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国内机构一塌糊涂 桥水竟“大”赚10% 简直奇迹啊!,欢迎阅读。
文 / 叶檀财经团队
1 月 18 日,周五,陈行甲兄来到上海,和檀姐姐会面。外面下着大雨,室内两个久未谋面的朋友谈得漫山遍野的灿烂,又是笑又是哭,两个曾经的病人、两个信奉公益的人,像是久别重逢的姐弟。
叶檀和陈行甲讲述自己的故事,原来人在逆境,是老天的馈赠,心依然可以如丝般顺境,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即使成为勇士也值得。
想到共同的朋友蔡磊,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和生死相比,一切都是擦伤,人生是一曲最终的别离歌,坦然面对变故,死亡,这是莫大的纾解。
学会与自己和解,获得一份安宁的同时,释放强大的能量。
整个屋子暖烘烘的。
本周,年末重磅数据纷纷出炉,觉察其中的变化,坦然接受并找到对应的办法,才是正途。
1、GDP 符合预期 基建对冲房地产
据新华社消息,2023 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2%,增速比 2022 年加快 2.2 个百分点。人均 GDP 达 89358 元,比上年增长 5.4%。
据国统局测算,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82.5%,比上年提高 43.1 个百分点。(上一年情况比较特殊,你懂得)
第一驱动力是消费,第二驱动力就是投资,四季度基建超预期发力,对冲了房地产的超预期下滑。
根据机构拆解,2023 年 12 月,老口径基建投资当月同比增长 10.7%,较 11 月大幅上行 5.38 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 25.2%,以一己之力拉动老基建,带领基建投资完成年内任务。
制造业投资表现出色,年末 6.5% 的增幅,环比上升了 0.2 个百分点。
高端制造投资仍然是投资高地,航空、计算机设备、电子通信等投资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
房地产投资相对拉胯。
提及房地产投资,有一点值得特别说明,2024 年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会成为扭转房产投资下滑的重要抓手。
据中指研究院测算,未来五年,城中村改造会带来约 10 万亿的投资,平均每年 2 万亿左右。
从三产结构上来看,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2023 年占 GDP 比重增至 54.6%。
2、买车、买珠宝、买黄金 2023 年消费不强 亮点还有
大家还在消费吗?消费水平高吗?
根据 1 月 17 日发布的国统局数据,202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714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2%。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550 亿元,同比增长 7.4%。
相对于超高的市场预期(8.2%),消费数据不及预期让人伤心。
从城乡结构来看,城市消费是拖累项,12 月城市消费增速是 7.2%,全年是 7.1%,乡村消费 12 月的增速是 8.9%,全年是 8%。
直播等网络渠道,依然是消费增速的主要贡献方式,2023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 1542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0%。
网上购物的主要门类就是吃、穿有关,增速分别为 11.2%、10.8%。
限额以上零售层面,珠宝、鞋帽、通讯器材等可选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汽车增速在 12 月因为基数原因有所回落,但全年表现不俗。
奢侈品有相当的韧性,经济波动大,买个珠宝压压惊。
根据要客研究院 1 月 18 日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23 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恢复增长,录得 9% 增速,实现消费总额 10420 亿元,重归万亿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比重 38%。
只要美国不降息,金价继续涨,全球央行买黄金压惊。
首先是中国,2023 年 11 月,外汇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官方黄金储备连续十三个月增长。2023 年前 11 个月,央行是全球最大买家,累计增持黄金约 646 万盎司。
另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3 年全球央行狂购金,上半年购金达 387 吨,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年购金需求或超过 750 吨,虽不及去年水平,但远高于前十年央行净买入的均值。
回到电子消费。
2024 年一开年,降价潮起,苹果、特斯拉等巨头早早开始降价,希望提高性价比,获得好采頭。
据苹果官方网站,iPhone15 系列全线降价 500 元,随后官方授权渠道再次降价,iPhone15 到手价降到 4999 元起。
海外巨头们的降价措施,其实是对 2024 年中国消费者态度的预判。
除了降价以外,另一个刺激消费的方式是提高购物体验。
最近,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名为《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彻底改变零售业:客户不会等待》的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 26 个国家的 20000 名消费者进行调研。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对店内购物体验的满意度只有 3%,线上为 5%,比 26 个国家的整体满意度低很多。
3、2023 年最好的行业 汽车、通讯、电力
据国统局数据,12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 6.8%(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环比增长 0.52%。
2023 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4.6%。
分企业属性看,国企增加值同比增长 7.3%,高于整体水平;外资次之,6.9% 的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最弱的是民营企业,5.4% 的增速低于整体增长。
这个数据和大家的实际感受吻合,国企和外企日子相对好过,民营企业要靠弹性。
