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珀莱雅VS贝泰妮VS水羊股份VS丸美股份:财报视角下,谁能更胜一筹?,欢迎阅读。
红星资本局原创
记者 | 刘谧
编辑 | 肖子琦
近年来,国内化妆品市场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国货品牌。
据 Euromonitor 数据统计,我国化妆品市场国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 2021 年护肤市场排名 TOP10 品牌中,有 4 个为国货品牌。
在此过程中,国产化妆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红星资本局选取了四家代表性国货化妆品企业,珀莱雅 ( 603605.SH ) 、贝泰妮 ( 300957.SZ ) 、水羊股份 ( 300740.SZ ) 、丸美股份 ( 603983.SH ) ,结合企业近年财报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现状,以及解析背后反映的产业趋势。
营收与净利润
丸美掉队明显
对比四家企业发展过程来说:
珀莱雅成立于 2003 年,目前珀莱雅旗下有 " 珀莱雅 "" 优资莱 "" 悦芙媞 ""YNM"" 彩棠 " 等多品类品牌构成企业品牌矩阵;其中主品牌 " 珀莱雅 " 是企业主要营收来源。
贝泰妮成立于 2010 年,专注于敏感肌产品的开发。目前旗下拥有 " 薇诺娜 "" 薇诺娜宝贝 "" 泊缇诗 "" 痘痘康 " 等品牌,其中核心品牌为 " 薇诺娜 " 等。
水羊股份成立于 2012 年,旗下主品牌包括 " 御泥坊 "" 大水滴 "" 小迷糊 ""HPH" 等;代理业务方面包括 " 城野医生 ""KIKO""Cellex-C" 等。
丸美股份成立于 2002 年,前期主打眼部护肤类产品为主。目前旗下主要拥有 " 丸美 "" 恋火 "" 春纪 " 三大品牌。
从四家企业营收规模来看,目前珀莱雅营收规模最大,今年上半年企业实现营收 36.27 亿元。贝泰妮和水羊股份营收规模相近,目前四家企业中丸美股份营收规模最小,今年上半年营收为 10.59 亿元。
来源:企业财报、红星资本局
从近年的营收增速情况来看,2019-2022 年以及 2023 年 H1,珀莱雅与贝泰妮两家企业一直都保持营收的两位数增长。
相比之下,丸美股份营收增长比较乏力。企业在 2019 年实现 18.01 亿元营收,此后企业收入有些止步不前,2022 年实现营收 17.32 亿元,还未超过 2019 年水平。
水羊股份业绩似乎也有些受困,2022 年企业出现营收负增长,今年上半年营收为 22.90 亿元,同比增速为 4%,同样不敌珀莱雅与贝泰妮这两家竞争对手。
四家企业净利润情况对比来看,随着营收的增长,珀莱雅与贝泰妮这两家企业净利润也在持续增长。
营收规模并不小的水羊股份,净利润却在四家企业基本处于垫底水平,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更低。
此外,丸美股份近年来企业的净利润整体下滑明显,2021 年企业实现净利润 2.48 亿元,同比下滑 46.61%;2022 年实现净利润 1.74 亿元,同比下滑 29.74%。
总的来说,四家企业中,珀莱雅与贝泰妮这两家企业在营收与净利润方面都实现了稳步增长。水羊股份营收在 2022 年出现负增长,此外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丸美股份近年来营收在原地踏步,净利润整体下滑,在四家企业中 " 掉队 " 最为明显。
盈利能力
水羊股份毛利率净利率较低
盈利能力的差距背后,或许可以从企业毛利率水平和费用情况展开说明。
毛利率对比来看,四家企业中贝泰妮的毛利率最高。财报显示,2019 年贝泰妮毛利率高达 80%,目前也基本维持在 75% 左右。
贝泰妮的毛利率高,主要是企业产品定位针对敏感肌肤,销售单价高于普通皮肤适用的化妆品,此外产品包装方面也简约,节约了包装材料成本等等。
四家企业中,水羊股份的毛利率是最低的,之所以毛利率相对较低与企业的代理业务有关。例如,纯做海外品牌代理的丽人丽妆,2022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仅有 28.88%。
另两家企业珀莱雅与丸美股份目前毛利率差异不大,两家企业近年来都在对于彩妆品牌进行快速孵化,这类产品的毛利率或许会影响企业后期整体毛利率水平。
费用层面,首先对比四家企业的销售费用情况。
近年来,四家企业的销售费用整体都有所上涨,从销售费用绝对金额看,目前珀莱雅的销售费用最高。
2023 年上半年,珀莱雅销售费用为 15.8 亿元,同期贝泰妮、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 10.9 亿元、9.2 亿元、5.1 亿元。
从销售费用率角度,近年来,四家企业的销售费用率整体也有所上涨,目前四家企业的销售费用率都超过了 40%。
其中丸美股份的销售费用率上涨最为明显,今年上半年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已经达到了 48.48%,在 2022 年企业销售费用率也超过了 48%,位于四家企业之首。
与之对应,从研发角度看,珀莱雅、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的研发费用率目前基本在 2%~3% 之间,贝泰妮的研发费用率最高,今年上半年企业研发投入为 1.09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4.6%。
不过整体来看,美妆企业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特性依然相对明显。
总的来说,近年来企业都在加大对营销和研发的投放力度,以推动业绩增长。水羊股份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主要是企业的毛利率水平更低,同时营销等费用居高不下,最终吞噬了企业利润。
业务上各自的挑战是什么?
