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Temu只是敲了敲亚马逊的门,欢迎阅读。
文 | 周霄 谭鸠云
编辑 | 付晓玲 曹宾玲 王熙媛
数据支持 | 洞见数据研究院
亚马逊终于放下了对中国商家的傲慢。
先是自掏腰包,推出亚马逊版的 " 百亿补贴 ",给商家的商品链接挂上 20% 的折扣,以帮忙获客。
紧接着发布「产业带扶植计划」,扬言要培育中国 50 个产业带的商家布局跨境电商,带大家出海捞金。
过去,亚马逊对中国卖家经常是 " 棍棒式 " 合作,现在突然 " 性情大变 ",当然不是回心转意,而是受到了竞争的刺激。
Temu 上线美国后,大杀四方,在亚马逊的北美大本营如野火一般迅速蔓延。
外媒给予了 Temu"Sweeping the Internet" 的评价,还翻出 Temu 母公司拼多多超越阿里的故事,为亚马逊狠狠捏一把汗。
亚马逊如临大敌,重新拉拢被抛弃的中国卖家,甚至 Shein、塔吉特等电商或零售公司,都对 Temu 拉起了警戒线。
然而,复盘美国电商、实体店等不同零售模式,会发现 Temu 对亚马逊们的冲击,或许没有那么大。
反而是 Dollar general(达乐)、Dollar tree(美元树)等 dollar 店(一元店),在细分目标用户上,与 Temu 高度重合。
并且 Temu利用中国严重过剩的轻工业和美国暂时性关税优惠,不断挤压交易链条的水分,把商品价格压到极低,对美国中低收入者已经形成较大的吸引力。
也就是说,Temu 现在抢的不是亚马逊们的蛋糕,而是 Dollar 店的生意。
Temu 抢的是 Dollar 店的 " 地盘 "
一开始,拼多多是打算直接在美国市场复刻一个 SHEIN。
有曾与 Temu 接触过的商家称,Temu 前期储备的招商团队半数服务于时尚类目,甚至还学着 SHEIN 组建专门的团队深入服装生产环节。上线初期,Temu 的脸书、Ins 等社交媒体渠道,也总是推服装类的商品。
但结果众所周知,Temu 活成了海外拼多多的样子。
2.99 美元的空气炸锅,1.87 美元 10 双的袜子;以及像微信 " 砍一刀 " 一样,席卷推特的 "Code for code"(交换促销码获得折扣),让美国人大呼上瘾。
而这种上头表现,其实是美国通胀大环境下,不少美国家庭荷包告急,转而选择低廉价格的商品,以抵挡冲击。
如福布斯的报道中提到," 如果说 2022 年美国有什么标志性的景象,那可能就是在达乐的过道里淘便宜货的人。"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四十多年前的美国,也曾演绎过。
1970 年代中期,经济危机下的美国,CPI 同比增幅超 10%,失业率高企,各层级人群的消费力分化:金字塔尖的富裕阶层,保持持续买买买;中产阶层消费信心受挫;低收入群体则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大家对日常消费需求的泾渭分明,催化了零售企业细分属性的差异。
· 服务或体验属性为先的模式,对标的是高收入群体。
· 产品、服务、易接近性等为先,价格为辅模式(也就是性价比),吸引的是中等收入群体。
· 价格优先,便利性为辅的模式,受低收入人群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北美中产的厚度、深度不一样,社会呈现 " 橄榄形 ",中产的反脆弱性很强。杠杆程度、保障体系亦有区别,因此北美的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
具体来说,美国中产即使钱包变得不给力了,也不需要消费降级,得益于几代积累,在通胀 & 衰退的经济寒流下,仍能追求 " 面子与里子 " 的平衡。
比如,开拓 " 平价优质 " 折扣业态的 Target(塔吉特),通过提供带设计感的优质低价商品,以及营造舒适的卖场氛围等产品和体验上的细节,在中产中闯出了一片天。
而接近贫困线的人群不断扩大之下,从美国南部贫穷村镇兴起的 Dollar 店模式,开始大行其道。
目标人群没这么多的钱大批量采购,Dollar 店就主打小包装、小分量的商品,来降低每笔交易的金额,让消费者 100 块钱买到更多种类的商品。
同时,Dollar 店的产品,大多数都是刚需品,像冷冻水果蔬菜、豆类、全麦产品、鸡蛋和牛奶,且来自于非知名品牌。
比如,Dollar 店的代表企业美元树,货架上常常会出现沃尔玛等商超没见过的牌子,类似国内村里小卖部里的汾煌可乐、菠萝果啤一样。
