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从CES 2024看AI PC江湖,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腦极体
被称为消费电子 " 春晚 " 的 CES,是科技行业在每一个新的年份,所敲响的第一个钟声。
今年 CES 2024,AI PC 则发出了 " 最强音 ",是当之无愧的 C 位。
科技巨头都高度重视 AI PC 这个赛道,产业链上下游从芯片、设备商、系统軟體方,全部积极行动了起来,为 AI PC 谱写了一首声势浩大的产业协奏曲。
而我们知道,在上一波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主的 AI 浪潮中,端侧 AI 大爆发,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家居终端如 AI 电视、AI 音箱、AI 家电,都经历过一波轰轰烈烈的崛起。然而 PC 筆記型電腦,在那场 AI 盛宴中,几乎毫无动静。
典型的表现是:虽然此前也有一些 PC 产品集成了 AI 能力,比如可用作 AI 专项任务、跑 AI 模型的 GPU,智能语音助手如微软小娜,但总体来说,配置、续航和设计等传统指标,还是大家选购 PC 的主要考虑。
CES 2024 上,AI 成了 PC 的主打卖点,这个变化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更重要的是,CES 2024 终会闭幕,而 AI PC 是接着奏乐接着舞,成为消费电子市场一整年的亮色?还是和我们听说过的很多 "XX 元年 " 一样,成为过眼烟云?
" 闻弦歌而知雅意 ",我们就从年初这首 AI PC 协奏曲,去解析一下 AI PC 的节奏与走势。
序曲:PC 变革的舞会开场
我们还是要先梳理一下,什么是 AI PC,它跟以往的 PC 有什么不同。
目前,AI PC 还没有一个全行业公认的明确定义,也没有规定模型参数、性能指标等标准。
结合目前头部厂商和咨询机构的定义,AI PC 和传统 PC 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在本地端侧运行 AI 大模型。
2023 年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形成了传统 PC 到 AI PC 的分水岭。
问题来了,传统 PC 没有 AI 吗?显然不是。
早在 2014 年,微软就将语音助手小娜引入了 PC 端的 Windows;PC 厂商联想也曾发布过主打智能语音控制的 " 联想第一代智能笔记本系列 ",苹果的 M 系列芯片、Siri 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技术等 AI 能力都在其 PC 产品 Mac 中有所应用,2016 年华为加入 PC 市场,也逐步将 AI 带入了 MateBook。
传统 PC 不能跑 AI 吗?更不是。就连被 AI 大模型带火到 " 一卡难求 " 的英伟达 GPU,一开始也是为了满足 PC 用户的 3D 游戏需求,没想到意外被辛顿等人发现跑 AI 有惊喜,成为 AI 开发的必要硬體。英特尔、AMD 几年前也开始大规模向端侧 AI 计算进军,比如英特尔的 Movidius VPU 芯片,主要作用场景就是 PC,还推出了 PC 人工智能开发者计划(AI on PC Developer Program)。ChatGPT、Midjourney 等大模型,也可以通过传统 PC 的 web 访问。也就是说,传统 PC 一样可以运行 AI 模型。
既然传统 PC 并非没有 AI,为什么不能被称为 AI PC?为什么 AI 无法作为传统 PC 的主打卖点?
