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以股权换技术,阿斯顿·马丁看上了“美国新势力”Lucid哪一点,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6 月 25 日,阿斯顿 · 马丁宣布将与 Lucid 达成協定,双方将合作生产高性能电动汽车。在 Lucid 的帮助下,阿斯顿 · 马丁的目标是在 2025 年推出公司首款纯电车型。此次合作是典型的 " 股权换技术 " 案例,Lucid 输出技术并获得阿斯顿 · 马丁约 3.7% 的股份。
阿斯顿 · 马丁是英国豪华跑车制造商,现阶段正在推进全面的电动化转型,Lucid 是美国的 " 造车新势力 ",被视为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主要对手。无论从哪一方的角度来看,这两家公司的合作都有令外界意外之处。
阿斯顿 · 马丁的现有股东已包括奔驰、吉利,这两家车企都拥有丰富的电动化技术。但阿斯顿 · 马丁为何要舍近求远,与一家不算成功的造车新势力合作?
Lucid 近几个月的消息频频,先是大规模裁员约 1300 人,再是招揽前集度汽车高管朱江负责中国市场业务,再加上此次向阿斯顿 · 马丁输出技术,Lucid 这一系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为,背后动机何在 ?
阿斯顿 · 马丁以股权换技术
根据拟定的協定条款,Lucid 将向阿斯顿 ? 马丁提供用于纯电车型的动力系统、电池系统总成。而阿斯顿 · 马丁将向 Lucid 发行约 2835 万股新普通股,并分阶段向 Lucid 支付总额约 2.32 亿美元的现金,Lucid 将成为阿斯顿 · 马丁持股约 3.7% 的股东。
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下,阿斯顿 · 马丁与大多数传统豪华品牌一样,虽然行动相对迟缓,但也下定了决心转型。2022 年 4 月,阿斯顿 · 马丁宣布 "RacingGreen" 战略,预计 2024 年初正式交付旗下首款插电式混动车型—— Valhalla,2025 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同时,预计到 2026 年,阿斯顿 · 马丁旗下所有全新车型都将拥有插电式混动或纯电动版本。
但长期困扰阿斯顿 · 马丁的是其财务状况不佳,仅靠自身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技术研发。从这个角度看,股权换技术对阿斯顿 · 马丁来说,是一种务实可行的方法。
财报显示,近几年阿斯顿 · 马丁一直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2022 年,阿斯顿 · 马丁销量、营业收入、毛利润等指标均有所增长,但由于供应链和成本上涨等原因,经营亏损从 2021 年的 7400 万英镑扩大至 1.18 亿英镑。今年一季度,阿斯顿 · 马丁亏损相较同期仍在扩大。
招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汽车行业分析师白毅阳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已背靠奔驰、吉利两大车企股东的情况下,阿斯顿 · 马丁之所以又与 Lucid 合作,应该跟两个品牌的品牌调性较为一致有关,即讲求高端、高性能。
公开资料显示,Lucid 的前身是 Atieva,创始人包括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和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两位华人。作为一家豪华电动汽车品牌,Lucid 首款量产车型 Air 定位高端豪华电动轿跑,被视为特斯拉 ModelS 的对手。
近日,Lucid 首席执行官 PeterRawlinson 公开表示,Lucid 最初的业务重点放在提供高性能、超高压技术上,这并不适合大众化的市场,这在阿斯顿 · 马丁的交易中得到了体现。此次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阿斯顿 · 马丁认识到 Lucid 具备全球领先的电动传动系统技术。
Lucid 的高端定位主要依托其较强的三电系统。2021 年,LucidAir 的 Dream Edition Range 版本被美国环保署认定为迄今为止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充满电后可行驶 520 英里(约 836 公里)。此外,Lucid 已拥有纯电高性能车的量产经验:Lucid Air 于 2021 年开启交付,下一款车型电动 SUV Gravity 预计 2023 年发布,2024 年开始量产。
作为 Lucid 股东,奔驰在纯电高性能车领網域的技术布局尚未完全成熟。根据奔驰的计划,AMG 总部阿法特巴赫独立研发中的高性能纯电动车专属平台—— AMG.EA,要等到 2025 年才将正式发布。