分行业看,12 月份,41 个大类行业中有 31 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汽车制造业,增长 20.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1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11.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1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9.6%;
表现比较弱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下滑了 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0.3%,纺织业增长 1.7%。
德国等主要制造业国家在 2023 年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中国继续保持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的位置,这已经是连续第 14 年了。
4、人口问题 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
主要数据里面,国人最关心的可能是人口问题,相对敏感,点到即止。
2024 年 1 月 17 日,国统局发布了 2023 年人口数据:2023 年末,全国人口 ( 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 140967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20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02 万人,死亡人口 1110 万人。
老龄化叠加生育率低,造成人口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据券商分析,2016 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有一年的反弹期,以山东等地为代表,二孩的占比迅速提高,最多占到 52%。
2018 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到 2022 年二孩占比回到 32% 的水平,第一胎仍然是生育的主流。
结婚率和头胎数量的关系比较紧密,自从 2014 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22 年,中国初次结婚率降低至 4.8%,初婚年龄提高到 28.7 岁。
结婚意愿降低,养育成本提高,婚后要孩子,越来越犹豫。
最近有一条很火的新闻,钢琴崩盘了,本质上就是家长在缩减培养孩子的费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家长的负担。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日本,高于韩国。
人口金字塔的另一极是老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97 亿人,占全国人 口的 21.1%,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们预计在 203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4.1 亿人,步入重度老龄化,即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30%; 2043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4.5 亿人,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即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35%。
3 亿老人,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可想而知。
探讨养老的内容越来越多,近期,国家甚至第一次颁布有关银发经济的政策,也是在应对老龄化的局面。
1 月 15 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从民生事业、产品供给、潜力产业、优化环境等方面,为老龄经济规划顶层设计。
与其担忧,倒不如适应。心态上适应,做好应对的措施,给自己老后准备方案,以免沦为悲惨的老年。
银发经济将真正步入朝阳期。
5、就业问题 年轻人要打开思路
有一个数据重新公布了。
年末,国家统计局重新公布民以年龄段划分的城镇调查就业情况,从 8 月份暂停之后,这是首次公布。
本次调查的结果是,2023 年 12 月,不包含在校生的 16 — 24 岁、25 — 29 岁、30 — 59 岁劳动力没有工作的比例分别为 14.9%、6.1%、3.9%。
怎么理解呢?我们专门找了一篇研报,供大家参考。
据国信证券分析,我国劳动力调查实践当中,主要依据三个条件进行甄别 :
( 1 ) 没有工作 ;
( 2 ) 在调查时点前 3 个月内找过工作 ;
( 3 ) 如果提供一份合适工作,能在 2 周内开始工作。
简单来讲,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被认定为失业人口,只要有一个条件未被满足,则不应被纳入失业率统计当中。
从数量上来看,过去几年没有工作的比例,波动幅度比较大,但绝对数字,和本次公布的相差无几。
也就是,从统计上来看,当前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最近出现了两个现象,年轻人必须重新规划未来的职业路线。
一个现象是,教师等行业的铁饭碗没那么铁了。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到 2035 年,全国将有约 150 万小学教师、37 万初中教师过剩。
北师大团队的测算的主要依据是人口变化出生率下降,相关岗位需求变少。
用工部門的思路正在变。
1 月 8 日,北京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召开 2024 年工作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根据新规,北京市丰台区对聘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聘期结束后学校可不再续聘,或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安排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规定程式解除聘用合同。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再从事教学工作岗位。
熟悉失業潮历史的知道,铁饭碗本来就没那么铁,认为老师永远不会丢工作是个美好的误解。
经济学最朴素的原理就是供需关系,供需关系的稳态被打破,任何行业其实都会面临到类似教师岗位的情况。
有些岗位大家挤破头,有些行业没人去。
《农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题为 " 月入 2.5 万元的瓦工 ",你愿意做吗?