一句话回答:此 AI 非彼 AI。
传统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 AI 技术,虽然也有许多神奇之处,但此前能为 PC 赋能的场景和能力有限,比如锤子科技曾经打造的 TNT 就引发争论,认为语音互動在 PC 上并非必要;微软小娜等 AI 助手,没有 " 智能涌现 ",理解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实际中被使用的频率也不算高。
2023 年 ChatGPT 一路狂飙,大模型强大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 AIGC、自然语言互動等基于大模型的新 AI 应用,有望给 PC 的用户体验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
给 PC 上的 AI 体验带来比较大的变化,大模型就是行业等待了已久的甘霖。
2023 年 9 月,英特尔 CEO 帕特 · 基辛格最先提出了 AI PC 概念,他认为 AI PC 被三个法则所规定:of physics, of economics, and of the land。简单来说,物理学规定了 AI PC 必须具备本地算力,以减少云端大模型的数据传输和时延;经济学规定了 AI PC 的回报,本地运行大模型可以避免云服务的成本;最后,土地权益则规定了 AI PC 的数据可以被用户本人牢牢把握,数据和土地一样,是生产力要素,而 AI PC 可以在本地处理所有内容,无需担心数据使用权问题。
在 PC 厂商中,联想则是第一个全面选手。2023 年 12 月,联想联合著名机构 IDC 共同发布了业界首份《AI PC 产业(中国)白皮书》,定义了 AI PC 的五大特性,包括:自然语音互動的个人智能体、内嵌个人大模型、标配本地混合 AI 算力、开放的 AI 应用生态、设备级个人数据及隐私安全保护。
总的来说,AI PC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家都是围绕大模型来构建 AI PC 的软硬體技术栈。AI PC,必须是一个以大模型为核心的端侧 AI 软硬體集合体。
未来随着 AI PC 的产品演变、用例增多,其涵义可能会有所拓展。但万变不离其宗,支撑大模型的 AI PC 必须具备的两大核心能力:
一是硬體,采用 AI 友好的计算架构。为大模型的本地运行需要强大的处理能力,离不开 AI 专用算力。因此,目前的 AI PC 都从通用计算架构,开始采用 "CPU+GPU+NPU" 的异构方案,嵌入 AI 加速器——端侧神经网络处理单元 NPU。
二是軟體,内置 AI 模型及 AIGC。将大模型、蒸馏压缩过后的小模型,以及各类大模型加持的軟體应用,整合集成到 PC,来加速 AI 处理效率,减少云侧计算的安全风险,让用户非常方便地使用大模型。
CES 2024 的报道中,我看到一位资深外国记者这样写到:我一直在 CES 上寻找最新的游戏 PC 技术,AI 对我来说有点太 " 加密爱好者 " 了,但这一次,我有点被征服了。
PC 行业集体开始探索,在 CES2024 拉开了 AI PC 的舞会大幕。
按下 " 开始键 ":CES 战歌起,AI ready
AI PC 这场舞会究竟有多热闹,CES 2024 绝对是年初的最佳視窗。其中最不容错过的一场大戏,被称作计算厂商的 AI 战歌。
大模型要在 PC 本地端流畅运行,有一个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硬體,就是 AI 处理器。
没有专为 AI 任务负载设计的计算硬體,AI PC 跟传统 PC、普通 PC 的区别不大,自然也不可能吸引消费者更新换代。
目前来看,AI 计算硬體的角逐,主要有三路人马:一是图形处理器 GPU,以英伟达为代表。二是集成了端侧神经处理单元 NPU 的 CPU,以英特尔、AMD 为代表。三是以苹果、华为、高通为代表的移动厂商,技术路线是 "CPU+GPU+NPU" 的 SoC 芯片。
在本届 CES,各路人马可谓是战歌四起。
靠上一波深度学习热潮而飙涨的英伟达,自然不会错过 AI PC 这波盛宴。在 "NVIDIA CES 2024" 推出三款全新显卡,以便游戏玩家、设计师和其他电腦用户,在 PC 上使用 GPT-4 等新一代 AI。
而一直希望从通用计算向 AI 计算发展的英特尔和 AMD,也是英伟达的有力竞争对手。英特尔前不久推出了面向 AI PC 的新一代处理器——酷睿 Ultra,更是在此次 CES 作为推广重点,联合 OEM 厂商加速布局。AMD 也放弃了 "Hawk 系列 " 的筆記型電腦 CPU,推出了具有 NPU 的 Ryzen Mobile 7000/8000,来满足 AI 时代的用户需求。
此前的高通骁龙峰会上,曾发布了一款个人电腦处理器骁龙 X Elite PC,宣称超越苹果 M3,能够支持在终端运行 130 亿参数大模型。本届 CES 也展示了搭载骁龙的 PC 设备有哪些领先的人工智能。
(Nvidia 宣布了一波来自合作伙伴的 "AI ready"PC)
而其他两个移动终端计算的头部厂商苹果和华为,其 AI PC 处理器的进展,还要等待进一步的信息释放。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这些计算巨头们已经将 AI PC 视为重要市场,大力推陈出新。英伟达称之为 "AI ready" 阶段,即终端设备已经具备了本地 AI 算力,可以为 AI PC 的軟體及服务创新提供基本保障。
"ready?GO!" 像打游戏一样,准备就绪之后,AI PC 能按下 " 开始键 " 吗?
