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之一于树昌牺牲之战,二十三军281高地战斗,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迪尔说史 Author SOUL 迪尔
提起我国经典抗美援朝老电影《英雄儿女》,大家肯定记得影片中王成孤身一人面对美军的围攻,抄起步话机毅然喊出 " 向我开炮 " 后,抱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但事实上,影片中的王成形象是综合了多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事迹后创作出来的,其中爆破筒的情节取自志愿军第 65 军赵先有和第 20 军杨思根的事迹," 向我开炮 " 的情节则取自志愿军第 23 军的蒋庆泉和于树昌的事迹。
《英雄儿女》剧照
而这其中,蒋庆泉和于树昌虽然都来自志愿军第 23 军,都有过 " 向我开炮 " 的事迹,但却又发生于两次不同的战斗中,其中时任第 23 军 67 师 201 团步行机员的蒋庆泉,是在 1953 年 4 月第三次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中遭敌人包围时,用步话机向后方喊出 " 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 的,而时任第 23 军 73 师 217 团步行机员的于树昌,则是在 1953 年 6 月 281 高地反击战中遭敌人包围时,用步话机向我军炮兵喊出 " 向我开炮 " 的。
由于蒋庆泉在第三次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中不幸被俘,于树昌却壮烈牺牲,所以现在第 23 军战史提到王成原型这件事,一般都会认定是于树昌。笔者这回要介绍的,正是于树昌烈士牺牲的这次战斗,有趣的是,这次战斗在参战的中、韩两方战史中,都被称为 "281 高地战斗 ",但在美军战史中则被称为 " 第二次箭头高地战斗 "。
281 高地位于朝鲜半岛江原道铁原郡乃文面笃俭里,是驿谷川北岸的一个小丘陵,因为外形远看像一个箭头,所以又被称为 " 箭头高地 "。位于 281 高地以东 3 公里处,则是著名的 " 白马高地 ",这一带即朝鲜战争上著名的铁三角地区,1952 年韩军第 9 师团和法国远征军曾分别在白马高地和箭头高地力挫志愿军第 38 军的进攻。1953 年志愿军第 23 军、韩军第 2 师团分别接防后,也曾于 6 月 12 日晚在白马高地再次发生连级规模的交战。
1953 年白马高地 - 箭头高地形势
驻守 281 高地所在的铁原一线的韩军第 2 师团,成立于 1949 年 5 月 12 日,外号 " 怒涛师团 ",下辖第 7、31、32 联队。该师团在朝鲜战争前期运动战时期表现较差,开战之初就被朝鲜人民军全歼,重建后又先后负于志愿军第 42、66 军,但在之后的阵地战中却表现还行,在金城一线与志愿军第 20、27 军对峙时,因为有美军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没吃过什么亏,被志愿军评价为韩军战斗力排名第四的师团。
调防到 281 高地后,韩军第 2 师团隶属于美军第 9 军团,除了自身拥有的四个炮兵大队和一个重迫击炮中队外,为该师团提供火力支援的还有美军四个炮兵营、一个高射炮连和一个坦克营,以及美军第 5 航空队,可谓火力空前强大。
时任韩军第 2 师团长的则是金雄洙(김웅수)准将,此君于 1925 年出生于南韩庆尚北道金泉郡,童年与少年时期在中国东北度过,曾以学生兵的身份在旧日军关东军服役过,回国后又投靠美国人,曾任首都师团参谋长、第 2 军团参谋长,这次上任也是他第一次担任前线指挥官。其手下三个联队长分别为金弼相(김필상)上校、赵成来(조성래)上校和姜弘模(강홍모)上校,其中姜上校参加过韩国光复军,曾在重庆军官学校第 20 期进修过。
1946 年考入陆军士官学校的金雄洙(右)
负责进攻 281 高地的,也就是于树昌烈士的那个部队,则是志愿军第 23 军 73 师,该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抗战初期由闽北、闽东和闽西红军游击队合编成的新四军第 3 支队,皖南事变后,第 3 支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 7 师 19 旅,后发展为山东野战军第 7 师 19 旅、华东野战军第 7 纵队 19 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 25 军 73 师。全国解放后,第 73 师原计划参加攻打台岛,后第 25 军于 1952 年被拆散,第 73 师被加强给解放军第 23 军,并于 1952 年 9 月开赴朝鲜战场。