如此包装特征和选品策略下,Dollar 店将价格压到了极致。如美元树大多数商品遵守 1.25 美元的价格点;另一巨头达乐近 90% 的商品,价格低于 5 美元。
此外,考虑到低收入人群,没有交通,且很多时候是到了锅里没米的份上,才不得不去买。为方便他们直奔目标、快速补货,Dollar 店基本都开在社区附近,门店通常也很小。
以达乐为例,其大多数客户住在 3-5 公里内,平均单店面积只有沃尔玛的七分之一。
精准拿捏低收入群体,迎合他们窘境,Dollar 店模式迎来了大丰收——如美元树 1995 年登陆纳斯达克,兼并收购和门店大开。
如今,通胀衰退周期再次上演,电商成为零售消费举足轻重的渠道。而从各个维度来看,Temu 的打法更接近 Dollar 店。
可以看到,Temu 延续拼多多模式,低价白牌,叠加大额折扣和社交裂变等玩法,价格低得感人——商品价格大多集中在 0.09 至 20 美元之间。
购买操作上,也极尽简化。比如,评论区的种草,可以直接通过半弹窗意见加购;订单支付页面的推荐商品,可以一键加入原单。
同时,Standard(标准快递)大部分可以免邮费,Express(特快物流)订单总额满 129 美元,也可免邮。
如此一来,可以让用户方便、快速补货。
相比之下,亚马逊的模式更偏向 Target(塔吉特),也就是 " 产品、服务为先,价格次之 "。
一位同时布局 Temu 和亚马逊的卖家表示,Temu 的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上个月还很火爆,下月就可能被更便宜的产品,挤得没生意;但亚马逊的一个产品能 " 吃很久 ",自己至今还在靠两年前的产品活着。
且其十几年时间打造的 FBA 仓储和配送系统,基本可做到美国 Prime 会员 2 日内送达,非会员 2-5 天。GWS 的一份调查表明,亚马逊消费者配送满意度高达 52%,同期 Temu 仅为 30%。
也就是说,Temu 的模式属性对标的是 Dollar 店,与亚马逊并未正面交锋。
这在用户地網域分布上,也有印证。如下图,Temu 搜索热度集中的美国南部沿海的几个州,像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是 Dollar 店密集分布的地方,和对亚马逊满意度较高的地区,重合度有限。
由此,自然也如上一轮通胀一样,泾渭分明的消费需求,让不同属性的电商企业,在各自的舒适区里生长。
可以看到,Temu 一路狂飙时,亚马逊的业绩也很稳定。如 2023Q3 亚马逊核心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 7%,增速与去年持平。
总的来看,Temu 的模式属性和 Dollar 店类似,面向的是同一类群体。其的崛起,自然对 Dollar 店的影响更大。
Dollar 店被迫涨价,Temu 撬动商家自由竞争
在 Temu 上买过 T 恤的消费者,恐怕很难再回到 Dollar 店的怀抱了。
同样搜索关键词 "shirt",美元树只有 11 件 5 美元的基础款短袖可供挑选。而 Temu 这边,不仅商品价格更低,款式更是成千上万,并且还包邮到家。
上文说过,Dollar 店能在美国零售业里占据一席之地,主要靠的就是低价和便利性,如今 Temu 祭出的 " 低价包邮 " 大法,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样不容小觑。
数据显示,Temu 的标准快递虽然平均需要八到十天,但大部分可以免邮,运输时间超过 16 天还可以获得 5 美元的折扣。
对消费者来说,家门口的 Dollar 店,固然比飘洋过海的快递更方便,但敌不过 Temu" 便宜到可以原谅一切 ",不急需的商品可能就会去 Temu 下单。
不过,Temu 的包邮服务并非无懈可击,其敢如此降物流价格,除了割肉补贴,还在于利用了关税政策的优惠。
根据美国现行法律,大多数低于 800 美元的进口商品,经过包装并交付给个人买家,即可免税进入美国。Temu 的商品单价低,且在国内包装直接运给海外买家,正好在免税范围内。
而美国已察觉到中国电商利用此政策对本土商店造成的冲击,曾试图取消这一制度,但并未成功。
目前,Temu 正尝试通过在墨西哥建立仓储等方式解决,但多转一手会增加中转成本,让商品价格变得不那么美丽。一旦 Temu 无法以低价换时间,消费者可能又会重返 Dollar 店。
幸运的是,比起便利性,被通胀榨干钱包的美国低收入群体当下更在乎商品价格。而卷低价,正是 Temu 擅长的。
可以看到,Temu 出海采取的是全托管的模式,商家只需要供应商品,由平台负责运营、物流售后等服务。
