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一顿饭后,夫妻双双险丧命…紧急提醒:剧毒!不要吃!,欢迎阅读。
有人隔空捋线做蚕衣,有人看着小人舞蹈翩翩,有人跟着精灵爬树 …… 当类似的新闻频频出现时,意味着又到了一年一度吃菌子的时节。
浙江也不例外,梅雨季节到来以后,山里、草丛、花盆、墙角等阴暗潮湿的角落也经常生长出一些真菌菇子,但这些 " 光鲜亮丽 " 菌子真不是什么 " 善类 "。
家住湖州的张大爷(化名)两口子在小区散步,看到了草坪上一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菌子,看上去白白嫩嫩,外形形似香菇,越看越喜人。老两口商量后,一口气全摘回了家,炒了一盘野味菌菇当做下饭菜。
吃进肚里没多久,大事不妙!
结果,仅时隔半日,夫妻双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被送往当地医院后考虑毒蘑菇中毒,紧急行血液透析。所幸的是,张大爷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但老伴的肝功能指标仍进行性恶化,出现极度乏力嗜睡状态。
家人紧急将大妈转院至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此时距离大妈食用毒蘑菇已经过去 3 天了。到医院,感染科医生赶紧把她的血液标本送去毒物检测,竟然检测到了 " 鹅膏毒肽 ",并且浓度还不低。
感染科金洁科主任、俞立飞副主任医师结合大妈的血炎症指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粪便隐血等,考虑 " 中毒性肝病(急性鹅膏毒素相关中毒),急性肝衰竭倾向 "。
鹅膏毒素,这可是一种剧毒!
鹅膏毒素是从剧毒磨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物质,属于毒伞肽类毒素,是一种对人致命毒素,其毒性要强于毒鼠强,可在几天之内摧毁人们的肝和肾,人们会清醒得感受到来自于身体的极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肉褐鳞环柄菇
后经鉴定,原来老两口吃的这种野蘑菇叫做 " 肉褐鳞环柄菇 ",内含鹅膏毒素,是个名副其实的 " 小个子大蘑王 "。得知蘑菇真相后,全家人瞬间吓得毛骨悚然,两位老人为一时贪嘴付出惨痛代价。
争分夺秒!
医生赶紧给大妈上 " 人工肝 " 清毒
为了抢时间,在大妈到达病房的 2 小时内,感染科人工肝团队就做好了治疗前准备,赶紧上人工肝。果然,人工肝效果有目共睹,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凝血功能明显缩短。团队乘胜追击,在第二天继续行人工肝,结束治疗后复查肝功能已降至安全范围。
两次人工肝治疗为大妈最大程度地清除体内毒蘑菇产生的毒素,减轻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同时结合综合内科治疗手段加速毒素排除,保护了肝脏细胞。
还好救治及时,在医护人员认真诊治和精心照料下,大妈身体状况终于转危为安,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恢复正常,总算结束了这场 " 毒蘑菇 " 风波。大爷大妈也表示,以后再也不随便吃外面的野味了。
台州疾控发布重要提醒:
正处高发期,慎食!
据台州市疾控中心消息,根据近年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每年 6 — 10 月是我市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野生蘑菇在雨季大量繁殖,因今年雨水较少,野生蘑菇中毒发生时间较去年有所延后。
" 当下,警惕野生蘑菇中毒。" 市疾控专家提醒,野生蘑菇味道虽鲜美,但是擅自采摘或者购买食用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非常危险,一旦食用后出现消化道反应或幻觉,应及时就医。
目前,正处于高温、降雨的时节,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台州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
1. 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仅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鉴别十分困难,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不要自采自食野生蘑菇;也不要在路边移动商贩处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买来食用;食用蘑菇要到正规市场购买。
2. 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异,中毒潜伏期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可达 48 小时。
毒蘑菇中毒类型按中毒症状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6 个类型。最常见的中毒类型是胃肠类型,一般多在食后 10 分钟— 6 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毒磨菇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3. 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食用蘑菇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幻听幻视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不能及时就医的,要马上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等处理,如通过刺激咽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蘑菇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同时,保留剩余毒菇样品或留存影像资料,从而帮助医护人员确定毒菇种类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图为浙江省常见毒蘑菇图
▼
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湖之声、台州发布、台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