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硅谷流行的“Vibe Coding”,已经被小学生们实现了,欢迎阅读。
" 妈妈,我用 AI 做完 PPT 了!" 2025 年 3 月,10 岁男孩张然子御的一段视频引爆全网——他仅用 3 分钟,通过 AI 生成了一份专业级 PPT。从输入关键词到自动生成大纲、设计模板、调整配色动画,全程无需任何操作经验。有网友惊呼:这届小学生已经开始用 AI" 吊打 " 职场人了?
当硅谷程式员们还在争论 Vibe Coding 的可行性,这些 10 后小朋友们已经成为了最纯粹的 " 氛围编程 " 实践者。OpenAI 前研究总监 Andrej Karpathy 所定义的 " 忘记代码的存在,完全投入到氛围中 ",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是什么新颖概念,而是与生俱来的直觉——他们不需要克服对传统编程的依赖,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那个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写代码时代。
欢迎来到 AI 原住民的世界,当成年人还在忧心忡忡地讨论 AI 是否会取代工作时,新一代已经将 AI 视为与生俱来的工具,就像我们当年使用计算器、字典一样自然。他们不会问 " 要不要用 AI",只会问 " 怎么用 "。
正如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 · 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中的第一条所说:"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从呱呱坠地就伴随着 AI 成长的孩子们来说,AI 不是高深莫测的黑科技,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女孩 45 分钟搭建 AI 聊天机器人
AI 编程工具 Cursor 火了之后,Cloudflare 的副总裁分享了一段视频,记录了他 8 岁的女儿仅用 45 分钟,就用 Cursor 搭建了一个聊天机器人。这位小女孩此前对编程只有一点小兴趣,玩过一些 Scratch 之类的儿童编程軟體。然而,在这短短不到一小时的过程中,她通过自然语言命令修改网页,更改文本、居中元素并添加互动聊天功能。演示过程中,她不断调整提示词,优化网站的外观和功能,最终实现了一个简单聊天机器人。
" 爸爸帮我装了工具,剩下全靠嘴 "
一个 8 岁小男孩从没写过一行代码,仅靠 AI 助手两小时就开发出一个游戏,而且他已经做了好几个!从方块游戏到超级马里奥,从画图軟體到动画制作,样样精通。更惊人的是,他的游戏已经吸引了 50 万人体验,还有人给他打赏。
小朋友的创作过程如下——对着 Cursor 说一句 "make a pen app",AI 立马生成代码,点击应用,一个画笔应用瞬间诞生。这位小创客甚至开设了自己的 YouTube 频道,已发布 20 多个视频,展示他如何用 " 嘴巴编程 "。Karpathy 都转发感叹:" 编程领網域变化太快了,未来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多按几下 Tab 键就行?"
9 岁男孩与 AI 合作出版小说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使用 AI 就像使用筷子一样自然,其中一些甚至已经开始靠 AI 挣钱了。
北京三年级小男孩许萌萌已经把 AI 当成得力助手,合作完成了《AI 少年:火星生存大挑战》小说。这本书首印 5000 册,一个月内便加印,版税数万元。
有趣的是,真正开始写书后,反而是大人先撑不住。萌萌爸爸自嘲 " 光速退出项目 ",妈妈因不懂 AI 只能在旁打气,最后全靠这 9 岁小作家坚持,修改三稿大纲,最终完成七八万字的故事。
萌萌的创作流程也非常的 AI:将情节构思转化为提示词,让 AI 生成场景描述;用 AI 检查语法并润色文字;甚至连书中的卡通头像都是他将真人照片 " 喂 " 给 AI 生成的。
Zmh Github 主页
在山东,15 岁少年张铭涵(Zmh)尽管刚升入高一,却已拥有 7 年编程经验,并成功开发了名为 Chat Nio 的开源项目。这个项目在 GitHub 上获得了超过 3.4k 的星标,并已被收购,为他带来七位数收入。这样的例子,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难以想象。
AI 已是部分小学生的必修课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一份声明,自今年秋季起,北京市各学校每学年须提供至少 8 小时的 AI 教学。学校可将 AI 作为独立课程开设,或融入科学、信息技术等现有课程中进行教学。
新计划设计了系统的 AI 教育路径: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初步了解人工智能;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如何在学业和日常生活中应用 AI;高中生则侧重于强化 AI 应用与创新能力。AI 教育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
为中学生解释 Transformer
这股 AI 教育浪潮并非中国特有。去年,加州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其教育委员会在课程中考虑人工智能素养。加拿大和韩国也已将这一先进技术融入 K-12 教育,包括使用 AI 驱动的数字教材以及为教师设计的 AI 课堂整合方案。英国的一所私立学校甚至推出了 " 无教师 " 课堂,约 20 名学生通过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和 AI 平台进行学习,而非传统教师的讲解。
" 数字原住民 " 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就接触电腦、手机等可以上网的电子设备。虽然这个概念并非完全无争议,且全球各地的教育系统、社会结构和互联网普及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大致可以认同,如今的年轻一代比他们的父母、祖父母一代使用科技的方式更为直觉化,也更有效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讨论诸如 " 长时间盯着螢幕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影响 " 这类问题,这种讨论对于上一代人是不存在的。
ChatGPT 等 AI 产品的出现,实际上催生了全新一代的 "AI 原住民 "。这一代人生来就在 AI 环境中成长。从学校开始,他们学会用 AI 构建知识和展示学习成果,进入职场后,他们也将面对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就像 " 数字原住民 " 一样,AI 将重新定义下一代人与技术的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将 AI 这种在成人眼中仍显高深的技术,融入日常生活中,就像讲童话故事一样自然。八岁小孩能把机器学习讲得头头是道,不仅懂得使用,还真正理解其原理。这些从小浸泡在科技中的小家伙,玩着玩着就开始琢磨创业点子,三年级的孩子都在策划自己的应用程式,他们的思维早已超越了游戏和卡通片的范畴。
有人把 AI 当救世主,有人视作洪水猛兽,但当一个七岁小孩对着 AI 嘴里念叨着:" 把这篇周记改得笨点儿,别让老师看出破绽 " 的时候,所有这些讨论才回到了现实。
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阻碍这些 "AI 原住民 " 的脚步,尽量不要把我们的焦虑和期望传染给他们,让他们去探索那个新世界吧。毕竟对他们来说,AI 不应该是将要到来的愿景,而是正在被他们捏在手里的橡皮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