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OPPO Find N5体验:折叠屏“Air”版,真能日用了,欢迎阅读。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苹果还没造出来的轻薄折叠屏,OPPO 先搞出来了。
先说价格,OPPO Find N5 起售价格 8999 元(12+256GB),和上一代售价保持一致,不过今年 OPPO 增加了一个存储更低的版本,降低了新机的准入门槛。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以往的 OPPO Find N 系列总是坐上高通旗舰平台的 " 末班车 ",下一代旗舰平台发布了,才带着上一代旗舰平台 " 姗姗来迟 "。缺席了整个 2024 年的 OPPO 大折叠,调整了发布节奏,Find N5 今年憋了个大招," 一转攻势 ",变成了行业首发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的旗舰折叠屏手机。更重要的是,它是全球最薄的大折叠手机,折叠后的厚度只有 8.93mm,足以与直板机抗衡。
作为 Find N3 老用户,小雷认为自己对 OPPO 大折叠屏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独特的小尺寸和全面的旗舰体验是我种草的理由。当时,行业都在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中尽可能提供满配,以匹配旗舰定位和尝鲜群体的需求。但想让折叠屏成为一个长期的品类,就不能站在尝鲜用户的角度去发展,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常规产品、市场的常规选择来做,体验、可靠必须摆在最重要位置。
这就是 OPPO Find N5 的产品思路——这不是小雷在发布会上听刘作虎演讲后的结论,而是体验后的真情实感。小雷在春节前拿到了 OPPO Find N5,当做主力机用了一段日子。N5 给小雷的印象就是,它再追求极致的旗舰配置,而是把机身的减重和减薄作为最高优先级,先让用户 " 无痛拿起 ",再谈体验。
可见,旗舰折叠屏大比拼这件事上,比谁内屏适配优化更好,有的时候不如比一下谁更能勾起用户拿起折叠屏的兴趣,轻薄就是最大的突破口。
从 " 尝鲜 " 到 " 常用 ",折叠屏这一形态的智能手机已经完成了一次进化,那么接下来的 OPPO Find N5 是否能更进一步,不再做尝鲜玩家的 " 玩具 ",而是成为刚需用户的一种好用的选择?我们一起往下看。
(注:以下涉及样张、性能等测试项目均基于 PKH110_15.0.1.85(SP01CN01)完成)
又轻、又薄,小雷第一次接触 OPPO Find N5 就是这种感觉,相信大家到线下拿起它的时候,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8.93mm 的折叠厚度,展开之后单边厚度仅有 4.21mm,参数上 OPPO Find N5 的的确确是目前最薄的折叠屏旗舰。老实说,算上镜头凸起,它还没有去年的 Find X7 Ultra 那么厚,展开状态下,更是比最新款的 iPad Pro M4 13 英寸版本薄。
抛枯燥的数据谈感受,合上状态下的 Find N5 在厚度上、重量上与直板手机已经很接近,就算不怎么展开内屏,也会是一台手感不错的直屏手机。和 Find X8 放在一起比较,如果不是中间一条间隙,谁才是折叠屏恐怕还不好分辨。
可能是为了尽可能将机身厚度压缩,Find N5 的 Type-C 充电口无法居中,起保护作用的金属边框甚至往背板延伸一点,内屏四周的包边厚度也做得十分克制紧凑,处处可见 " 减负革命 " 带来的痕迹。
折叠屏的减重更像是一项 " 抠细节 " 的体系化工程,而非单纯的降低配置,越接近物理极限,边际效应会越明显,提高零部件的集成度只是其一,想要把重量降下来,又要保证机身的强度,只能从材料和结构优化下手。
Find N5 的铰链不简单,按照官方的说法,其铰链当中的斜板和转轴外中框都采用了 3D 打印钛合金,铰链整体减薄 26%,刚度提升了 36%。
而且铰链很紧致,支持约 20°-120° 角度的悬停,展开机身后,可以感觉到铰链有比较明显的绷紧,即便用力甩动,铰链也不会有松动的情况。
小雷对此深有体会,铰链支撑力不佳的折叠屏容易产生不牢靠的心理暗示,相比 " 悬停自由 ",让展开的折叠屏更像一台 " 平板电腦 ",我想才是更重要的。
如此复杂的结构之下,Find N5 还做到 IPX6/IPX8/IPX9 级别的防尘防水,以至于小雷洗澡的时候也会带上它看视频。
看背面,Find N5 的 Deco 还是熟悉的 " 奥利奥 " 造型,但没有延续 Find X8 系列或前代的样式,而是做了内环 + 外环且内外曲率不一致的多层次处理。
