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这不是烂,是单纯的「坏」,欢迎阅读。
老实说,在派爷的心中。
曾经还对于这部《小美人鱼》抱有过逆风翻盘的希望。
万一,它真的拍的很不错?
万一,它真的把故事完全解构,改编成了新时代经典?
毕竟当黑人女孩们看到螢幕里的那位公主,有着与自己同样的肤色时。
眼里透出来的兴奋与激动是闪着光的。
可惜。
迪士尼并没有这么想。
或者说并没有想要这么做。
选择一位黑皮肤的爱丽儿。
再安排她在结尾亲手击败反派。
这就是迪士尼在新版电影中展现出的。
对于这个时代最大的「诚意」。
《小美人鱼》确实烂。
但是承受骂名的,绝对不应该是这位新晋的小美人鱼——
为什么新版的《小美人鱼》会造成如此大的争议。
究其根本可能因为新的这一位爱丽儿。
是由黑人演员海莉 · 贝利饰演。
甚至不但肤色变了。
连动画里爱丽儿标志性的一头红发。
也换成了十分具有地網域特色的脏辫。
让许多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可值得一提的是,把时间退回 1989 年的动画版。
当时的爱丽儿其实也面临过同样的争议。
" 红发 " 这一特征,也不是原著故事里就有的设定。
并且在当时的西方社会还存在着严重的 " 红发歧视 "。
因为红发常常会与 " 女巫 "" 浪荡 "" 脾气古怪 " 等刻板印象捆绑,从而被污名化。
可这一版《小美人鱼》却大获成功了。
为什么?
这归功于迪士尼同时也对原著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还在他们最擅长的公主王子叙事中,第一次埋入了「反叛」的基因。
让爱丽儿以及那一头红发,从此成为了 " 勇气 " 与 " 自由 " 的象征。
这是一次故事性的胜利。
所以真人版《小美人鱼》扑街的原因也恰恰在此。
它几乎照搬了 1989 版动画的剧情。
只是零星地打了几处看似很 " 女性主义 " 的补丁。
而这些功夫,放在 2023 年。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 2019 年上映的真人版《狮子王》就曾出现过这个问题。
用所谓的技术革新去真人化 CG 化一个经典故事的画面。
但对剧情基本不做改动。
结果就是观众并没有非常买账。
即使大家一开始都表现的期待满满。
可观影途中总会觉得:这部片子的旁白应该是赵忠祥的声音,因为这和《动物世界》根本没差。
《小美人鱼》也是如此。
更离谱的是,它的片长还从动画版的 83 分钟。
增加到了 135 分钟。
而这多出来的近一个小时里。
真的只能说全是 " 水分 "。
所以整部片子最大的观感就是:好拖沓。
作为一部歌舞片,它的歌舞部分在冗长的同时。
也没有很有效的推进剧情。
真的完全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就算海莉 · 贝利唱得再怎么好听。
到后面都硬生生被导演拖出了一种催眠的感觉。
但照理说不该如此。
因为导演罗伯 · 马歇尔的代表作。
可是经典歌舞片《芝加哥》...
证明他本人的水准应该完全没问题。
但在这部里完全翻车,全片节奏都很奇怪。
导演总是設定一个很大的矛盾。
然后突然让主角轻而易举的化解。
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再不断重复。
比如海王警告爱丽儿不要接触人类的原因是:
" 人类非常危险,他们还害死了你的母亲。"
影片前半段也不断在重复强调两个种族间的仇恨。
可这些完全没有对爱丽儿和王子的恋爱产生阻碍。
依旧是一见钟情,都不带思想斗争的。
而人类这边对人鱼的恐惧,也只停留在了嘴上。
爱丽儿与海女巫乌苏拉的三日之约到期,在众人面前显出了鱼尾。
大家只是发出了惊呼。
然后在爱丽儿和王子解决完大反派后重新上岸后。
大家好像完全忘记了爱丽儿人鱼的身份,一转眼就是其乐融融载歌载舞。
前面渲染的深仇大恨对于叙事完全没有任何价值。
而且与乌苏拉的大决战,也是要多敷衍有多敷衍。
乌苏拉先是用爱丽儿为筹码,要挟海王交出三叉戟。
然后用三叉戟一招就秒掉了海王。
接着变大,大到好似克苏鲁再世。
可实际上除了更笨重以外,对战斗力没有任何提升。
转身救被爱丽儿用沉船给扎泄气了。
再然后,海王突然又钻出了,说:我复活啦。
整场高潮的观感,就像海底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玩过家家。
当然这部是有一些看似很现代的改动。
比如里面的王子,被改成了是皇后收养的孩子。
因此他天生对于城堡没有太多归属感。
他向往大海,向往自由。
其实很像是移植了一半爱丽儿的人设给了王子。
所以这一部并不全是爱丽儿单方面的追逐,有点双向奔赴的意味。
可事实是,导演把这种双向奔赴只是拍出了 " 两个恋爱腦 " 的感觉。
爱丽儿这边对于人类世界的迷恋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
愿望还强烈到离谱,更别提还有 " 母亲被人类杀死 " 的背景在。
于是不可避免呈现出一种对于人类世界的过度美化,也就是自恋的观感。
而反派乌苏拉也被塑造的十分单薄。
又是那种十分常见的 " 纯粹 " 的恶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且乌苏拉的「狡诈」属性被削弱了。
基本只是在着重刻画她的「恶毒」,再加上高潮段落智商直接下线。
又成为了一个意在让主角和海王完成大和解的工具人。
更好笑的是在王子订婚的段落中,爱丽儿和乌苏拉还上演了扯头花的桥段 ...