抵达朝鲜战场后,志愿军第 23 军 73 师先是在元山港外围挖了一段时间的工事,然后于 1952 年底调往铁原一线,接替志愿军第 38 军的防务。在战线上,第 23 军 69 师曾与当面的美军第 7 师发生 T 字形高地战斗和四次石岘洞北山战斗,共计宣称杀伤美军 5000 余人,但第 73 师则并未参加这些战斗,该师所处阵地在 1953 年上半年都比较平静,因此主要任务以挖工事和侦查韩军阵地为主。
从 1953 年 4 月起,韩军第 2 师团发现 281 高地当面的志愿军第 73 师(时任师长吴怀才,1955 年大校,师政委张万合,1955 年大校)的侦查活动开始逐渐增多,故师团长金雄洙判断志愿军极有可能在这一带发起进攻,特别是 6 月 12 日志愿军袭击白马高地后,金雄洙内心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果然,24 日夜,第 73 师 219 团 8 连对 281 高地发起一次突袭,捕获韩军士兵 1 人。
1953 年,志愿军第 73 师师长吴怀才在朝鲜(前右)
为了进行报复,6 月 29 日上午十点,金雄洙指示驻守一线的第 32 联队,派出尖兵也去志愿军那里捕捉几个俘虏来。第 32 联队长姜弘模上校接到命令后,即召集手下军官开会,大家最终决定由第 2 大队(大队长宋淳根少校)6 中队派出一个小队的兵力执行这次任务,攻击目标为位于 281 高地西北方向 1.5 公里处的 " 广播高地 ",因为志愿军侦察兵经常在该高地向韩军播放宣传广播,故得此外号。为了准备这次任务,第 6 中队在 281 高地山脊前 700 米处两个小山包上构筑了两个可以互相支援的 A、B 阵地,由该中队 1 小队和第 7 中队 1 小队分别把守。
1953 年 6 月 29 日下午六点四十五分,由第 6 中队 2 小队队长亲自带队,指挥 15 名 2 小队的老兵组成夜袭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出发,结果这帮韩国佬摸上广播高地后,却一个志愿军也没找到,能找到的只有被炮火摧毁的交通壕和满地错乱的脚印。在高地上磨蹭了一个小时后,宋大队长见没什么收获,便命令这帮人赶快回来。
然而凑巧的是,就在夜袭队无功而返的几个小时后,志愿军第 73 师就开始了对 281 高地的攻击。6 月 29 日晚十一点十五分,B 阵地西北的第三警戒哨突然观测到志愿军一个连正向阵地接近,A 阵地上的第 6 中队 1 小队也报告说,在阵地前 300 米处发现约有一个加强排的志愿军。15 分钟后,志愿军炮兵向 A、B 阵地及 281 高地主阵地发射了一千多发炮弹,摧毁了阵地上的所有的有线通信线路,宋少校考虑到夜袭队还没撤回来,担心贸然呼叫炮火还击会误伤他们,只好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将这一突发状况上报给联队部和师团部。
韩军 " 名将 " 白善烨与金雄洙
45 分钟后,6 月 20 日凌晨十五分,韩军师团长金雄洙终于得到志愿军攻击 A、B 阵地的消息,他又下令等了 105 分钟,在判断韩军守备部队已全部撤入阵地坑道内后,随即下令予以还击,并打出 800 多发炮弹。打完炮后,眼看阵地上没什么回应,金雄洙只好下令派出侦察队再去探明究竟,最后得到的情报是:B 阵地已被志愿军占领,A 阵地仍控制在韩军手中。
发起这次战斗的,正是志愿军第 73 师 218 团(时任团长孙斌、政委许城),其中攻占 B 阵地的是志愿军第 218 团 1 营 1 连,全歼守军韩军第 38 联队 2 大队 7 中队的一个小队。为了夺回 B 阵地,6 月 30 日上午九点,金雄洙决定将师团预备队第 17 联队的一个大队加强给第 32 联队,由姜上校统一指挥。十一点十分,第 2 师团炮兵集群对 B 阵地、广播高地和志愿军大部队可能集结的 K 高地进行了 15 分钟的炮火打击,5 分钟后,第 17 联队 3 大队 10 中队的两个小队及师团部直辖搜索中队 2 小队分别从两个方向发起攻击。
其中第 17 联队的两个小队出发后首先支援尚在争夺中的 A 阵地,到下午一点三十分,该部队已协助 6 中队 1 小队完全控制阵地,并宣称杀害志愿军 13 人、俘虏 3 人。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志愿军步话机员于树昌烈士正是牺牲在韩军反攻 A 阵地的战斗中,据资料显示,其牺牲时间为 6 月 30 日 12 点 25 分,正是 A 阵地争夺战的时间。虽然随后志愿军炮兵应烈士呼喊对 A 阵地进行了火力覆盖,但从之后第 17 联队的两个小队还能继续攻击 B 阵地这点来看,火力覆盖对韩军的杀伤力可能并不大。
