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看完王阳明一生足迹图才懂:一个人的觉悟,来源于他走过的路,欢迎阅读。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若风 排版 | 若风
第 8045 篇深度好文:3064 字 | 8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前段时间,看了王阳明的人生足迹图,让人心生感慨。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15 岁时便离家出游塞外。
成年之后,他接连遭遇种种磨难,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
青年在京城应试为官,壮年被贬贵州龙场,中年去赣州平叛,晚年病逝江西……
他这一生,去过名城古都,也待过蛮荒边疆。
但不论在哪里、遭遇什么,他始终从容不迫,宠辱不惊,活得清醒豁达。
作家董平说,人的觉悟,跟他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成正比。
生命中的每一次颠簸,你遭遇的每一件事,都会不断丰富你的人生,撑大你的格局。
今天,请大家跟随王阳明的足迹,一起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
一、北京: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常心
公元 1492,22 岁的王阳明来到北京参加会试。
前后考了两次他都惨遭失利,第三次他终于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初入官场的他,深受皇帝器重,很快获得了提拔。
他先是在工部任职,随后又担任刑部主事,没过多久,又被任命为兵部主事。
本以为前途从此一片光明,没想到几年后,他就迎来了命运的打击。
当时大宦官刘瑾擅权,肆意打压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
王阳明因多次为他人仗义执言,触怒了刘瑾。
结果他不仅遭到廷杖四十,还被贬到当时瘴气丛生的南方。
由前途无量的京官,一朝被贬为罪人,换作常人,怕是早就一蹶不振。
王阳明却不以为意,他在诗里写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世间的凶险,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飘过的浮云没什么两样。
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与其纠结苦恼,不如坦然对之,活出潇洒自在。
明代文人刘基说,人生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世事变幻莫测,今日得到,明日就可能会失去;今日风光正盛,明朝就可能跌落谷底。
既如此,倒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接纳人生无常,看淡起落境遇。
对于叵测的命运,与其对抗和强求,不如顺其自然。
永远保持一份平和,努力过好当下,才是最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贵州:在困境中学会精简欲望
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一个人只有舍掉多余的物质,减少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充实与丰盛。
公元 1506 年,王阳明被贬到荒凉的贵州龙场。
当时的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物资匮乏。
照理来说,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王阳明,在龙场风餐露宿,应该是过得很痛苦。
可王阳明在这里却自得其乐。
对他来说,睡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
驿站破败无法居住,他就把附近一处山洞收拾下,就当作安居之处,起名 " 阳明小洞天 "。
没有粮食,他就自己开垦土地,同时以野菜和野果为食。
虽然缺衣少食,生活拮据,但他每日读书沉思、打坐修心,却将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道德经》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
若是过于追求物质的刺激和享受,那必然会导致心灵的迷失与沉沦。
唯有回归简单,不为物欲裹挟,你才能悟出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茂林中筑巢,只需占用一根树枝就够了;鼹鼠到河边饮水,只不过喝饱肚皮就够了。
人活一世,所需并不多。
有一颗简单、知足的心,懂得克制欲望,物质简单了,生活才能舒心惬意。
三、赣州:在挫败打击中认清自己
《半山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读一本书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
人这一辈子所有的困厄,其实都是与自己博弈的过程。
只有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你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公元 1516 年,王阳明重新被朝廷起用,以都御史的身份,来到赣州剿匪。
首次出征,官军便一举破敌,土匪们被打得落荒而逃。
王阳明一心想乘胜追击,便不顾将士们劝阻,带领几千士兵穷追不舍。
结果半路中了土匪的埋伏,士兵们一下子就被击溃,就连王阳明,差点也被土匪捉住。
幸好随身护卫以死相救,他才得以冲出包围圈,捡回一条命。
逃回大营后,王阳明开始反思自己。
他知道自己擅长的是整体战略的谋划,而临阵指挥的能力明显不足。
于是他当即下令,将指挥权交给手下大将,自己则坐镇后方调兵遣将,对战场局势做出应对。
在王阳明的统帅,和将领们的配合下,此后他们连战连捷。
最终短短两年多,便彻底平定了匪患。
周国平说:" 看到自己所必有的不能与限制,是智慧的起点。"
一个人越是自以为是,越把自己高高举起,越容易被现实狠狠摔下。
只有及时反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加以改进。
当你能找对自身定位,认准前进方向,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级而上,越走越高。
四、吉安:在利益纠葛中学会不争
公元 1519 年,剿匪完成后,王阳明回京述职。
就在半路中,宁王在濠州一带造反,皇帝就让王阳明去吉安招兵平叛。
结果只用了 43 天,他就平定了这场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他也因此招致奸臣嫉妒,宠臣张永诬陷他勾结宁王,见事不成,才平叛以求自保。
明武宗听后大怒,决心要治王阳明的罪。
王阳明出生入死,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还受到了小人陷害。
换了旁人,肯定要据理力争,要为自己讨个公道。
就连手下将领们听到消息后,也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对簿公堂。
王阳明却并没有计较,他知道张永深受皇帝宠信,一味纠缠与对抗,只能招来灾祸。
于是他主动上书,将自己的功劳让给张永,顺利平息了事件。
王阳明也因此得以告老归乡,安静地传道授业,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圣人。
现实中,每个人都难免与人产生矛盾,或发生利益上的争端。
许多人觉得,只要自己不理亏,就一定要据理力争。
然而总是寸步不让,对抗到底,只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冲突中。
俗谚说:" 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做人不争,方能远离纷争;遇事不争,方能趋吉避凶。
遇事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通透的处世智慧。
学会在心中藏山纳海,少点计较,把更多时间和心力,花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
五、浙江:在人事纷争中选择宽容
《淮南子》里说:" 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是他明明有狠狠报复你的实力,却选择了包容。
" 宁王之乱 " 后,皇帝南游检视,在浙江召见了王阳明。
随行中,有两位宫禁中的太监,一直不安地望着他。
原来,王阳明平叛后,收缴了大量朝中之人与宁王的通信,其中便有这两位太监的书信。
这种书信,一旦走漏风声,就是杀头的大罪。
他们曾参过王阳明的谗言,生怕王阳明报复他们,将这件事揭露出来。
就在两人忐忑不安时,王阳明却主动前来拜访他们,并掏出一沓书信。
王阳明笑着将它们递过去,说:" 叛乱既已平定,这些书信,我也没拆,现在物归原主吧。"
两位公公大喜,对王阳明感恩戴德。
后来,王阳明遭到小人攻讦,正是他们从中大力斡旋,帮他说话,才为他洗清了罪名。
《菜根谭》里说:" 以宽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万物,方能恩泽良久。"
那些睚眦必报的人,只会把仇怨越积越深,最终处处树敌,让自己寸步难行。
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人心、攒情面、积厚福。
很多时候,与其追究与报复他人,不如选择原谅和包容。
容人即是渡己,学会饶恕和善待别人,你才能将人生的路越走越宽。
六、写在最后
学者王士祯曾这样评价王阳明:" 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前半生,他临危受命,平定叛乱,在庙堂身居高位;后半生,他开坛讲学,推陈出新,将心学发扬光大。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里,从没有任何抱怨与纠结,有的只是豁达与通透。
每个人都能从他的经历中,感悟一分生活智慧和人生真谛。
读懂王阳明一生足迹图,不困于执念,不惑于外物。
向外修德行,向内修己心,永远清醒笃定,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