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有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AI的奴隶,欢迎阅读。
AI 对人类的分层筛选已经开始了
前几日,朋友聚会,十几个人围炉煮茶。坐下闲扯了几句,话题自然就引到时下最火的 DeepSeek 上去了。
正当大家纷纷感叹 DeepSeek 能力强大的时候,一位大姐却倒起了苦水。她说,正是现在这些所谓的 AI 大模型,几乎快把她儿子给 " 废 " 了。
众人都感诧异,连忙问是怎么个说法。大姐说,她家孩子今年初二,明年就要中考了,原本成绩还不赖,考上重高肯定没问题,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却出乎意料地大幅倒退。她和她老公当然心急如焚,特地跑到学校里去找老师面谈。
老师先问他们,家里是不是不禁止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她跟她老公面面相觑,说,孩子之前自律性还可以,而且也经常要用电腦上网课,所以这方面管得松,但好像也没见他用电腦打游戏、看小说什么的,最多只是上网查查资料。
老师嗯了一声,拿出孩子的作业本,指着其中几页说,这几次作业,是用 AI 做的。
他俩也看不懂题,只是觉得很惊讶,也不知该怎么接话。
老师也不见怪,继续道,这个也是最近才有的情况,我也是才发现的。这几道数学题的解答错得很怪异,不太像初中生的思路,观察了一阵,后来才发现用 AI 作答的结果。这种情况能发现出来的都是少数,估计孩子用 AI 做作业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可能是你家孩子上学期退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姐讲完,又补充了一句,老师说,这种现象在班上不少见,她家孩子不是个例。前些年还只是用搜题軟體,如今连主观题都能用 AI 轻松作答。比如,很多孩子的作文都是用 AI 写的,语文老师一开始还觉得学生最近作文功力长进不少,等到考试一批改才真相大白。
过度依赖,提前出局
大姐的讲述引发我们深思。显然,这并不是新技术的错误。但科技的爆炸式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作用。只是对于大姐家里,这个副作用挑了一个非常敏感而致命的时机发作了出来。
孩子用 AI 做作业,背后有很多诱因。比如作业太多,用 AI 偷个懒,或者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用 AI 辅助一下,等等。但由于这几年 AI 技术的大幅进步,替代自己写作业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于是便用得愈来愈多,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也不能全怪孩子。想想现在很多大人,碰到一个工作上的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先求助于 AI,让 AI 给一个思路、搜集并汇总资料、写个初稿,然后稍微加工一下(往往只是形式上的),便作为工作成果向上汇报了。从结果上看,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上也不差。
但对于孩子的学习结果来说,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孩子做题,本质上是一种训练,让自己的大腦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升思维能力。AI 替代写作业,作业效率和结果是不赖,但最要紧的训练过程却整体略过了。而且,由于孩子缺乏训练,有时候也无法识别出 AI 给出结论中的明显错误。这就导致了前文所说的那个案例中的情况:AI 的答案错了,孩子也发现不了;平时作业一帆风顺,期末考试一塌糊涂。
更可怕的是,一旦形成了对 AI 的这种 " 依赖 ",再想摆脱,就困难了。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如果有个方法能够不费力地得出不错的答案,为什么还要自己去苦苦思索呢?成年人都是如此,初中生更别提了。于是,本该是认知觉醒关键时期的初中生,陷入到了 "AI 依赖 " 的陷阱中,这对他未来的人生都会产生很深远的负面影响。
大姐家的孩子便是如此。自从跟老师面谈之后,他们在家就严格禁止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即便是上网课,也必须有大人看着。但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效率变得非常低下,有点类似上瘾 " 戒断期 " 的感觉。原本父母也还能接受,毕竟是改坏习惯,需要点时间也是正常。但这发生在中考即将到来的节骨眼上,就非常要命。父母都很焦急,却又没别的法子,只能暗自祈祷孩子能尽快找回学习状态,早日重回正轨。
如果不能及时拉回来怎么办?
" 唉,那就真的废了,至少这次中考算是提前出局了。" 大姐一声叹息。
因噎废食,亦不可取
前面这个案例有点极端,在更多的情况下,像 AI 这样的新技术带来的还是效率提升。
例如,我身边就有几个家长用 AI 帮助孩子背单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对着单词表苦背单词其实是一种效率很低下的方法,更合理的是在恰当的情境和上下文中,通过高频率地阅读来记忆和理解单词。之前,这样的文章不太好找,但有了 AI 之后,就可以让 AI 来创作一篇将目标单词融入文意的文章来,而且还能顺带出题。这就大大提高了英语单词学习的效率。
用 AI 学数学的成功案例也不少。当然,可不是用 AI 直接出答案,而是采用 " 苏格拉底式提问 " 的方式,循序渐进,让孩子通过一阶一阶地解答简单的小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中学数学题,家长往往自己也不会做,或者没法跟孩子讲明白,而老师时间又有限,有了 AI 这个老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老师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用 AI 做学习规划的。校内是大课堂,学习效率的上限比较低。如果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制学习计划。这本身是一件比较复杂的时间,以前需要占用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专业性不足,家长即便帮忙做了规划,也未必科学合理。有了 AI,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测评,可以给整体规划,也可以给细节上的帮助。让 AI 出一个初步的学习规划,然后家长、孩子再根据个人情况加以调整,也能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助力。
目下,AI 技术崛起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未来的人类,必定要经常跟 AI 打交道。如果彻底屏蔽 AI,其实是选择与现实世界主动脱节,也是有问题的。因此,若是害怕 AI 带来的副作用而就此因噎废食,同样不可取。
拥抱 AI,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所以,最后还是回到 " 度 " 或是 " 界限 " 的问题上。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 AI 技术的应用边界?这是我们未来要长期面对、不断反思的问题。我想,应该遵循这么几个原则吧。
首先,要提升家长和老师的 "AI 素养 "。其实孩子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最原始的学习就是 " 看样学样 "、" 耳濡目染 "。因此,在合理利用 AI 技术这个问题上,家长和老师要先做到位:既不滥用,也不逃避。
其次,在教学中,要分层应用 AI,明确其在教学中的边界。基础性任务(如作业批改)可借助 AI 提效,但思维训练、实践探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不可越俎代庖。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明白人类与 AI 的基础性差异。AI 再先进也只是手段。这一方面需要加强人文教育,让孩子理解人与机器的底层区别。另一方面,也应加入人机关系的伦理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 "AI 偏见 "" 数据隐私 " 等议题,培养技术责任感。
做到这些绝非易事,人机伦理恐怕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人类都要直面的关键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首席商业评论 "(ID:CHReview),作者:阳明山人,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