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想要更公平的AI面试,不想选拔做题家,欢迎阅读。
AI 面试改变招聘,但公平性与效果存争议。
金九银十校招季,人在卷,AI 也在卷。
AI 面试所带来的影响,远非只是在求职招聘环节。对于 AI 面试的讨论,事关效率与公平,也指向了让不少打工人都 " 细思极恐 " 的话题:我们的组织管理是否正被 AI 重塑,AI 是否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拥有了决定权?
AI 对 AI:一起玩抽象?
当下各家主流招聘軟體平台都无一例外把 AI 作为了卖点,互動性和复杂度最高的面试环节更是各家竞争的高地。头部 HR SaaS 平台以及招聘平台等均在 AI 上高调投入,多家创业公司也在切入 AI 面试领網域。
但每逢的招聘季,总会有关于 AI 的面经和段子在社交媒体流传。在小红书上,有人抱怨那个冷漠无情的假人让人感觉缺乏交流感,有人说自己被 AI 问到 " 中国的八大原谅是什么 " 之类莫名其妙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质疑,仍然是关于 AI 面试的公平公正性。
AI 面试的参与者们抱怨说:
" 太抽象了,这是在制造新的偏见。"
" 你得按照大模型喜欢的那种起承转合来组织语言,说一些看起来显得有条理的观点,而且还要不停地说,显得很流畅,才可能拿到高分。"
" 会迎合 AI 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吗?"
对 AI 的质疑并非新鲜事。用友大易的《当代大学生职业成长报告》显示,虽然 AI 面试的接受度正在逐年提高,但仍有 54% 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被 AI 面试,有 30% 的受访者则希望视 AI 的面试水平而定,另有 7% 明确表示愿意。
但 AI 面试的采用已经是大势所趋。猎聘网发布的《AI 面试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显示,IT/ 互联网 / 游戏行业 AI 面试的应用最高,以 21.7% 占比位居第一,金融和机械制造分别居第二、第三,占比均超 9%。AI 面试的到面率反而更高。AI 面试求职者到面率 85%,高于传统线下面试的到面率 60%。
在厂商公开的案例里,五羊本田针对日语面试的场景,在电话面试环节引入 AI,面试人力成本节省了 60%,同时,由于 AI 能在面试时给到即时反馈,候选人的满意度反而得到了提升。
有不少应聘者已经行动起来,开始用魔法对抗魔法。用友大易的报告显示,21% 的受访者希望借助 AI 人工智能来写简历,以及帮助回答各种企业招聘中的各种网申题目,另有 38% 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学习如何做。马斯克旗下 xAI 的联合创始人 Greg Yang 近日就在 X 上抱怨说,自己在面试中发现有人作弊," 申请人试图在面试中使用 claude,但做得太明显了。"
Greg Yang 抱怨有人在面试中作弊
但 AI 面试軟體也会采取相应的手段来防止作弊。眼睛乱瞄,中途截图,或者回答的节奏明显不对等 " 人性的弱点 ",AI 会捕捉到并且中止面试。
" 你能想到的套路,AI 都在想办法防范。" 据用友大易的 AI 面试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军军向《职场人类学》透露,对于替考代考、中途换人、截屏泄题、念稿背稿和一些可以操作,系统都有相应的防作弊策略。他鼓励面试者善用 AI 工具,在面试前利用 AI 来搜集资料,了解相关行业与企业知识,甚至可以试着和大模型来一场模拟面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如果在面试时背稿,甚至是直接用 AI 帮助回答问题,则很容易就被识破。
毕竟,AI 最了解 AI,在 AI 面前,最好还是不要装了。
不想选拔 " 做题家 " 的 AI 面试
面对 " 公平性 " 的吐槽,多家做 AI 面试的厂商都在喊冤。因为 AI 面试公平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来自于使用系统的人。
通常来说,AI 面试系统的评判标准都是由企业来设定,AI 面试軟體会内置各类评测模型,基于各家企业的专有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筛选的标准仍然掌握在企业手里。
只能选拔 " 做题家 " 的 AI 面试产品,显然是应聘者和企业都不想看到的。
军军认为,一个真正公正的 AI 面试产品应该做到能够考察冰山下素质。一些 " 门槛性 " 条件,比如中英文水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表达流畅度等,更多是表明人才具备了竞争这个岗位的资格,但是诸如职业兴趣、性格特质、职业价值观、胜任力等水面之下的素质,如何分辨出来,则非常考验各家面试模型的能力。
这一过程需要 HR 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算法专家的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能够根据 HR、面试官的多样化行为、行业偏好等进行规则的优化,不断提升精准度,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测后,才能上线使用。
另外,做到以 " 面 " 代 " 测 ",提升招聘求职双方的体验也尤为重要。有的智能面试工具,实则是 " 机考 " 工具,洋洋洒洒几十道题,各种情境题心理测试题,差点要拷问灵魂。应聘者回答下来要接近一个小时。整个过程无非是让 HR 们省了些阅卷的时间,应聘者苦不堪言。就像老道的 HR 通过几个问题便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基本面,一个好的 AI 面试工具,应该是 " 以面代测 ",在自然而然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对应聘者性格特质的考察。
" 好的 AI 面试工具反而能够排除部分 HR 个人主观喜好和下意识偏见的影响,在初筛阶段找到更合适的人。" 一位业内资深 HR 希望。
