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楠丁格尔先生》片名惹争议,女性主义叙事如何不犯“众怒”?,欢迎阅读。
内娱陷入话题争议的艺人数不胜数,但没想到,这次轮到了路人缘一流的胡歌。
事件的起源是他主演的新剧《楠丁格尔先生》官宣,剧名与著名的女护理学奠基人弗洛伦斯 · 南丁格尔相似。
一部大男主剧,却借用了女性名人的名字,引发众多网友不满。舆论的潮水淹没了胡歌和片方的微博,网友们纷纷写下对于该剧性别立场的质疑,有人劝说胡歌放弃接剧,或者更改剧本。
同一时间,改编自张桂梅故事的 " 全女性班底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收官,口碑与收视率齐飞。截止发稿前,该剧在豆瓣获得 9.3 的高评分,在腾讯视频上热度 7 次登顶,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破 2.8 亿,抖音总播放量破 27 亿。
在性别议题上,《楠丁格尔先生》疏忽了什么?《山花烂漫时》做对了什么?两相映照之下,值得行业特别关注。
胡歌新剧剧名惹众怒,何为导火索?
爱奇艺在 9 月 25 日官宣了由胡歌主演的电视剧《楠丁格尔先生》,引发网友巨大争议。
剧名《楠丁格尔先生》,被认为是对女性历史名人南丁格尔名字的 " 改名借用 ",但其英文名又被译作 "Male nurse"(男护士),舆论指责这是一种 " 女冠男戴 " 的行为。
弗洛伦斯 · 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是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和护理学的奠基人。她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率领护士团队改善了士兵的医疗条件,使伤员死亡率大幅下降,因而被誉为 " 提灯女神 "。正因如此,在大众观念中,南丁格尔不仅在护理领網域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为妇女赋予了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角色。
因此部分网友认为,将 " 南丁格尔 " 改为 " 楠丁格尔 ",并在其后加上 " 先生 " 二字,实则是模糊了她的性别特征,进而淡化了她作为女性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该类舆论进一步认为这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剧名似乎在暗示男护士需要通过借用女性历史名人的名字来获得认可,这进一步巩固了 " 护士是女性职业 " 的传统观念,不利于性别平等的推进。
另一方面,也有人为该剧鸣不平,认为 " 先生 " 并非男性专属,有时也可以用于尊称有学问、有德行的女性。他们认为,剧名中的 " 先生 " 更多地是在表达一种尊重和敬意,而非特指性别。
此外,这些观点秉持南丁格尔是一个姓氏,而不是特指某个性别的名字。因此,将其用于剧名并不构成对女性的不尊重。相反,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和致敬。
舆论的漩涡中,胡歌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名字在热搜榜单上居高不下。在他个人微博的评论区,众多粉丝和网友发起了一场 " 求改名 " 的热潮,建议他要么拒接该剧,要么更改剧名。这些评论获得了广泛的赞同,点赞数量纷纷过万。
一片争议里,胡歌此前出演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也被网友抬了出来,当时上映后围绕该电影性别议题的批评尤为激烈。
《我本是高山》基于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改编,胡歌在其中饰演张桂梅亡夫的角色。部分批评者认为,电影应该完全聚焦于张桂梅及其女高学生的故事,这一角色的加入稀释了张桂梅校长的伟大精神,情感线的处理也与影片的整体叙事格格不入。
" 似乎张老师每一次遇到困难,都是从亡夫那里得到慰籍支撑她往下走。"
" 电影拍成张老师的动力来自死去的丈夫,这根本没有理解她的办学初心。"
此外,电影还設定了 " 酗酒母亲 "" 逃课女孩 " 等角色形象,更被网友们质疑与真实情况不符。
实际上,《我本是高山》的核心概念仍在于 " 成长 ",即通过展现女孩们和张桂梅校长的成长历程,传递出教育改变命运的正能量主题。电影也体现了对底层女性困境、城乡教育鸿沟等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意图引发广泛的社会思考和共鸣。
胡歌所饰演的亡夫,本质上服务于张桂梅角色塑造的立体感和真实性。通过这种情节设定,张桂梅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流动,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人物。观众因此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以及她内心的挣扎和坚持,从而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张桂梅的伟大与不易。
而关于 " 酗酒母亲 ",电影的导演也做了回应,强调这一角色并非虚构,而是源自他们在当地进行的深入调研。" 我们在当地去走乡串寨,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画面里呈现的更不堪的情况。"
然而,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迎接该电影的是一场 " 泄愤式 " 的狂欢。尽管上述关于性别议题的争议情节在《我本是高山》中的篇幅占比极小,但众多网友仍越过电影的主线与创作目的,以性别立场先行,对作品进行了一轮轮批评和围攻。
为何上述作品,会激发起偏离整体剧情及创作意图的性别议题争议?