就外观而言,OPPO 也在尝试做减法,没有用太多复杂的元素装点背板,Find N5 的设计变得朴素不少,并取消了镜头参数等点缀,减弱模组的存在感。弱设计强体验,似乎是 OPPO 今年的打法。
把它打开,一块尺寸为 8.12 英寸的内屏跃然眼前。没错,Find N5 是迄今螢幕尺寸最大的 OPPO 大折叠旗舰,外屏的尺寸也增长到了 6.62 英寸。一方面是贴近主流的显示尺寸更有閱聽人,另一方面,手机厚度减薄,想要确保硬體不缩水,只能以横向空间为突破口,给硬體留足空间,Find N5 也不例外。
大家不妨可以观察一下今年可能发布的各种 "Slim" 机型,预计都会采用主流的大尺寸方案,来保证机身减薄还可以塞进足够好的电池等硬體。
至于内外两块屏,默认自然色彩模式下,Find N5 的螢幕的白底显示会有轻微偏暖的倾向,会比较利好喜欢暖色调显示的用户,可视角度优秀,只有在很大角度斜看下才会略微出现偏绿。除此之外,无论是精细度还是亮度,Find N5 的内外两块螢幕都是妥妥的旗舰级。
另外,这一代的螢幕折痕只能用 " 若隐若现 " 来形容,春节这几天,小雷前前后后折叠了不下 60 次,内屏折叠的痕迹依旧很浅。再加上铰链的位置有很好的支撑,摸起来很平整,感受上更接近传统的小尺寸平板电腦。
虽说折叠屏和直板手机不在一条赛道,但想要变得入流,突破点还是在于日常使用。之所以要把折叠屏的厚度和重量控制到与直板旗舰同一水平,目的还是厂商死磕日常体验的体现。
只有消费者愿意拿起折叠屏," 折叠 " 带来的差异化价值才会被看到,极致轻薄的 Find N5 也算是走上正道了。
前面提到,OPPO Find N5 今年 " 一转攻势 ",成为行业首发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的折叠屏旗舰。阔别一年才来的 OPPO Find N5,大概就是调整了发布节奏,变成目前唯一能买到的高通骁龙 8 至尊版折叠屏,可能对 OPPO 而言,就是被动转为主动的突破。
按照惯例先看跑分,Find N5 的安兔兔跑抽成绩约 219 万(打开状态),闭合状态下的分数约 210 万,这颗特殊的高通骁龙 8 至尊版在折叠屏上面的表现还不错。
(左为展开状态,右为闭合状态,图片来自雷科技)
跑分只是基本的 " 看看实力 ",Find N5 的性能释放如何,还得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测试来见真章。
作为 " 必备性能测试节目 ",各家对《原神》的优化已经十抽成熟,按理说像 OPPO Find N5 这样的超轻薄折叠屏手机,应付起来不会太吃力。
实测下来,半小时最高画质须弥城 + 周边跑图(Wi-Fi 状态、打开超级稳帧)平均帧率为 45,对比上一代基本没有倒退,性能释放并未因进一步减薄做出让步,帧率控制到 45 帧左右之后一直持续到测试结束,总体帧率曲线很平稳,几乎没有出现大幅掉帧。
(Find N5《原神》,图片来自雷科技)
负载更大且没有专项优化的《鸣潮》,Find N5 在手机闭合 +WiFi 状态下,半小时(金州城界跑图 + 野外跑图打怪 + 最高画质)平均帧率为 47,游戏进行到 3 分钟 -4 分钟时帧率下降到 45 左右,并持续到结束,整个过程的帧率很平稳,抖动率为 0.66,同样没有出现明显的掉帧。
(Find N5《鸣潮》,图片来自雷科技)
另外小雷还测试了 Find N5 展开状态下的表现,以同样条件运行《鸣潮》半小时,控帧的情况比合上状态更明显,猜测是渲染分辨率和精度变高带来的处理压力增加,使用内屏打游戏可能不算一个理想的 " 打开方式 "。
(左边为外屏,右边为内屏,图片来自雷科技)
至于《王者荣耀》等低负载场景,现阶段的旗舰级产品基本上都能够完美运行,对手机性能的考验并不大,基本上可以省略。
总之,带着 " 我都花这个钱了 " 的心态去看待折叠屏的性能释放恐怕有些不太合适,折叠屏手机内部寸土寸金,从堆叠空间层面去看,普遍不利于长时间高负载场景。
更何况买折叠屏的多数人群,游戏场景一般不是最重要的需求点。就拿小雷自己来说,春节回家用折叠屏,游戏只是临时和朋友 " 开黑 ",平时更多的还是打开看看视频,或者一边刷信息流一边关注聊天,应对一些多任务操作。
续航和充电方面,OPPO Find N5 支持 80W 有线 +50W 无线的充电组合。实测 1%-100% 有线充电时间需要 46 分钟,峰值功率为 62W。
(图片来自雷科技)
Find N3 上缺失的无线充电在这一代加了回来,我们也测试了一波,实测 1%-100% 用时约 1 小时 36 分钟,根据测试仪器显示,充电功率在 28W 上下浮动。
其实 Find N5 的性能表现在折叠屏里已经很不错了,厚度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摆在这,旗舰芯片的意义更多还是在于携带更多的新特性,性能只是其次。
激进的减重策略背后,小雷更关心的还是 Find N5 的影像系统会怎么样。
极致轻薄为第一要义,影像系统难免做出了一点让步,整个模组凸起的确很小,这也意味着 Find N3 这个 " 影像天花板 " 一时半会还是无法攻破。硬體上,Find N5 提供了 800 万像素超广角,以及 5000 万像素的主摄和潜望式长焦。
