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AK家族中的知名型号,久经实战检验,为什么却“褒贬不一”?,欢迎阅读。
▲《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绘本来了!
揭秘电影 2 小时没讲完的彩蛋故事
本文来自特约作者 " 膛线君 ",内容有删改
要问 AK 枪族里,最短小精悍的是哪一款,恐怕很多人会想到著名的 AKS-74U 短突击步枪。
作为苏军的经典武器,不论是苏联时代还是现在的俄罗斯,AKS-74U 都是俄军常用的名枪之一,而且被销售到了世界各地,在数不清的国家里,被无数使用者用来参与大大小小的战争。
▲拉登每次出镜几乎都要带上一把 AKS-74U
但作为一把久经实战考研的名枪,和 AK-47 这些广受好评的 " 老大哥 " 们不一样的是,AKS-74U 在使用者当中的评价可是不怎么样,始终是褒贬不一的。按理说,两者的结构大差不差,怎么评价上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这话可就要从长说起了。
1973 年,苏联开始了一项名为 " 现代 " 的步枪竞标,目的是为坦克乘员、反坦克射手、榴弹发射器射手等专业兵种寻找一种自卫武器,并提出了一揽子的要求。
▲ AG-042
▲ AG-043
参与这场竞标的设计师可谓众星云集,有 APS 手枪的设计师斯捷奇金,SA-006 自动步枪的设计师康斯坦丁诺夫,以及不用军武菌多介绍,大家也都认识的西蒙诺夫和卡拉什尼科夫。
▲ AEK-958
西蒙诺夫的设计是 AG-042 和 AG-043,结构上算是 AK 的改进版本,看起来就比较一般。康斯坦丁诺夫的设计是 AEK-958,用了这哥们最喜欢的平衡后坐原理,能降低枪械后坐力。斯捷奇金的设计最特别,看起来就非常邪恶,居然是枪管短后坐原理,枪管回转闭锁的,也就是 TKB-0116 短突击步枪,怎么看都很奇怪。
▲ TKB-0116
而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是最正常的。当时,他的新型小口径自动步枪—— A-3 自动步枪原型枪正在进行测试,于是卡拉什尼科夫就在 A-3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缩短了全枪和枪管长度,命名为 PP-1 冲锋枪。
▲ PP-1
军武菌说 A-3,很多人可能没概念,但仅仅一年后的 1974 年,这个 A-3 就完全通过了苏军的定型装备测试流程,成为了苏军的制式步枪,并得到了一个正式命名—— AK-74 自动步枪。
▲ A-3
" 现代 " 项目的首次测试在 1974 年底进行,不知道为什么,西蒙诺夫根本就没参加测试,斯捷奇金和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表现最好,TKB-0116 重量轻,后坐力小,枪声也比较柔和。PP-1 则胜在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和现役的 AK 结构相同也加分不少。
▲ PP-1 的原型枪之一
测试一直持续到了 76 年底,期间 AEK-958 因零件损坏情况过于严重而被淘汰,TKB-0116 因枪管寿命太低被淘汰。最终在 1979 年,老卡的 PP-1 超过了所有对手,通过了全部测试,被定型为 AKS-74U,正式装备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支作为自卫武器研发的步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呢?
什么样的士兵会需要这种自卫步枪啊?
其实,这些东西还真不是给一般士兵的,而是专门为苏联的特工与特种部队——克格勃与格鲁乌量身定制的特种武器。
早在 1977 年,在 AKS-74U 尚未定型之时,格鲁乌和克格勃的特种部队就在想办法给 PP-1 装消音器了,准确的说,是把 AKMS 的 6P15 静音武器系统搬到 AKS-74U 上,最终得到了 6S1" 金丝雀 " 武器系统。由一支 AKS-74UB 短突击步枪、7G23 微声榴弹发射器和 7Sh2 微声榴弹组成。
▲ 6S1" 金丝雀 " 武器系统
这套看似很酷的全微声系统实际上产量非常稀少,研制过程更是一地鸡毛。根本原因在于甲方发神经,要求在 5.45 毫米亚音速弹上得到不逊于 7.62 毫米的穿透力,于是设计师只能祭出大杀器——使用碳化钨弹芯的 7U1 亚音速弹。
▲ 7U1 亚音速穿甲弹
为了满足这个需求,研发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装,但效果都很难让人满意。有些原型枪的弹头因为压力太低,会卡在枪管里。有些原型枪的受命太短,枪管会快速报废。还有些原型枪只能发射亚音速弹,无法通用常规步枪的普通弹。
而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小口径的低速重弹膛压下降太快,无法驱动枪机组件正常的自动循环,AKS-74UB 在发射 7U1 弹的时候,会变成栓动步枪。为了伺候这支栓动突击步枪,74UB 还专门改了拉机柄形状,让射手拉栓更舒服点。枪机上也加装了一个弹性抛壳挺,以免刚性抛壳挺在手拉时抛壳失败。
最后格鲁乌和克格勃都看明白了,小口径亚音速高穿弹就是死路一条,于是投向了 9x39 毫米螺纹钢发射器的怀抱,金丝雀系统很快就被扫进垃圾堆了。而且生产 7U1 亚音速弹的工厂位于卢甘斯克,苏联解体后归了乌克兰,俄罗斯也没法继续获得这种子弹。乌克兰在 2000 年初也尝试过重新投产 7U1,但是因为没有碳化钨弹芯技术,最后只搞出了失去灵魂的铅芯版本。
▲ " 橱窗 " 武器系统