据媒体报道称,一位瓦匠以 " 月薪 5000 元包吃住 " 的条件招收学徒,而学成后的瓦工月收入可达 2.5 万元左右。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 4 亿人以上,但招聘不到人,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 1.5,即每 150 个岗位只有 100 位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 2 以上,缺口可达千万人。
从业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是瓦工收入提高的大背景。
求职者不愿做的理由是累,职业病,难以求偶。
举个例子,在山东济南,1997 年出生的谢恩松做泥瓦工 9 年,做瓦工的第二年他就入手了一辆十几万的车,第 7 年按揭买了一套 120 平方米的預售屋;以其一单 160 平方米新房的活计为例,工期 15 天,连工带料,谢恩松一家三口能拿到 4 万元左右。
谢恩松目前碰到的问题是职业病,以及女孩子不待见。
工作体面,收入要高,能够满足这种高预期的工作岗位,只会越来越少。未来德国式技工将成为就业主流。
黑塞的《在轮下》这本书显示,德国的教育制度很残酷,国家强制性进行教育分流,能够以出色的成绩考上神学院或者大学的人凤毛麟角。
考不上,就进入技术学校的体系,从事各种工种的学徒制修行,整个社会是普遍认可的,社会地位也不错。
时代在变,社会要调整,求职者心态也得调整。
6、基金日子难过 桥水在中国赚了 10% 奇迹啊!
据《新浪财经》,桥水中国管理的多只私募产品,在 2023 年录得 8.8% 左右收益,导致资产规模在过去一年增长了一倍,超过 400 亿元 ( 约合 55.6 亿美元 ) 。
1 月,桥水为一只现有基金募集 20 亿元人民币,几乎所有的基金部門都在 1 月 15 日开始的申购期的头四天内售出,非常抢手。
有消息人士说,桥水的 All Weather Plus 基金去年实现了 10.3% 的净回报率。该基金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旗舰产品,投资于股票、债券和大宗商品。
桥水做空美股属实,旗舰基金在 11、12 月回吐年内利润转为亏损,正值美股和美债的年底大反攻。
好在,他们靠做多其他资产尤其是黄金翻了身。
2023 年 8 月 30 日,华安黄金 ETF 发布中报显示,桥水(中国)旗下两只基金位列该 ETF 的前十大持有人,分别为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基金三号、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基金二号。两只合计持有华安黄金 ETF9708.97 万份,与 2022 年底持平。易方达、博时黄金 ETF 持有人中,也出现了桥水的身影。
对冲能够救命,堤内损失堤外补,美股损失黄金补,这是桥水的策略。但桥水新的策略并不清晰,可能还会继续做空美股美债。
最后,在回到黑塞的书,《在轮下》写道:
纵使失败,也根本称不上耻辱。失败可能发生在最优秀的人身上,假如失败真的发生在了他的身上,那么他就应该记住,上帝为世间的每个灵魂都安排好了他打算实施的特殊意图,上帝自会引导每个灵魂走自己该走的路。
我们可以不信上帝,但我们应该安心走属于自己的路,不偏执,不羡慕,不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