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集度一夜变极越,科技公司造车要甘当绿叶,欢迎阅读。
原创|倪毓平 编辑|老编辑
事情在今年上海车展时已有端倪。集度的展台临时取消,最终在这一展区出现的是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
8 月 14 日,吉利发布公告称,正式推出合适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 " 极越 ",吉利与百度合作的 " 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 " 度过了集度 1.0,现在迈入百度、吉利、集度、极越高效协同 2.0 阶段。
首款车型极越 01 已在工信部的申报中露出,为中大型 SUV。《中国企业家》报道称,极越 01 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极越品牌 logo 与产品车型均与此前双方合作的集度汽车一致。集度汽车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账号也已清空内容。多家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集度原有团队更换身份,继续从事极越品牌的相关工作。
极越认为,极越品牌的正式发布,标志着 " 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 " 向高端智能汽车量产迈出实质性一步。随着极越走向台前,其身后的股东方权重发生变化。吉利持股比例上升至 65%,百度持股比例降为 35%。
吉利成为新品牌的控股方。而曾经主导造车的百度退后一步,以技术提供者的身份间接参与汽车市场。
科技公司要甘当绿叶
公开信息显示,极越汽车工商注册实体为杭州极与越科技有限公司,股东方为吉利控股和百度控股的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双方持股为 65%、35%。与此前在集度汽车项目上的合作相比,百度持股比例由 55% 降为 35%,而吉利持有的股份则相应由 45% 提升到 65%。
不同于集度由百度主导,极越已成为吉利子品牌,被归纳在吉利控股集团直管的组织架构下方。财经汽车指出,这个架构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集团最高层的直接关注和资源支持。
据悉,吉利为极越车型提供 SEA 浩瀚架构,并发挥自身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领網域的优势,负责生产制造。财经汽车报道中称,极越汽车将与极氪汽车品牌共用产能,生产基地在杭州湾的智慧工厂。这也是吉利汽车集团第一个 5G 智慧工厂。新车极越 01 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交付。
而百度所承担的角色,是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文心一言等 Ai 技术能力赋能极越品牌。相比此前,百度的智能技术服务商的角色更加清晰。这样的角色定位与坚持不造车的华为所走的路线颇为相似:同样是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携手入场。
华为曾经试图通过三种模式参与汽车市场。一是标准化零部件售卖,提供智能平台硬體、自动驾驶作業系統等;二是华为 inside 模式,向车企售卖智能全栈解决方案;三是华为智选模式。
但在几年的实践中,华为碰壁不少,它想要在汽车领網域重现在手机市场的成功并不容易:第一条路中,軟體、算法、云、芯片等需要跟车企深度合作,成为标准化供应商已经不可能;而第二条路则遭到车企的怀疑与提防,他们要将灵魂握在自己手中;而第三条路上,极狐和阿维塔项目更未给华为车 BU 带来明显的收入提振。问界品牌也一度承压,还未跻身头部行列。
百度也曾经野心勃勃进入汽车市场。2021 年,李彦宏确认了百度智能驾驶的三种商业模式:共享无人车、为主机厂提供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造车业务。
同一年,百度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领網域。战略合作伙伴正是吉利控股。这个消息在当时引发了资本的积极反馈,双方股价有不同程度地上涨,吉利港股涨幅一度达到 20%,而百度股价也在合作传闻期间突破了 200 美元关口。
集度汽车在这一年正式成立,采用智能汽车 + 智能机器人的造车模式。随后,稳步发布了概念车、视觉品牌等,并计划在今年交付首款量产车。
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入局的代表,华为的实力毋庸置疑。无论是品牌、渠道、营销以及对市场的把控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对手。它也让理想 CEO 李想直接以 " 华为强 " 来定义双方的一场交锋;百度也是佼佼者,它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自动驾驶方向的企业,也曾试图在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生产链条上大展拳脚,有所作为。
但是,这些想要重构汽车生态的互联网企业可能需要认识到,汽车行业的自有逻辑高于互联网打法,在联合造车的过程中,科技公司要甘当绿叶。
当思路发生转变,华为的智选业务中已经多几位新的盟友:最近的消息显示,华为智选与奇瑞将在本季度推出首款纯电轿跑,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ADS2.0 及 HarmonyOS 4 系统;北汽蓝谷与华为的合作更新为智选模式,江淮汽车也传来消息,将与华为一同开发售价在百万级别的 MPV 车型,销售目标定为首年交付 5 万辆。
智选模式升温,华为也在规划新的销售渠道。据报道,华为正着手建设用于销售华为智选车生态联盟车型的汽车销售门店。华为高层重申 " 不造车 " 之后,华为帮车企 " 造好车、卖好车 " 的定位越发清晰。
新能源产能出现过剩,造车资质卡住 " 新新势力 "
集度汽车迟迟未能进入市,这或与百度没能取得造车资质有关。2022 年初,工信部出台 " 双资质 " 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根据这项规定,百度也需要获得造车资质,才能与吉利合作生产新能源车。
实际上,就在百度筹备造车的几年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续至 2022 年 12 月末。推行了 13 年的国补政策很好培育了市场,从 2009 年到 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5294 辆增长到 688.7 万辆,产销量近 8 年居全球第一。