经营策略不同,当下各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有所不同。
1、珀莱雅:急于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2020 年,珀莱雅首次在年报中提出 " 大单品策略 ",即打造具备品牌心智、代表性的明星单品,从而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增强品牌黏性。通过 " 大单品策略 ",主品牌珀莱雅实现业绩迅速增长,目前珀莱雅占企业总营收 8 成左右。
如今,珀莱雅开始寻求营收第二增长曲线,深化 " 多品牌、多品类、多渠道 " 策略。
其中,珀莱雅重点布局新品牌孵化(如彩棠、Off&Relax)与品牌重塑(如悦芙媞)等。
好的是,这些品牌也有了一些成绩。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彩棠收入 4.14 亿元,同比增长 78.65%;Off&Relax 收入为 0.97 亿元,同比增长 94.17%;悦芙媞收入为 1.32 亿元,同比增长 64.80%。
不过,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1 年彩妆市场 CR3 集中度为 19.3%,CR10 集中度为 48.1%,彩妆市场竞争激烈,珀莱雅彩妆品牌后期发展仍有待观察;此外大单品后期空间也同样有待观察。
2、贝泰妮:敏感肌的故事不好讲
目前,贝泰妮过于依赖主品牌 " 薇诺娜 ",企业并没有寻求到第二增长曲线,品牌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仍在。
此外,贝泰妮切入的敏感肌赛道也越来越不好走了。
从竞争角度,国内市场上,华熙生物推出专攻敏感肌品牌 - 米蓓尔,同样针对敏感肌的新晋国货品牌 Simpcare 溪木源也表现不俗。
除了国产品牌,国际品牌也在相继挤进敏感肌赛道。比如新加坡品牌阅肤,资生堂旗下的敏感肌品牌安肌心语等等;欧莱雅针对敏感问题肌的品牌则更多,包括薇姿、理肤泉、乐肤、勃朗圣泉等。
除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外,就产品特性而言,对于敏感肌来说,由于消费者个体肤质差异较大,因此用户使用后的反馈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黑猫投诉品牌上,不乏消费者对其薇诺娜产品进行投诉。
总的来说,专注于敏感肌的故事并不好讲;一方面是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是产品特性可能带来的消费者负面反馈,而贝泰妮有没有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3、水羊股份:品牌代理之路不好走
2019 年前后,水羊股份大幅调整经营战略,由主打自有品牌变为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双驱动。
不过,此举也为水羊股份带来了一些隐患,未来处境可能更为被动。
毕竟,对于这些海外品牌来说,自身利益仍是关键。水羊股份在后续合作中可能将面临品牌方的重新议价,甚至可能面临合同到期后更换代理的局面。
2022 年末,水羊股份在可转债募集说明书中提到:" 水乳膏霜毛利率 2020 年度较 2019 年度下降,主要系公司与部分代理产品采购价格政策变化,价格上升 "。
与此同时,作为水羊股份自有品牌御泥坊,在竞争的市场紧张中,御泥坊赖以起家的 " 淘宝渠道 " 也发生了生态性的变化。
对于水羊股份来说,自由品牌与品牌代理也都面临较大挑战。
4、丸美股份:困于眼霜
丸美的掉队并非某个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企业产品单一、线上弱势、品牌失衡等核心短板将经营矛盾扩大,最终形成当下困境。
以丸美眼霜为例,虽然发展数年,但产品本身定位依旧比较模糊尴尬。
从眼霜价格看,对于消费能力较强的用户群体,消费者更倾向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海外高端品牌产品;而对于中低消费群体," 丸美 " 品牌的定价国产爆款眼霜面前不具备优势。
此外,聚焦于眼部护理,相较于面部护理等其他护理产品,眼霜细分市场占比也不大,存在天花板偏低的问题。
在眼霜市场空间有限,以及竞争对手左右夹击困境下,丸美也早早地寻求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2007 年丸美提出 " 春纪 " 品牌,定位大众化护肤;2017 年公司投资进入彩妆市场新增 " 恋火 " 品牌,以轻奢韩系彩妆为品牌定位。
不过,这两个品牌目前也都没能走出来,品牌青黄不接之下,企业陷入困境。
小结:
化妆品行业向来是 " 品牌 + 产品 + 营销 + 渠道 " 的综合战,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国货品牌的成长。
未来的竞争依然激烈,行业后续的故事或许也将更为精彩。
红星资本局关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闻
欢迎报料,私信小编!
各种商务合作请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