众印象可能更为熟悉的内地居民在香港、澳门 " 买买买 ",例如采购化妆品、数码产品以及奢侈品箱包等,也包括港澳居民过境内地,在口岸附近的商业圈消费餐饮、理发、美甲等,但后者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大量的关注。
风向反转发生在经历三年疫情,内地与港澳恢复重新通关之后。自 2023 年 3 月起,陆续有 " 香港人周末攻占深圳 "" 澳门人挤爆珠海山姆 "" 反向代购跑腿 "" 北上消费攻略 " 等话题出现在小红书、Facebook 等社交平台。
直至 2023 年上半年过去,香港入境事务处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发布的几组数据,对上述现象有了更直观地呈现:2023 年 6 月,北上港人总数超 408 万人次,周五和周六人数明显增多,比其他时间的平均人数增加了 22.6%;2023 年 1 月 8 日至 8 月 6 日,深圳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共 7526 万人次,日均 36 万人次,恢复至 2019 年的 58%。其中,港籍旅客 5257 万人次,占总旅客的 70%。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 2023 年 7 月 30 日的 " 司长随笔 " 中写道:" 经过三年疫情后,许多市民的生活模式改变了,港人北上消费情况明显增加。" 港版支付宝 AlipayHK 的数据显示,香港人 2023 年第二季度到内地消费金额和笔数环比飙升超 3 倍,显示跨境通行趋于频繁,出行、消费数据半年内呈现阶梯式上涨。
同一时期,深圳政府方面则抓住时机,迅速推出一系列 " 双向奔赴 "" 跨城消费 " 的保障措施,如拓宽跨境便民渠道、举行文旅消费宣传活动等。深圳一家咨询机构深圳拓朴思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TBC")把这一现象称为内地商业对港澳客的 " 反向虹吸 "。TBC 认为,港澳居民消费一路向北,一方面是受两地巨大的消费价格差吸引,另一方面,湾区丰富多彩的体验内容也给港澳居民带来了新鲜感,这是未来湾区消费新格局的拐点。
近期的数据也显示,港澳 " 北上消费 " 热潮并非一时的通关反弹现象。2023 年 12 月 25 日,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当日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首次突破 1.6 万辆次,2023 年第 19 次刷新纪录,创造了大桥正式开通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同时,受港澳公共假期影响,2023 年 12 月 23 日至 12 月 25 日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的旅客连续三天单日超过 10 万人次,共计 30.8 万人次,出境 12.1 万人次,入境 18.7 万人次;查验车辆共计 4.55 万辆次,其中,港澳单牌车共计 2.9 万辆次,占比达 64%,成为口岸通行主力。
倘若再细看这一年港澳 " 北上消费 " 场景会发现:消费的商业区从过去的口岸位置,一路向深圳、珠海更多地方延伸;消费的种类也在从 " 享受低廉人工 " 变成尝试新鲜、有趣、优质的服务;消费人群的面孔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除此之外,内地居民赴港旅游、消费也在发生变化。根据香港新闻公报的统计资料,2023 年国庆黄金周八天期间,入境处数据显示合共约 110 万内地旅客人次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访港,平均每日内地旅客入境人次约 14 万,与疫前比较,约为 2107 年至 2019 年国庆黄金周的 85%。
同时,香港旅游业界认为,与过去 " 买买买 " 的购物游模式不同,2023 年国庆黄金周的访港旅客表现出更多元化的 " 文化游 "。例如,内地游客赴港热门景点主要遍及西九文化区、海洋公园、香港迪士尼乐园、博物馆等。
2024 年,相信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将以更大的力度发生在区網域内居民 " 人来人往 " 的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