于树昌烈士
肃清 A 阵地后,第 17 联队的两个小队又继续出发,从东面攻击 B 阵地,并与据守在这里的志愿军第 218 团的一个加强排发生战斗,不久,搜索中队 2 小队也抵达战场,志愿军守军因受到两个方向的夹攻,而被迫放弃阵地撤退,韩军进入阵地后,才发现之前把守在此的 7 中队的一个小队早在志愿军首轮炮击时,就被全部活埋在阵地坑道工事里。
在这次战斗中,搜索中队 2 小队在运动过程中不断遭到广播高地上志愿军火力点的侧面扫射,伤亡不小,延误了行动时间。小队长徐秉道于是带着 1 分队长,用手榴弹袭击了广播高地上的志愿军火力点,保证全小队的迅速通过及 B 阵地的收复,因此此战后他也得到了银星花郎勋章的嘉奖。
完成反攻战斗任务后,姜上校又将 6 中队 2 小队加强给 A 阵地,并命令两个阵地都要向前 200-500 米处派出警戒哨,防止志愿军再次反攻。果然,当晚(6 月 30 日)十一点,志愿军一个连又对 A 阵地发起袭击,其中部分志愿军战士甚至攻入阵地中,不过由于遭到韩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这部分志愿军在 A 阵地上坚持了 40 分钟后开始被迫撤退,但不久志愿军后续部队一个连又赶到战场,并与韩军在 A 阵地坑道内进行对峙。
金雄洙与美 9 军团长詹金斯在 281 高地
次日(7 月 1 日)早四点十分,眼看无法消灭在 A 阵地上坚持作战的韩军,天亮之后遭到韩军火力覆盖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使得这部分志愿军官兵被迫撤出 A 阵地,撤退途中他们又遭到韩军支援火力的袭击。据韩军事后宣称,志愿军这次对 A 阵地不成功的袭击战中,仅在阵地外就留下 32 具烈士遗体。而就在 A 阵地激战的同时,此时的 B 阵地则较为平静,宋少校曾派出一个分队前往广播高地进行夜间侦察,结果与志愿军侦察兵发生小规模交火。
据韩军战史显示,在 6 月 29 日夜至 7 月 1 日凌晨的这一天多的交战中,韩军共被击毙 32 人(其中 1 人为据守 B 阵地的 7 中队的小队长),另负伤 44 人,失踪 3 人,我军战史则称共计歼敌 400 余人,这里考虑自情自报原则,可以认定韩军在作战中伤亡 78 人。此战中有 3 名志愿军战士不幸被俘,据推测他们都来自与于树昌烈士一道争夺 A 阵地的第 23 军 73 师 218 团某连。
由于未能夺取 281 高地及其附属阵地,7 月 6 日,志愿军第 73 师 218 团以 3 营为主力再次发起大规模反击,双方激战五昼夜,志愿军曾一度占领 A 阵地,最后见大量杀伤韩军目的已达到,便主动撤出战斗。这次交战韩军第 2 师团共被击毙 180 人、负伤 771 人、失踪 16 人,志愿军在此战中也有 7 人被俘。有趣的,虽然参与这次反击的只有志愿军的六个步兵连,韩军却吹嘘在此战中 " 歼敌 1200 余人 ",超过了六个连兵力的总和,实在有些令人汗颜。
战后金雄洙得到了美国人的嘉奖
由这两次战斗的过程看,金雄洙这个所谓的参谋将军也不过如此,在 6 月 30 日凌晨的战斗中,他在没有与两个阵地的守备部队取得联系、夜袭队是否回归也不得而知的情况下就下令用炮火覆盖阵地,完全不把守备官兵性命当回事(这一点第 32 联队 2 大队长宋少校就比他好)。在 7 月 6 日至 11 日的战斗中,为了夺回 A 阵地,他又先后把七个营的兵力塞到仅供一个连活动的阵地上,使部队因无法展开而遭到志愿军的大量杀伤。尽管如此,由于成功 " 保卫 "A 阵地,金雄洙准将事后还是得到了美国人颁发的勋章奖励,并在战后得以升任第 6 军团长。
最后,回到开头,现在网上关于于树昌烈士牺牲经过描述的文章很多,笔者这里仔细阅读了几篇,发现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澄清,首先一些离谱的营销号文章开头就是 " 在金城战役中 ",事实上 281 高地战斗和金城战役根本没啥关系。一些文章提到美国老兵回忆看到于树昌烈士牺牲,这就更扯淡了,281 高地战斗根本没有美国人参加,也就不存在什么 " 地堡门口有 9 个被炸死的美军尸体 "。唯一一篇靠谱点的文章提到,志愿军反击部队第二天打回 A 阵地,于树昌战友买荣彦看到了他的遗体,正如笔者上文所提到的那样,6 月 30 日夜十一点志愿军反击部队确实再次一度攻入 A 阵地,虽然没有肃清阵地上的韩军,但确实能够是发现并找到于树昌烈士的遗体的,所以这一点记载还是相对靠谱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