按下 " 暂停键 ":AI PC 走向辉煌还是泡沫?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4 将是 "AI PC 元年 ",先别急着狂欢,让我们按下 " 暂停 ",冷静想一想:AI 是 ready 了,消费者的心智和钱包 ready 了吗?
一项 AI 技术要落到大众用户手中,终端硬體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能否把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却是一个未知数。
那些年我们听说过的 " 智能 XX 元年 " 还少吗?但大多数风口都走向了泡沫和沉寂。比如 2014,被称为 " 智能家居元年 ",市场爆发之后却参与者良莠不齐,设备互不连通,用户体验繁琐,大量智能家居都落灰闲置,或者不再迭代更新,沦为普通家居。
AI PC 元年,会走向真正的辉煌,还是过眼云烟?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需要问一个人——用户。
AI PC 有忠实用户吗?潜在用户的规模有多大?用户的付费意愿如何?这些问题构成了 AI PC 市场腾飞的基础。
2024 作为 "AI PC 元年 ",一方面,有用户需求。
大模型的技能覆盖区,与 PC 用户是高度重合的。
坊间有一个段子:我希望 AI 做的事是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给猫铲屎,AI 正在做的事情是聊天、绘画、写作、作曲……大模型所带来的 AI 核心价值,是知识的生产和分配,将人类知识作为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大模型已经落地的用例,比如 AI+Office 办公、AI+ 会议、AI+ 教育、AI+ 编程、AI+ 文化娱乐、AI+ 医疗、AI+ 法律……被改造的几乎都是知识型的 " 腦力工作 "。在一项微软的调查中,82% 的领导者表示,员工将需要新技能,来为 AI 的发展做好准备。
无论是写字楼里写方案做 PPT 的白领,抑或数字游民、内容创意工作者,这些知识相关型工作,利用 AI 大模型来提质增效的空间都是巨大的,学习和掌握 AI 焦虑感,也格外强烈,而他们正是 PC 用户的主要构成。
要么被会 AI 的人取代,要么把 AI 变成自己的 " 同盟 ",而后者就需要 AI PC 作为载体,这支撑了强烈的购买需求。
另一方面,有用户规模。
PC 用户的主流群体,是新技术的 " 务实主义者 "。除了少数极客和创意者外,大多数 PC 用户都需要处理严肃任务,对产品的稳定、可靠、性价比等更为看重,这也是为什么传统 PC 用户几年都不愿意更换笔记本,设计更新迭代慢,主要卖点就是参数、硬體,缺少锐利的创新。归根结底,这正是 " 务实主义者 " 的客观需求。
而根据 "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早期市场会吸引那些激进的技术爱好者,而主流市场则是由务实主义者构成的,他们往往负责着关键任务,对技术的态度更中立、更谨慎。
AI PC 的用户基础,正是这些主流市场的 " 务实主义者 ",这简直是 " 最佳开局 ",意味着一旦这些务实的用户,决定迁移到 AI PC,开始以旧换新。他们的购买决策风格:行动快,比同行们更快地采取行动;付费意愿强,可以为更先进的生产力工具支付更高的费用。
比如 Canalys 就预测,比起消费者,企业将更积极地采用 AI 技术。伴随一个更新换代周期,到 2027 年,超过 60% 出货的 PC 将是 AI PC,其中商业应用将位于领先地位。
不难预测,商用市场的 AI PC 趋势,会转化为一场大规模的采购狂潮,导致对 AI PC 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
这种从 " 早期市场 " 到 " 主流市场 " 的跨越,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电话、传真机、个人电腦、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一旦新技术为主流市场所接受和采纳,市场就会开始狂奔,让新技术企业发生超高速增长。
用户愿意以旧换新,主动考虑更新 PC,并将快速展开共同行动,这是 2024 年 "AI PC 元年 " 的坚实基础。
AI ready,用户 ready,接下来的问题是,PC 准备好了吗?