传统车企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比亚迪停售燃油车,整体转型新能源赛道成为行业标志性新闻;行业外,企业跨界造车屡见不鲜。石头科技、创维品牌的家居派、恒大所代表的地产派、华为、苹果为代表的科技派,均渴望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初,国内现存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达到 60.58 万家。激增的市场规模不免令人担忧,新能源汽车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总产量为 666.5 万辆,上险量为 524.9 万辆,有 80.6 万辆新能源车没有流通上牌。今年一季度,零售端与上险量的差额又多出 25.7 万辆。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库存积压约 106 万辆。
从整个乘用车市场来看,全国乘用车去年生产 4289 万辆,产能利用率为 54.48%,低于 75% 的警戒线。合资车企等传统企业产能利用率多在产能利用率的平均水位线,热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也出现分化现象,仅有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和理想的产能利用率超过 90%。
在这种背景下,造车资质不断收紧,一批试图进入市场的 " 新新势力 " 被叫停。2022 年,李一男创立的自游家就因资质问题不能解决无奈退出。
针对这种暂停发放生产资质的传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从生产资质上对企业进行限制则是南辕北辙。" 规避产能过剩情况的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管理好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控制具体部门的盲目投资冲动。"
他在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也谈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只有过剩才能产生竞争," 产能建设需要一定周期,我们还要考虑明年后年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目前不存在过剩。"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也持有相同看法,他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领網域的确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这种过剩是结构性、周期性、局部性的过剩,并不是灾难性的过剩。
但是由于整个新能源市场投资的过热,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开始抛离很多玩家。几轮价格战过后,威马、爱驰已经离场,恒大难产。外资巨头中福特重新定位电马,从独立运营变成交给长安合资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已经很少能够听到新近入局者的消息。2021 年,小米传出获得造车资质,但是官方一直没有明确的消息。雷军在最近的年度演讲中,也对造车事宜避而不谈。
所以造车资质的收紧,是无人承认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面对不断严格的市场环境,集度汽车于 2022 年发生工商变更,并在稍晚时候更名为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这一调整也使得集度汽车的角色由 2C 转变为 2B,不再参与制造,而是将百度的智驾、智舱技术工程化,为极越品牌提供技术支持。
调整后,2023 年,极越汽车因此顺利出现在工信部的申报名录中。但同时,百度也与原来的整车制造商的身份拉开距离,扮演了一个 Tier1 的角色。
自动驾驶未能成为百度的第二曲线
对于百度而言,在汽车行业的碰壁还有自动驾驶业务的阶段性失利。
早在投身整车制造之前,百度就重押自动驾驶业务:它在 2013 年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两年后,成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2017 年,百度正式推出了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Apollo。它的野心是实现 L4 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李彦宏对此寄予厚望,他认为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最顶级的工程,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和生活。
这也是百度自身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发力点。
这一认知下,大量的资金投入进来。据媒体报道,仅 2020 年一年,百度在自动驾驶方向上已经投入 200 亿元," 类似的投资行为还将持续 10 到 20 年 "。
但随着 L4 迟迟未能获得进展,自动驾驶行业整体遇冷,百度的热情也在降低,对于自动驾驶板块的组织变革或许是一个明证。多家媒体报道称,今年 6 月初,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 IDG 首席架构师郭阳离职;6 月末,IDG 下设的智能交通事业部 ACE 划归到智能云事业群——郭阳是百度自动驾驶中的中坚力量,而 ACE 被李彦宏视为百度自动驾驶的 " 灵魂 "。
最直接的打击可能来自于比亚迪取消合作。2022 年末,比亚迪经过 4 年考察后选择与百度合作,计划在新车配备 Apollo 的导航、自动泊车技术。这项合作被视为百度在自动驾驶方向上的重大进展。但在今年,比亚迪转向自研智能驾驶,不断扩充研发团队规模。
L4 方向迟迟没能获得进展,百度也折返目标,探索 L4/L2+ 技术共生路线。今年,百度相继发布了包括 Apollo City Driving Max、小度语音 SDK 以及车载导航地图等在 L2+ 量产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领網域的新产品。
总体上,投入多年的自动驾驶业务始终没能带来重大的突破,远远低于市场预期。而目前,百度正高调投身大模型产业,落地产品文心一言。据了解,这款产品也将在极越 01 中有所体现。
李彦宏曾经提到他对百度汽车战略的看法," 要把百度多年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第一时间推广到市场上。" 从自动驾驶到大模型,从亲自下场造车到定位智能技术供应商,或近或远,百度试图在汽车领網域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但是百度的集度变成吉利的极越,证明了第一时间错失后,百度越来越难以指望自动驾驶成为公司的战略级业务。
在搜索和信息服务之外,百度想要找到一个产品落地、商业闭环的创新业务的努力还在继续。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