不过,阿斯顿 · 马丁与奔驰在电动化方面一直也都有合作。在此次宣布将与 Lucid 合作的同时,阿斯顿 · 马丁还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其已经修改了与奔驰的協定,奔驰将保持现有 9% 左右的持股比例,并继续向阿斯顿 · 马丁提供发动机和电动汽车技术。
Lucid 卖技术谋发展
" 与阿斯顿 · 马丁的交易只是一个开始。"Rawlinson 称,Lucid 未来将寻求更大规模合作,即出售其电动汽车设备,以扩大其技术供应业务。
目前,巨大的业绩压力使得 Lucid 不得不想方设法开拓新业务。财报显示,2023 年一季度 Lucid 净亏损约 7.8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8130 万美元相比大幅扩大。截至 2023 年一季度末,Lucid 拥有的现金和可用信贷额度分别为 34 亿美元和 7 亿美元,Lucid 的现金流只能维持公司正常经营到 2024 年二季度。
业绩下滑背后是销量不振。2023 年 1-3 月,Lucid 产量和销量分别仅为 2314 辆和 1406 辆,低于 2022 年四季度的 3493 辆和 1932 辆。在 2022 年四季度财报中,Lucid 预期 2023 年将获得 2.8 万辆以上的订单;在一季度财报发布后,Lucid 将产量目标调低为 " 超过 1 万辆 "。
除向阿斯顿 · 马丁这样的车企输出技术,Lucid 的业务拓展措施还包括推出新车型。根据计划,Lucid 将在 2025 年左右推出一款车型,与特斯拉熱賣车型 Model3 展开竞争。Rawlinson 表示,随着公司转向更加大众化的车型,Lucid 的零部件授权业务规模应该也会持续增长。
从豪华市场转向大众市场,Lucid 的发展路径与特斯拉类似。但特斯拉最终走出亏损困境,靠的并不是单纯地推出 Model3 这样一款大众化车型,而是通过在中国建厂走出 " 产能地狱 ",以及成为中国 30 万元级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畅销品牌。
Lucid 如今也有意学习特斯拉的经验,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发展。2022 年,Rawlinson 曾表示,Lucid 计划于 2023 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在 2025 年左右在中国新建工厂。2022 年底,Lucid 开始面向中国招聘,岗位涉及数字信息化、硬體工程、法律、物流管理、供应链、零售等领網域。
2023 年 4 月,前集度汽车负责用户发展与运营的副总裁朱江加入 Lu-cid,负责中国市场业务。公开资料显示,朱江曾就职于华晨宝马、福特(中国)、集度汽车,对中国汽车市场颇为了解。
近几个月,朱江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分享关于 Lucid 的信息。对于 Lucid 完成的新一轮 30 亿美元融资,朱江表示," 再次融资 30 亿美金是为了让 Lucid 加快将最先进的电动车技术和产品体验带给整个行业和全球的用户。中国也在期待着 "。
与前几年相比,如今中国市场对外资电动品牌的吸引力有增无减。Fisker 也是一家正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新造车企业,其中国董事会成员丹尼尔 ? 弗阿近日表示,中国用户一直对传统国际汽车品牌有较高的接受度,政府政策和消费者行为都在迅速转向电动化,由此产生了国际电动车品牌抢占传统品牌燃油车份额的机会。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掌握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不断向更高端价格区间迈进。即便强如特斯拉,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招银国际证券预计,特斯拉 2023 年二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环比一季度增长 13%,但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却将从一季度的 16% 下降至 13.7%,原因是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的份额有所上升。
在白毅阳看来,Lucid 等外资新造车企业想在中国市场立足难度比较大,需要有一个好的本土战略。但无论怎么样,如果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确立的关键时期,未来再想赢的希望恐将更为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