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如何看待国内这一轮文旅的疯狂互卷?,欢迎阅读。
文丨燕志华
近日,借着哈尔滨冰雪游出圈的热潮," 文旅热 " 席卷各地,各个地方文旅部门和宣传部门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内卷,不光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都拿出来了,也有地方文旅官员亲自上阵,完全抛弃了传统的 " 敦厚稳重 " 那一套 " 官场节操 "。在发展面前,拼经济成为一种美德,人们对此也都会心一笑。但是拼文旅,也要讲究美感和安全,毕竟这是一种美的事业,和追求休闲愉悦的事业。
如何看待这一轮的文旅热潮?我提供如下几种观点以供参考:
一、拼文旅是由现阶段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决定的
这一轮文旅产业带动的热潮,我们应该将之视为各个城市对自己现有发展资源的一种检阅和展示,也是城市化进入后期,对于城市的既有存量资源的一次优化整合。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 60%,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达到 70% 多的时候就会进入尾声。如果理论可以指导现实的话,那么按照每年 1% 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走,这个体量也足以支撑中国的房地产等传统支柱产业出现一个 " 黄铜时期 ",也就是利润不大但是依然有薄利的时代。当然这只是通用的看法,具体到各地、各个城市,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需要保留足够规模的 " 三农 " 规模,以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大后方和缓冲区,那么可以认为眼下各个城市正在快速进入一个竞争存量资源的时代。所谓存量,是和增量相对的说法,存量就是手头现有的资源,增量就是未来可能增加的部分。过去数十年间,城市化在走过盖高楼、建广场、挖地下的狂飙突进的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已经很难再增加面积、增加人口、拔高天际线了,总之新的增量很难做了,只能在目前现有的存量资源上做文章,争取把存量资源做大做强,这也是城市化发展到今天阶段的现实选择。
现在看来,存量资源里面,最有竞争力的或许就是各地千城千面、形形色色的文旅资源了。各地的美食美景,只要成为爆款,都足以吸引源源不断的流量进入城市。卷文旅,如同搅拌牛奶,不光得到黄油,而且会把面包和泡沫做大。
二、经济不景气时代的 " 快餐化 " 发展模式
当下的经济形势是很难让人满意的,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寄望于居民消费,但是百姓一来没钱,二来即使有钱,在目前社保保障力度不足和就业形势不景气情况下也会更多存钱。中国人几千年的多灾多难生活带来的生活智慧,就是存钱。
这从前几天白岩松和专家合作的失败的舆论引导节目能看出,消费与否成为一个拉锯战的焦点。一来节目为了鼓励消费,白岩松和专家直接跳出来说出观点,使得整个节目显得太生硬,缺乏说服力,二是节目将 3000 元收入称作中等收入,这在西方社会没问题,从现实国民收入的中位线看也没问题,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就涉嫌偷换概念,甚至摩擦百姓智商,从而激起一些不满。
在 " 三驾马车 " 都不怎么灵光的时候,价廉物美、充满诱惑的美食美景的文旅产业,就成了眼下经济救急最为现实的选择了。旅游并不需要百姓多大的支出,也就是吃住行的消费,只要做好文旅推广,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来城市品牌叫响了,二来能解决地方就业问题,三是特产能振兴乡村经济,四是流量和品牌具有长尾效应,五是增强地方百姓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
三、对于淄博烧烤流量的一种 " 补课 "
淄博烧烤火爆的时候,给各地文旅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所以当时很多地方已经开始 " 蹭 " 淄博的流量,但是更多的是少数城市蹭烧烤的流量。一般城市尚未将烧烤上升到文旅的层面来考虑,而仅仅是带着围观和学习的心态观摩淄博是如何成为网红城市的、地方究竟做了什么文章?而且当时烧烤流量爆发的时候,各地正在雄心勃勃地拼经济,认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的主战场上面,文旅并未成为各地最为重要的选项。
但是经过半年多全力拼经济之后,发现重振经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于是各地重新将精力放到网红城市的观摩思考上来。碰巧的是,哈尔滨这一波流量正好爆发在一年的开初阶段,年初和春节之间,眼下各地最大的政治生活就是地方 " 两会 ",此外各地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并无多少攻坚项目,大家就有精力加大文旅产业的宣传推广了。从淄博时期的准备,到哈尔滨时期的群起而上。而且,此时各地在全力拼经济而效果不彰之后,正处于无奈无力和心有不甘的复杂心理交织期,借助文旅再搏一把,成为各地的选择。
四、内因决定外因。做好文旅需要优先建设 " 人民的城市 "
虽然文旅的目标客户是外来的游客,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那就是文旅产业的质量、外来游客的评价和地方形象的改善,可能更多是由本地因素决定的。就是说,本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个 " 因 ",外来游客和流量仅仅是个 " 果 "。
各地的美食美景,构成了各地固有的资源禀赋,在传统上是由本地人进行消费的,但是一旦希望外来游客作为主力进行消费,这就涉及到一个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的问题了,这就相当于一户人家从自己做饭自己吃,到开饭店开门纳客,这可不是把大门打开迎客那么简单的事。消费环境、做菜上菜流程、人员管理、利润设定、顾客满意度等等,都需要进行严肃的设计考虑了。