而说到海王这个角色,派爷看完真的觉得他才是《小美人鱼》里最大的反派。
这一形象当然就是父权的体现。
用一句 " 为你好 " 想牢牢把爱丽儿握在手里。
所以突破父权一直也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之一。
只是真人版不但没有在这块做出任何突破。
甚至还倒退回去了。
结局爱丽儿打败乌苏拉拿回海神三叉戟。
以为她会成为新一任海王,结果 " 啪 " 的一下,老海王复活了。
然后又开始上演老套的:爸爸爱你,所以爸爸成全你。
这让爱丽儿的一切努力。
最后都化为了父权的施舍。
而这个情节还发生在 2023 年。
提起《小美人鱼》的原著。
大家可能都知道那是个有点悲伤的故事:爱丽儿最后化为了泡沫。
但这并不是安徒生真正的结尾。
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其实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故事。
爱丽儿不是因为爱情而上岸。
她自始至终追求的是「一个不灭的灵魂」。
在原文中,人鱼可以活 300 年,但死后会化为泡沫。
人类生命虽然短暂,可拥有不灭的灵魂。
这是爱丽儿向往的东西,于是她想法设法成为「人」的原因也在于此。
大众熟知的故事停留在了最后爱丽儿放弃用匕首杀死王子让自己重新长出鱼尾。
她接受了自己为追求不灭而造成的代价,于是化为泡沫。
而安徒生在后面还有五百字的内容——
天空的精灵被爱丽儿的「善良」感动。
精灵给了爱丽儿一个机会加入她们。
再通过三百年的努力,成为天空的女儿的爱丽儿,同样会获得一颗属于自己的灵魂。
这是安徒生最早的结尾,也十分反应当时的时代背景。
爱与受难是绑定的,互为代价。
而迪士尼动画版的改编,同样是反映着时代背景的。
或者说迪士尼创造的这些公主形象,也正是对于世界女性思潮的体现。
在爱丽儿之前,迪士尼有三位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睡美人。
这三位经典公主形象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她们都在等着王子来拯救,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位置。
而这也正是《睡美人》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女性在觉醒,而公主依旧没做出改变。
于是乎此后的三十多年,迪士尼再也没推出过新的公主形象。
直到 1989 年的《小美人鱼》。
当时西方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女性运动,公主叙事开始过时。
于是一位充满叛逆精神,顶着一头红发。
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抛弃一切的新独立女性形象出现了。
《小美人鱼》大获成功。
再之后迪士尼推出的《花木兰》《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中。
你都可以看到一种「去公主化」的叙事。
公主不再被动,她们各有所长,能顶一方天地。
与此同时,公主的形象也不再全是白人。
少数族裔公主在这时就已经开始出现。
再之后的作品就又更近了一步。
迪士尼开始「去爱情化」。
和王子恋爱不再是永恒的追求。
2009 年《公主与青蛙》中的蒂亚娜不相信童话,她只想搞事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
所以从公主形象的变化中,也可以读出这些年女性思想的转变。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同时是时代的局限。
它需要被更新,与时俱进。
这也是为什么 1989 年如此大胆创新的爱丽儿。
放在 2023 年,依旧会露出疲态。
因为现在我们不需要一个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抛弃一切的童话了。
我们需要更多。
迪士尼不是没有改编的能力。
派爷最喜欢的一部当属于《沉睡魔咒》。
颠覆性的直接以反派玛琳菲森为主视角。
不但丰满了人物,更是解构了传统的童话叙事。
最后玛琳菲森与公主的「真爱之吻」打破的是被王子掌控的唯一性。
派爷以为,这应该才是迪士尼翻拍真人版的方向。
重新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童话。
可是细数近年来的真人电影系列。
不见「真诚」,里面只能看到「消费」两个大字。
经典大 ip 几乎都被消费了一遍。
更让人不安的是,迪士尼好像开始投机取巧了。
它在用最安全的方式蹭话题。
它好像在讨论、在理解、在碰触一些当下的社会议题。
但其实都只浮于表面。
而对于这些严肃话题来说。
" 浮于表面 " 的讨论,只是一种摆姿态。
或者说的更严重一点,这很冒犯。
不真诚的关怀,十分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氛围。
而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又会进一步挤压少数群体的表达空间。
所以拍成这样的《小美人鱼》。
或许真的没有拍的必要。
世界不需要这样一条 " 小美人鱼 "。
需要的是那一位,抛弃一切决定为自己而活的爱丽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