豆瓣评分 9.3,照见女性困境并给予希望
正当《楠丁格尔先生》陷入争议漩涡之时,另一部基于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却赢得了口碑和人气双丰收。
开播以来,《山花烂漫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从最初的 9 分上升至 9.3 分,带动 " 国产剧豆瓣 9 分的含金量 " 话题冲上热搜。根据 CVB 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高达 2.890%。
观众在各大平台的评论中表达了对剧情真实还原、人物塑造以及演员演技的称赞。在《山花烂漫时》创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也对剧集的艺术创新、真实还原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很多观众认为《山花烂漫时》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不仅映照出远在闭塞山村的女学生们面临的 " 没钱,没前途,没人关心,一成年就出嫁 " 的毫无希望的代际循环,更广泛地照见了很多女性日常生活中隐秘又幽深的困境,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比如,电视剧将镜头对准了性骚扰这一敏感话题,有一幕是为了帮女学生谷雨搜集男客户耍流氓的证据,张桂梅在派出所和两位男警官观看店里监控画面,面对男警官 " 好像是摸着了 " 这种和稀泥的说法,她不断坚持道:" 这就是摸屁股了,是性骚扰。"
随着调查结果证明了谷雨的清白,一位男警官让她以后不要再去洗脚房上班了。张桂梅及时回应道:" 谷雨来不来洗脚房上班都不是被性骚扰的理由。"
《山花烂漫时》还借角色之口,深刻指出了建设女高的必要性——弥补山村中女孩因系统性压迫而资源匮乏的状况,甚至还揭示出招聘的性别不平等。当有人质疑女高只招收女学生的做法时,张桂梅不卑不亢地反驳道:" 没男的咋的了,你们这个招聘其实上,大鸣大放地写着男性优先,有谁觉得奇怪了?"
" 隔着螢幕,感觉自己也被张老师守护了!"" 张老师不仅在为她的学生发声,也在为所有女性发声呀!" 电视剧没有完全把张桂梅老师拍成苦大仇深的斗士,而是一个从 " 具体而稠密的日常生活 " 中跃然而出的具体的人,她在现实的夹缝中为匮乏的华坪女孩们开辟出更为开阔的人生的新路。
《山花烂漫时》中的许多剧情其实不失风趣幽默,透露出角色们本身的可敬可爱:张桂梅来见马副县长,讨论女高建设的筹备工作时,甚至急得没换衣服。对方问她身上啥味道,她坦诚地说:" 我昨晚坐一宿的车,跟猪一块回来的。" 为了劝女学生读书,她上演 " 小学生吵架 " 跟媒婆互呛企图赶走对方。骑摩托车带谷雨离开酗酒父亲的时候,她因为车技佳几乎摔倒,随后还强撑面子跟学生说:" 我就是太久没开了,肯定会开。"
这正是该剧出圈的另一处重要闪光点——深入挖掘女性角色身上积极坚韧的力量,这种正能量贯穿于剧情之中,更跨越螢幕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从创办女高到步入教学正轨,张桂梅等女性角色正是这种力量和信念的化身。
在丧文化、躺平风气弥漫的互联网,主旋律作品能否引起共鸣要打一个问号,但正如一位剧粉在小红书上所推荐道:山花烂漫时绝对是一部笑中带泪,即使上完一天班拖着一身疲惫也能轻松接受的剧,它不会加重精神的任何负担,不必被这件事本身的崇高和庄重吓退。
从《山花烂漫时》取经,我们会发现,观众们特别是女性在观影时,渴望的是困境被看见、处境被理解,并获得真实而积极的力量激励,这既要求作品有对现实细微和关切的体察,更要有屹立不倒的理想主义守望。
为性别议题排雷,创作者要体察舆论
在性别议题上,观众的赞誉和批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影视剧的深层次需求。
观众渴望被理解,进而被看见,在这点上《山花烂漫时》就做得很好。该剧对于山村女学生们的困境描摹得真实而细腻,其中性别教育、性骚扰、招聘性别歧视等情节更是接合了更广泛的女性群体,让观众感受到内心幽微的情感处境被创作者深切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积压的情绪也随之释放。
与之相对的是,《楠丁格尔先生》的剧名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正是因为观众认为,该命名可能忽略了女性在护理行业中的重要贡献及所承受的压力。男护士在整个社会中仍是少数群体,在这一阶段,大多数观众较难对于影片主角产生共情、代入和理解。相较之下,性别议题的敏感性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撞到了社会情绪的枪口上。
情绪的交织往往带来了舆论的偏离,甚至会产生许多无端的争议、怀疑和揣测。有的网友对胡歌的性别立场产生质疑,在社交媒体上冷嘲热讽。《山花烂漫时》的优质剧情让全网对主创团队的 " 全女性班底 " 交口称赞;而《我本是高山》因为是两位男导演拍摄的而被质疑 " 夹带私货 "" 雷点满满 ",这实则是一种过度联想和性别偏见,而非基于作品本身的评价。
《楠丁格尔先生》通过聚焦于男护士在整个医疗行业的日常工作与真实处境,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经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群体。尽管该剧的立意是积极的,但剧名引发的争议表明,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反应是复杂且敏感的,这背后实则是长期积压的一种群体情绪。创作者在今后,不仅要关注螢幕内的作品,更要对螢幕外处于现实社会中的观众,有更为细致的体察、理解和尊重。
例如,《山花烂漫时》的主演宋佳,就在剧外多次分享自己与张桂梅老师接触和交谈的经历,并深入探讨对于张桂梅精神的理解,这实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交流方式。此外,该剧全剧组共向华坪县捐赠了 700 万,切实助力女高学生们的发展成长,这种正能量的传播也鼓舞和感染了更多观众。
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相互看见和理解。性别议题是幽深而复杂的,也像一面镜子,折射的是社会现状和群体情绪。各方争议的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仿佛在逐渐揭开对方的面纱,让作品关切到不同性别、不同群体的困境和需求。也许,在这样的协商与讨论中,荧幕上的作品,能够帮助解开现实生活中性别困境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