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6月新能源销量:蔚来、小鹏恢复元气?,欢迎阅读。
6 月新能源车市整体向好,比亚迪虽然出口量未实现上涨,但整体依然环比上涨 0.6%;埃安销量基本与上月持平;稳定在 4.5 万辆;理想实现年初计划,单月销量首次突破 3 万;零跑月销量不声不响地突破 1.3 万,哪吒、腾势、极氪同样销量破万。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在经历短期萎靡后,销量重返万辆,达到 10,707 辆,环比增长 74%,但同比依然下降 17.3%;小鹏同样达成环比增长,6 月共销售 8,620 辆新车,环比增长 14.8%,同比下降 43.6%。蔚来、小鹏销量稍有起色,但仍未达到企业巅峰水准,相比理想每月都在创造新的巅峰,蔚来、小鹏依旧压力很大。
蔚来权益变更显成效?
6 月 12 日,蔚来以变更购车权益的方式变相降价,此举不仅影响了新购车用户,同时也为复购用户做了购入新车的权益规划,达成新老用户均可获益。
调整权益后,ET5 和 ES6 两款车型价格来到 35 万以下,租电方案下两款车型的价格进一步下探,分别为 22.8 万和 26.8 万元,这为势要抢占豪华车市场份额的蔚来注入新的资本。蔚来官方发文介绍,权益推出后降低了购车门槛,ET5T 上市并开启交付,全新 ES8 配置更新以及全新 ES6 产能爬坡是蔚来 6 月销量破万的重要原因,蔚来还预计,随着 ES6 产能的不断攀升,7 月蔚来将获得更好的销量成绩。
实际上,无论是全系车型的权益变更还是单车系的配置更新,蔚来还是未能逃过 " 真香 " 的价格策略。网通社曾在此前的文章中发表观点称,虽然蔚来的服务品质为车圈顶级之一,但产品仍然是奠定品牌调性的基础。目前来看,对于标榜豪华品牌的蔚来,价格权益是能够令其销量回暖的第一步棋,尤其是在新能源产品经常给消费者 " 一口价 " 的销售策略后,降价更能刺激用户的神经。
小鹏 G6 显神威?
环比 14.8% 的增长不足以令小鹏止渴,同比 43.6% 的销量下降数据显得更为扎眼。6 月 29 号上市的小鹏 G6,是否能成为救命稻草?
首先来看小鹏 6 月销量回暖的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计今年 6 月乘用车整体市场会有环比小幅提升,以目前燃油车和新能源车 " 此消彼长 " 的销量趋势判断,新能源车同样会出现提升态势。车市逐步向好,因此小鹏 14.8% 的环比增幅也属正常。对比网通社统计的其他 13 家品牌,小鹏的环比增幅排在中游靠前的位置,但同比增幅却排在倒数第一。换言之,小鹏 6 月销量回暖,只是市场大势所趋,相比自身来讲,小鹏离重返巅峰还有较大差距。
有不少业内人士及用户看好小鹏 G6 会为小鹏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因其可观的售价以及具有诚意的整车配置或会收获一大部分用户的青睐。虽然小鹏 G6 与 P7 同属中级车型,但 G6 更具性价比,价格下探到 20 万的同时,拥有 P7i 才拥有的智能驾驶配置,且此次 G6 的发布吸取了去年 G9 发布时的教训,SKU 一目了然,更易辨析车型的不同,实现更精准的市场投放。
这就是小鹏与蔚来的不同,小鹏有做性价比的空间,以及性价比(降价、增配)对品牌调性的影响不大,反而会提升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归属感。
但小鹏 G6 并非完全能够拯救小鹏于水火,与一年前小鹏的处境相比,目前市场竞争已不可同日而语,新能源市场更激烈的竞争不仅意味着产品要精益求精,同时意味着企业要加快整体的推进速度,包括产品布局。而这又有悖于汽车可靠性理论,短周期内的产物要经得起产品可靠性的检验也是目前各车企们面临的难题。这场 " 既要又要 " 的战役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是能够改变未来汽车工业的一大核心课题。
延续免税政策提振新能源销售士气
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出,有刺激消费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一天未与燃油车达到平权,说明新能源汽车仍未达到既定的市场预期和效果,还需要多重政策推动。
不管是政策推动起到了作用,还是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值得振奋的是,今年 6 月多家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再创新高。网通社统计的 14 家新能源车企中,有 8 家车企销量过万,足够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具备强持续能力。
其中,比亚迪再创月销量新高,埃安并未受到部分地区网约车注册收窄的影响,维持住了月销 4.5 万辆的成绩。" 微博之王 " 李想成了理想最好的代言人,而零跑在转战增程赛道后,销量成绩突飞猛进。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深蓝,深蓝 S7 还未开启交付之时,其品牌单月销量已达 8 千辆以上,当 7 月份深蓝 S7 开启大面积交付之后,长安深蓝的销量会进一步实现突破。
结语:
2023 年赛程过半,新能源市场整体呈低开到逐渐恢复的阶段。去年年底遗留的市场阵痛期不能说已经完全消散,但至少整体趋势向好,摆脱阵痛期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新能源赛道不仅拼的是谁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力更强,同样,谁更快,且能在快的基础上给予产品可靠、品质化的属性,谁才能长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与其考虑如何推出阶段性爆品,不如深入研究产品可持续化发展。
(图 / 文 网通社 刘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