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微软就是阿里巴巴眼中自己的样子,欢迎阅读。
据多方消息,最近阿里巴巴领投了 AI 大模型公司 MiniMax 的新一轮融资,后者投后估值已经超过 25 亿美元。
这是阿里巴巴进入 2024 年之后在大模型领網域传出的第二笔投资。此前有诸多报道指出,二月中旬月之暗面完成的那笔 8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背后,阿里巴巴也是领投者,甚至几乎可以认为是唯一投资方,月之暗面的估值也在这笔融资后超过 23 亿美元。
算上这两笔投资,阿里半年内已经官宣了对 5 家 AI 大模型公司的投资,分别是智谱 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和 MiniMax。这 5 家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涉足基础模型层的独角兽公司。
这一切总结起来就是,阿里巴巴正在加速 " 微软化 "。
1 月 31 日,微软发布了 2023 年最后三个月的财报,季度营收创纪录的达到 620 亿,总市值迈上 3 万亿,超越苹果。
其中智能云业务(包括 Azure 服务)营收为 258 亿美元,微软投资者关系副总裁布雷特 · 伊弗森(Brett Iversen)表示,Azure 第二财季增长中的 6 个百分点归因于人工智能,是第一财季 3 个百分点的两倍。有分析者做过测算,微软云业务收入中与生产力和业务流程分部相关的增长—— Office/Microsoft 365 商业版、GitHub 以及 Copilot 等等——在最近的四个季度中贡献的云计算收入增速超过 40%。
云业务高增速的背后,微软的股价在 2023 年累计增长了 57%。
相反,阿里巴巴同样视之为未来增长支柱的云业务,增速从 2019 年的 84% 到去年接近停滞,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中的份额比 2022 年萎缩了 5.8%。
鲜明的对比背后,原因除了欧美市场有成熟的多的軟體市场之外,几乎可以完全归功于 OpenAI 这一家公司。微软这一季度的财报会上,微软公布了一个惊人数字,目前微软拥有 5.3 万个 Azure AI 客户,其中 1/3 是过去 12 个月加入的。
而且,在微软的财报之后,有投行做过一个分析,根据美股公司的会计准则,事实上OpenAI 使用微软云进行训练给微软带来的收入,并没有在财报里被算作微软的收入。那 6% 的增长里,直接来自 OpenAI 的收入,更多是 OpenAI 在微软云上的推理任务带来的。
未来会如何计算训练模型带来的收入尚属未知,但一方面它一定会一直吊足资本市场的胃口,另一方面,哪怕训练部分今天无法计入收入,由此而产生的推理业务却已经快速给云厂商带来实打实的业绩表现上的优化了。
而对于阿里云来说,这些推理需求来自哪里,就来自这些中国 OpenAI 候选者们。像微软一样,阿里也要找到自己的 OpenAI,而在格局未定的当下,阿里巴巴的投资策略很直接:有钱,我全都要——今天在中国能投资大模型的投资方里,有明确 all in AI 的自上而下的战略,有充足的历史积累的现金业务贡献的弹药,和一个能承载也能从中获益的云业务的公司,可能只有阿里。
于是进入 2024 年,基础模型层的第一梯队逐渐清晰,阿里巴巴的投资动作也更加强势。在今年月之暗面和 MiniMax 的两笔融资中,阿里巴巴均为领投方,这是与此前几笔它参与的投资最不同的地方。
这种转变发生对大模型的关注重心从抽象的模型能力转入应用层落地的时间点上——推理需求和收入贡献的爆发期。
在阿里这种地毯式投资中,算力支付也成了一个常见的方式,这些算力很可能是绑定在模型训练上——模型公司需要在算力紧张之下给自己一些资源上的确定性,而阿里既然暂时无法把训练部分转化为财报里的营收,那不如用来直接抵换投资的资金。同时,这些投资也同时是订单,被投的模型公司带来的推理部分可以立刻体现在与 AI 相关的云业务增长上。
这也是为接下来更多样的应用层的算力需求增长做准备,阿里要最大限度的占领开发者脚下的土地,所以在对大模型初创公司第一梯队扫货的同时,也宣布把云服务的价格降到了历史最低。
这同样是微软已经体现出来的思路。
纳德拉在去年 5 月接受采访预测未来世界上会有 10 亿开发者。微软在大模型领網域几场重要的投资布局则在一步步为这句话做铺垫。
对 OpenAI 的长期投资自不必说,现在 Azure 已经是 OpenAI 的独家云服务商,而微软不仅拥有 OpenAI 技术的优先使用权,也是唯一能够用 OpenAI 的技术来做商业化的公司。
而与 Meta 合作,将 Llama2 引入 Azure 云计算服务的动作,让微软站到了目前大模型最主流的开源模型生态上游。
近日一纸价值 21 亿美元的多年協定则让 Mistral 进入了微软的版图。Mistral 对于 GDPR 和欧盟 AI 法案的适应性是 OpenAI 不具备的,而 Mistral 已经证明了它在小参数模型上的优越性,小参数模型在 Agents 开发和应用上的优势或许会让它成为当下个人开发者最愿意选择的系列模型。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HuggingFace 在去年 8 月获得了一笔 2.35 美元的融资,投资方里同时出现了谷歌和 AWS ——微软作为另一朵欧美市场主流的云厂商就像是被联手挡在门外了。而《福布斯》仍然相信微软未来会收购 HuggingFace,哪怕会花费巨大代价,就像 Transformer 框架出现一年后微软用 75 亿美元收购了 GitHub 一样。
而这部分似乎是阿里比微软走的更快的地方,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和魔搭社区就是微软寻求的 LLaMa、Mistral 和 HuggingFace。
去年 12 月,阿里云开源了对标 Llama2-72B 的模型 Qwen-72B,以及一个小模型 Qwen-1.8B。加上之前 7B 和 14B 两个参数量的开源模型,通义千问是国内少有的全尺寸开源的模型系列。而通义千问也是国内开源的主流大模型中唯一开源了 72B 级别尺寸的。阿里云推出的大模型开源社区 " 魔搭 " 已经吸引了 280 万开发者,模型下载次数已经超过 1 亿多次,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 AI 模型社区。
看起来,微软就是阿里巴巴眼中自己的样子。但表面上同样的动作之后,能否让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一致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其中一个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课题,是大笔的投资之后,阿里与被投的年轻气盛的新一批公司之间的关系。
这似乎是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完全做好的事情,它的投资最终几乎都以控股和彻底合并的方式完成,而这些业务进入阿里体内后也都并非一帆风顺。今天大模型领網域一切都在加速发生,在具体场景仍不确定,模型训练能力门槛依旧很高,技术可能性依然潜力很大,急需想象力而最不该被束缚的时候,在新一代创始人正年轻气盛要大干一场的时刻,移动互联网大并购死去的记忆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复活。
即便今天 OpenAI 已然足够强势,但微软还是一步一步完成了 49% 的控股并在深度参与了 OpenAI 的宫斗后拿走一个董事会席位。面对还远远不如 OpenAI 独立和强大的中国未来 OpenAI 候选者们,阿里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微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