在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克格勃还要求研发了一种发射催泪瓦斯弹的改进版 AKS-74U,名字叫 " 橱窗 "。以及安装在公文包里的伪装型,公文包型装备给了克格勃第九局,负责保卫国家最高级政府官员。
安装夜视仪也是应特种部队的要求增加的,有 AKS-74UN,AKS-74UN2 和 AKS-74UN3 三种型号,分别安装三种不同的夜视仪。至于效果怎么样,光是看这个尺寸快赶上步枪本身的夜视仪,大家心里也就有数了。
▲ AKS-74UN
有趣的是,AKS-74U 在苏联军警部门中的评价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喜欢这种枪的人会亲切地称呼她 " 克苏哈 ",这是一个苏联女性的名字,有一种优雅的意思。但是不喜欢她的人却叫得非常难听,比如 " 苏卡(婊子)"、烟头等等。有很多人批评 AKS-74U 精度低发热快,更有甚者夸张到说这种步枪的子弹在打出去几十米后就会掉在地上。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 AKS-74U 的人素质层次不齐。74U 的枪管短,瞄准基线也短,搭配上较轻的重量和较大的枪口火焰,确实没那么好用,玩过逃离塔科夫的人一定深有感触。
但是在 90 年代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和俄罗斯社会局势动荡,俄罗斯内务部发了很多 AKS-74U 给巡逻队、检查站守卫和大门警卫等人员使用,这些人用枪水平普遍不高,自然会讨厌不好用的 AKS-74U 了。
另外在车臣战争时期,部分俄军士兵也说 AKS-74U 当自卫武器太大太重,而作为主武器使用又不够格。尴尬的定位让 AKS-74U 又收获了一批差评。
▲车臣战争中的 AKS-74U
AKS-74U 的主要生产商是图拉兵工厂,但随着苏联在 90 年代初解体,工厂订单锐减,为了维持生计,图拉兵工厂被迫在 1993 年停产了效益不好的 AKS-74U,并在 1997 年拆除了全部产线。然而部队和执法部门仍然保有大量 74U,因此这些 74U 将会面临缺少备件,坏一支就少一支的窘境。
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俄罗斯此时根本没有闲钱去研发一种能代替 74U 的新枪,最终他们把目标瞄向了 1993 年伊热夫斯克厂搞的外贸 AK —— 100 系列。其中就有一支 5.45mm 口径的短 AK —— AK-105。
▲ AK-105
虽然相比 AKS-74U,它的长度长了 93 毫米,但也换来了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度,也算是一种能接受的替换方案。而部分执法部門,则干脆将 74U 换成了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
▲ PPK-20
这些武器也几乎也都改装自 AK-74 或 AKS-74U,比如 PP19-01" 勇士 " 冲锋枪,以及最新的 PPK-20 冲锋枪等。AKS-74U 的停产颇有一种 " 一鲸落万物生 " 的感觉,原本属于 74U 的生态位被细抽成了多种武器。
但俄罗斯人似乎还是对 74U 念念不忘,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大量使用了已经停产的 AKS-74U 提供给前线。或许是因为在乌克兰作战的俄军素质普遍更高,而且对枪械进行了大量改造,俄军并没有和之前的车臣战争一样传出大量 AKS-74U 的差评。
▲俄乌冲突中的 AKS-74U
事实上,在俄乌冲突期间,原本计划用于取代 AKS-74U 的 AK-105 被认为尺寸明显偏大,特别是加装消音器后,长度和标准的 AK-74 一样长。而使用手枪弹的 PP-19 系列几乎没有出现在战场上,显然俄军根本看不上这种 9 毫米口径的冲锋枪。反而是原本被认为存在缺陷的 AKS-74U 成了前线紧缺的武器。
▲ AM-17
在 2017 年,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对外展示了一种 " 全新 " 的 5.45mm 口径短突击步枪—— AM-17,但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把 1975 年德拉贡诺夫设计的 MA 突击步枪炒冷饭改装出来的嘛。MA 突击步枪最早是为了研究聚合物在短突击步枪上的运用而设计的,在当年还与 AKS-74U 做过对比测试,也算是 74U 的半个竞争对手。
▲ MA 突击步枪
最近几年以来,一直有消息说 AM-17 会继承 AKS-74U 的位置,成为俄军的下一代短突击步枪。但这种步枪从操作到结构都和制式步枪 AK-12 大不一样,军武菌很怀疑俄军是否真的会接受这种武器。
就在前段时间,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又公布了基于 AK-12 的新型短突击步枪—— AK-12K 和 AK-12SK,使用了大量和 AK-12 以及 PPK-20 通用的零件。其中,AK-12K 的地位接近 AK-105,而 AK-12SK 显然更像是 AKS-74U。相比之下,AK-12SK 显然比 AM-17 更符合俄军的使用习惯,还能共用生产线,成本肯定低得多。
▲ AK-12SK
不过,AKS-74U 得到的很多差评并不只是武器本身的缺陷,而是小口径短突击步枪的通病,这些毛病即使在现代化设计上同样也跑不掉。因此军武菌认为,这些新枪能否最终装备部队,其实还是有待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