搜索 AI 面试相关的厂商案例可见,一家德国的智能传感器厂商在中国校招时使用了 AI 面试,除了带来招聘周期的缩短和人才招聘效率的提升外,也着重考察了 " 进入复试通过率 " 这一指标。复试通过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在初面阶段 AI 选择的人才越精准。一份关于系统使用的内部总结材料显示,通过制定 3 大类别,16 个维度的人才考核,AI 初面后,复试通过率达到 50%。
另一个公开数据显示,而康师傅旗下的一个饮品事业部,在社招场景的初面中引入了 AI 面试,不仅单日面试量从 100 人次提升到了 500 人次,而且通过智能评估来减少认为偏见,offer 转化率达到了 76%。
"AI 面试的核心价值并不是省时间。一般来讲,AI 面试的价值有三个:更准、更快、更省。其中,更准最难,也最有价值。" 用友网络副总裁、用友大易 CEO 石磊对《职场人类学》说,对求职者来说,更准确识别人才,对应聘者就意味着更公平可信;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好的招聘完成度,毕竟招到了不合适的人才,浪费的成本更多。
而模型训练数据的质量也决定了 AI 面试的公正性。有的企业数据治理做的差劲,HR 部门更是缺乏数据意识,顶多就是有一些描述工作进展的汇报数据,面试过程、人才发展的相关数据严重缺乏。这样的企业,在引入 AI 面试后,可能就需要多花不少时间来 " 调教 " 系统。
对高质量数据的要求,也加大了行业的马太效应。头部的 HR SaaS 品牌,因为有大型企业客户和高使用量,因此 AI 面试模型会越用越精准。当越来越多的客户把 AI 面试的注意力从单纯提效,转向追求面试质量和公平性时,新入局的创业公司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AI 会成为企业的统治者吗?
IBM 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董海军董海军今年 8 月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时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从 "+AI" 进入 "AI+" 阶段,即 AI 不仅仅是承担一部分逻辑性比较强且相对没有那么复杂的工作,而是以 AI 为核心的组织能力的重构。他强调,这种变化,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人力资源。
在这场讨论 "AI 是否可以替代 CEO 做决策 " 的访谈中,董海军以 IBM 自身举例说,IBM 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领網域运用得非常深入,给员工自动调薪这项任务就是由人工智能来判断完成的。由人工智能根据员工的市场竞争力、技能、未来的职业发展、过去的绩效这些综合因素,以及可以开发的潜力给出一个建议的薪资调整方案,这个方案的发布时间点也不会受传统调薪周期的限制。
在董海军看来,这相当于有一个无所不知的,全能的,特别了解员工的 " 大腦 ",为员工量身定制薪资、福利结构,晋升、学习曲线。
但是,一个流程与数据混乱的组织,则无法让 AI 担此重任。还没有一个 AI 可以厉害到帮企业平地起高楼的程度,商业模式的规划,工作流程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和积累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这些工作仍然需要仰仗人类大腦。正如董海军所说:"如果企业涨薪的流程不明确、数据也不完善,怎么能够把决策权交给人工智能来做呢?"
目前 AI 面试产品的研发重点,大都放在了对 " 初面 " 的替代上。AI 对于整个企业招聘的替代还为时尚早。AI 与 HR 更好地协作,更好地降本增效,辅助决策,仍然是现阶段 AI 发挥的最重要价值。
石磊也强调,AI 面试必须要和企业的 HR 系统整合起来,和企业的人才战略有效对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数据闭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 AI 面试不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它的「结论」都能在后续的数据和结果中得到印证,HR 系统反哺回来的信息就像是「数据养料」,能够让 AI 不再止步不前,而是精进不休。
"AI 面试难以独立作为一个产品存在,必须要和整个招聘系统结合起来。这也是目前做 AI 面试工具的创业公司,相比大型 HR SaaS 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位正在使用 AI 面试产品的大型企业 HR 说,从人才选拔来说,首先要有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任职资格,衍生出来岗位画像;然后通过在通过 AI 简历评估挖掘冰山之上的基本素质,再加上通过 AI 面试 +AI 面试助手的植入来评估冰山之下的胜任力能力和特质,这样形成人选的整体人才画像。人才画像和岗位画像再去做人岗匹配。这个过程对 HR 部门的战略理解力与跨部门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就意味着,当日常工作被 AI 取代,HR 们也需要思考更为策略性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画像以及人才胜任力模型,如何积累和优化数据,如何和人才建立长期关系等。AI 面试不是 " 机筛 ",不是简单设定几个筛选条件就可以万事大吉。
纯粹是用 AI 来替代人,还是用 AI 来让人机协作更高效,让人的价值得到彰显。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产品价值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职场人类学 ",作者:赵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