如此一来,商家的准入门槛、运营难度大大降低。一位卖家透露,经营一个亚马逊店铺通常需要十多名员工,而 Temu 只需一名员工负责计算成本利润和上架发货。
而众所周知,中国轻工业存在着结构性的过剩,哪有 " 出路 ",商家就会一窝蜂往哪里扑。
更何况,Temu 还在不断推波助澜:在全国多个产业带频繁召开招商宣讲会,加速引入厂商供给;同时,发展拼多多上的白牌厂商为供应商。
截至 2023 年 10 月,Temu 累计招募了 9 万名供应商,其中有 55% 的商家来自拼多多主站和多多买菜,多数为白牌商家。
把商家圈进来之后,Temu 又可以面向商家推出竞价机制——同款中价低者获得流量扶持,从而压低商品价格。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腾挪压价空间,例如直接由买手选品核价,或者对价格、质量、时效不达要求的商家进行限流、高额罚款等惩罚。
比如 2023 年初,Temu 就主动下调了部分商品的供货价格,商家 24 小时内未登录后台处理则默认同意,如果不同意降价,商品就会被直接下架。
说白了,Temu 利用了国内发达的轻工业,通过全托管模式,激发商家自由竞争,从而给北美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反观 Dollar 店,也曾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的低价需求,如与供应商协调共同分担财务负担等,但终究还是走向了涨价与品质更新。
绊住 Dollar 店手脚的,是它们的采购机制:通过采购团队全球扫货,直接进口商品比例超过 40%。
如此大批量的海外采购,意味着无法避开关税,并且相比提倡自由竞争的 Temu 来说,其长期定向合作的模式也难以激发商家内卷,在采购成本上先吃一亏。
并且,如此采购模式,决定了 Dollar 店的定价模式一般都是先预设利润值,然后据此向上游压价或向下游提价。
但通胀背景下,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迅猛,这意味着上游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留给 Dollar 店的压价空间极小。
多方掣肘下,Dollar 店在各个环节的加价率往往比 Temu 高,日子并不好过。
为维持其 1 美元定价的承诺,美元树不得不放弃高价的商品,或者把本就小的包装做得更加迷你,哪怕这些措施会影响到利润。
与此同时,购买力打折的顾客们,也倾向于买日常必需品——这些商品对美元树来说,也是利润较低的类型。
这使 Dollar 店的利润表越来越难看,最后只能顶着消费者的反对声无奈涨价。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今年还在逐渐减少食品福利补贴和新冠补贴,作为较早接受低保补贴也是最主要的补贴兑换零售商,Dollar 店受到的打击不言而喻。
据美国政府数据,这些削减将会影响到 3000 多万人,平均每人补贴下降 80 多美元。
当然,土生土长的 Dollar 店也有让 Temu 羡慕的地方,那就是更了解本地消费习惯,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选品。
Temu 虽然也有 " 猜你喜欢 " 的模式,但在挑剔的美国消费者面前,很容易引来麻烦。
如下图,有 Temu 用户就抱怨,受推荐机制鼓动购买了并不需要的商品,觉得这种夸张的折扣与广告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总而言之,Temu 依靠暂时更有利的经营模式,把 Dollar 店的顾客吸引走了。
但高压内卷能持续多久,如何应对美国政客的持续增长的不信任,以及美国消费者的排斥,将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尽管现在 Temu 围剿的是 Dollar 店,但并不意味着亚马逊、沃尔玛们可以高枕无忧。
毕竟当初拼多多从五环外起家,最终杀入了淘宝、京东的腹地。而与拼多多一脉相承的 Temu,表现得更聪明、更灵活、更加来势汹汹。
当然,Temu 当下的成功,有实力因素,也有赖早期美国市场放松了警惕。
当政客、商人、消费者的阻力联合起来,Temu 继续在海外弄潮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