按下 " 加速键 ":音乐继续,舞步不停
从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等多种 AI 硬體的兴衰来看,AI 消费电子产品容易陷入技术同质化、概念空洞化、内卷白热化的陷阱中。
大家可能都看过,加个蓝牙,就说设备能互联互通;手机安装一个远程控制 APP,就说自己智能了;扎堆做音箱、TWS 耳机,市场很快变成红海,开始打价格战。
所以,2024 这一年,AI PC 要 " 接着奏乐接着舞 ",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把产品力做实。
打动以务实主义者为主的主流市场用户,AI PC 的产品力支撑有几个方面:
1. 完整。
指的是在硬體、軟體、价格等方面,提供完整价值的产品,100% 解决用户的问题,给出让人信服的购买理由。对于用户来说,AI PC 的技术栈和生态圈至关重要。
技术栈的完整,说明用户获得的 AI PC 将是最为可靠的,没有算力、軟體、系统、耐用性等各方面的短板;生态圈的完整,说明用户能够获得更高的整体价值,PC 厂商提供不了的服务,生态中的第三方企业和开发者也会提供,就像 App Store 之于 iPhone 的价值提升。
所以,目前头部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技术栈和生态圈,英特尔发布了 AI 加速计划,微软也从 " 拒绝开源 " 到支持自己的开源生态,国内的联想、华为都是软硬體全面布局,此外联想发布了 " 联想 AIPC 先锋行动 ",华为的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也已启动,未来 PC 端生态有望进一步丰富。
2. 简单。
能力要完整、多元、丰富,但互動要简单。
AI PC 承载了大量应用軟體,而目前主流軟體厂家都开始向 AI 化转变,如何调度并用好这么多 AI 应用与能力,成为用户头痛的一个问题。目前来看,作業系統厂商和终端集成厂商,最有可能交付给用户满意的方案。
OS 代表如微软,在 CES 2024,微软将其 AI Copilot 服务内置到 PC Windows 中,为键盘增加了一个 "Copilot 键 ",一键调取 AI 能力,集成了 150 多项 AI 应用,基本上涵盖了 Windows 平台的常用功能,来创建影像、写邮件、总结文档、回答复杂问题等,大幅简化了使用 AI 的步骤,从而增加 AI 軟體的使用频率。
PC 厂商代表如联想,在此次 CES 2024 发布了 10 余款 AI PC,全系列搭载 Yoga Creator Zone 生成式 AI 軟體,为用户提供 AIGC 创作帮助。同时 Yoga Pro 9i 和 Yoga 9i 两款机型,搭载英特尔酷睿 Ultra 处理器和联想 AI 芯片,也配备了 Copilot 按键,可一键访问 AI 伴侣,成为一个 AI 软硬體高度集成的完整结合体。
戴尔、惠普、联想、宏碁和华硕等 Windows PC 厂商都表示,推出全新 AI PC。预计在 2024,人机互動变得格外简单,会成为 AI PC 的一大卖点。
3. 有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軟體上的能力和差异会因为后来者的模仿,而变得趋同。这时候技术作为护城河的价值,开始显现。
" 我真的不明白专门为这一功能設定一个键有什么意义 ",微软宣布在 AI PC 上集成 Copilot 键后,有用户发出质疑。不管厂商多么兴奋,PC 需要 AI 模型发挥出释放生产力的实际作用。
但我们知道,幻觉、胡言乱语、算力消耗大等,是大模型的先天特质。在一些包容度比较高的场景,比如创意绘画、聊天对话中,还无伤大雅,但用于 PC 常见的严肃任务,比如财务人群分析财报,帮开发者编写代码,为营销人员撰写项目报告,替老师备课……那就需要极高的可控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商用的 AI PC,一定要有行业知识来加持大模型。
联想在《AI PC 产业(中国)白皮书》中提出,"AIOn" 阶段的 AI PC,需要内嵌 AI 本地大模型、知识库。一方面,确保用户数据在本地处理,减少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个人知识库能够提升大模型的内容质量,提供更个性化、高准确度的反馈,让结果更为可信。
想要真正按下 " 加速键 ",AI PC 必须有极具说服力的产品力。但目前看来,这一新兴市场还没有进入稳态,AI PC 的定义、能力、标准等百花齐放,各个厂商都在交付自己的解决方案,苹果、华米 OV 等终端厂商还在等待入场 AI PC,未来必然还有变数。
从这个角度看,AI PC 成为未来 PC 硬體形态的长期趋势,是确定的,但短期还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会把整个市场炒得更加火爆,也一定会产生更多杂音。
CES 2024 有闭幕的一天,但这场名为 AI 的 PC 产业协奏,才初试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