从眼下各地的做法看,都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将城市的美食美景和各种内涵向往进行展示的阶段,处于 " 拉客 " 和宣传的阶段,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如果自己突然爆发,成为网红城市,大量游客一时涌来,城市能否很好地承接住流量?搞不好就会爆发各种危机。
流量是有风险的。一个已经预先打扫好房子准备迎接客人的地方,其风险性是远比那些只负责对外吆喝揽客的地方要小得多。
各地应该利用这个文旅大爆发的时机,先行建设好一个 " 人民的城市 "。这是什么意思?做好文旅就是做好服务工作,一切以百姓和民生为先,为此你需要先行树立用户思维,就是城市的软硬體是为游客和百姓服务的。做到这一点可不是说说或者下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做到的,而是一个宏大的基础工程,是需要从执政观、权力观、群众观、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重新梳理一番的。简单说,就是需要真正确立为百姓服务的底层思维的问题。
在最浅表的层面上,也需要大家做到如下几点:城市管理者要确立一切为了用户、一切为了百姓的思维意识;地方百姓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树立地方声誉和城市品牌意识,认识到做好服务不仅是赚快钱的事情,更是涉及到生我养我、生于斯养于斯的地方长远发展问题;优化营商环境,严格监管市场环境,严禁缺斤短两,做到每个门面就是城市橱窗;地方成立应急处理队伍,如同快速处理街头交通事故一样,快速处理纠纷,化解消费冲突等等。这方面看看淄博城市就能获得启示。表面看淄博出现了群众大联欢,背后是地方营造了一个大联欢的营商环境。
所以利用当下文旅快速发展的局面,倒逼地方建设一个 " 人民的城市 ",就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做好文旅工作。
更重要的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建设,依然遵循 " 内因决定外因 " 的规律。地方百姓满意了,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外溢,他们就会自发地主动地说城市的好处,就会形成口碑传播、社交传播和公共外交,其说服威力远胜媒体的大众传播和官方的自我宣传,会形成真正的吸引力。所以说,自家百姓,才是做好城市品牌工作的真正顾客。
而且这一轮文旅热,由于主要依靠短视频流量,因此形成了真正的 " 媒介融合 " 和 " 官民合营 ",那就是围绕本地美食美景,官方机构和本地自媒体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围绕流量经济进行了创意合作和无界限融合,形成了同声对外的大合唱。这本身是一种真善美的社会建设。
五、文旅的 " 攻守之道 ",需要注意流量的风险管理
在席卷各地的文旅热潮中,不少人已经发现,一些地方追求流量的过程中,犯了 " 唯流量论 " 的倾向,就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生产 " 风险流量 ",比如有媒体反映地方文旅整活 " 用力过猛 ",男女妲己、" 湘西赶尸 " 都出来了。
其实做这些都没问题,但是要注意角度和观感,简而言之就是安全的美感,从审美心理、意识形态等领網域进行审视,将敏感的、怪异的元素去掉。如果仅仅基于本地的文化心理和仅仅从流量出发,那么如果从外界看来有些违和,甚至低俗,那就起到了反作用,那对地方文化就是一种糟蹋。
因此,需要进行风险的管理。在推出文旅项目的时候,在进入宣传和流量环节之前,有必要召集地方的文史专家、地方志专家、文化学者、报纸和电视从业者、宣传工作者、年轻的自媒体从业者等广义的文化工作者好好开个会,定个主题好好研讨一番。
六、卷文旅,光卷国内不行,更需要卷到国外去
眼下各地推广文旅的目光仅仅是盯着国内,毕竟国内人口规模这么大,吸引到小一部分就是海量的流量。但是文旅真正的未来,也需要紧盯星辰大海,向海外出口文旅产品。
因此各地应该抓紧利用近年来国家要求各地进行国际传播的契机,向海外输出地方文旅品牌,展示地方人文自然之美,打造一个小而美的文旅品牌。海外閱聽人对于中国输出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一种带有意识形态的警惕之心,老感到中国人老是宣传、要感化他、同化他,要输出红色文化。其实中国人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需要依靠社交技术,比如 " 抖音的国际版 "Tik Tok 已经成功打破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壁垒,快速破壁,已经风靡全球。更需要真正的美的产品,以追求打动人心、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感力量。
前几年李子柒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其畅行无碍的法宝,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纯粹的文化的姿态进行重现,传递了纯净的美感,打破了西方人意识形态的免疫力,让他们看到了咄咄逼人的中国经济背后的另一个美丽中国。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甚至没有语言,却重置了一种传播的模式,重塑了一种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多少发言人抵得上一个李子柒?但是遗憾的是,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在漠视李子柒的离去,无视一种文化影响力的渐渐消失。
我们呼吁各方行动起来,救救李子柒,救救我们时代真正的播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