作为可折叠的手机,它的拍摄体验和直板手机也有很多不同。熟悉哈苏的小伙伴可能比较了解哈苏 907X 上独有的俯视取景玩法。这算不上 Find N5 的专属卖点,折叠屏在俯视取景上具有天然优势,例如用更低矮的角度去拍一只专心吃东西的小猫。
潜望式长焦支持微距拍摄是这一次的意外之喜,也就是说 Find N5 的潜望镜头配备了类似浮动镜组的结构。作为 Find X7 Ultra 和 Find N3 的用户,小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有了长焦微距,影像系统的可玩性一下子被打开,能够以不一样的视角入手。近距离拍摄,构图有更多的便利性,去除不必要的杂乱元素,浅景深效果也可以让画面主体更容易被聚焦,这恰好是此前的 OPPO 旗舰几乎没有给到的体验。
树根上不规则的纹理和线条变化,都在这张照片上被放大,解析力充足,哈苏大师的色彩给照片增加了一些类似专业相机的质地。
得益于长焦微距,小雷更愿意端起 Find N5 去拍一些纹理感较强的物体。不管怎么说,成像的下限保得住,给到用户更灵活的构图空间和玩法,更契合手机影像的本意。就这一点,Find N5 并没有因为轻薄而背离初衷。
小雷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师模式,一方面 OPPO 把 " 纯血 " 的哈苏色彩解决方案放到了这个模式上,另一方面大师模式没有过多的计算参与进来。大师模式本质上就是手机影像中的专业模式,不过 OPPO 把它当成一种风格化模式,更利于专业用户。
高倍率变焦则会触发 AI 长焦,用大模型给照片补充细节,输出的图片还算高度可用,从效果来看,OPPO 的策略相对保守,不会 " 无中生有 "。
说起风格化摄影和影像玩法,还是要提一提自动模式,Live Photo、3 个胶片滤镜,以及 OPPO 新一代旗舰专属的场景优化无一缺席,另外 Find N5 的人像模式里还提供了柔美、朦胧、梦幻 3 个柔光滤镜。只可惜,过年没什么机会拍到好看的烟花,只能后期再分享了。
适当运用胶片滤镜、XPAN 模式,也可以拍出不一样的风格化照片,总之 OPPO 旗舰的相机玩法更多是建立在专业相机的基础上,目的是增强这套相机系统成片的表现力。
说起夜景模式,Find N5 没让小雷失望,天空没有出现色彩断层,灯光压制力度合适,整体画面比较干净,且保留了一定的对比度,尽可能呈现夜晚的氛围。
而对于室内这种人造光源比较复杂的场景,Find N5 也应付得过来,尽可能保留明暗部分的纹理细节,对于亮度比较高的灯箱,不会采取暴力的 HDR 高光压制策略,反而会适当让灯光过曝,来确保画面符合肉眼的观感。这些照片在 ProXDR 显示模式之下,高光部分会被螢幕进一步提亮,不至于显得画面很平。
考虑到大幅减薄减重这样的做法,Find N5 的影像硬體也做了一定的平衡,不过在小雷这几天的使用当中,还没有感受到 " 上限不足 " 带来的拍摄限制。相反,OPPO 这两年在风格化影像玩法上的扩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哈苏自然色彩和几个滤镜,其实已经能够满足不少普通用户对 " 口袋相机 " 的追求了。
实话说,小雷相信大家买折叠屏,绝不是单纯为了看视频和玩游戏,相比之下,大尺寸内屏携带的高效率和生产率更被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折叠屏手机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总带有商务色彩。
Find N3 上首发的全景虚拟屏,Find N5 上得到了保留,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种分屏互動突破了螢幕边界,能够同时打开三个 App,跳出 " 适配怪圈 ",又能够让用户更好地聚焦正在使用的界面上。
提升点在于,现在你可以通过 AI 助手一次输入三个 App 的开启指令,Find N5 就会一次打开三个 App 的分屏方案,比自己一个个打开方便不少。当然,系统还会识别你的使用意图提供分屏推荐。
此外,对于常驻全局 Dock 栏比较 " 碍事 " 的问题,Find N3 上的解决办法是长按隐藏,而到了 Find N5 上则是默认自动隐藏,只需从螢幕底部轻轻上滑即可唤起,不过目前互動起来还有点不顺,容易误触发返回桌面的动作,估计可以通过設定触发区網域来避免误触,有优化的空间。
小雷并不建议在无限屏模式里打开负载比较高的游戏,系统会发出过热风险提示,调度上可能也会存在差异。
说起 AI,小布助手的设计也十分贴近生活,能够像常规的聊天助手一样问答。小雷觉得最好用的还是旅行助手,比如说最近想去重庆玩 5 天,它会生成一个比较具体的每日行程和景点 / 酒店 / 美式推荐,并联动百度地图生成一份景点收藏,直接打开就可以用,省下了自己规划路线的麻烦。
不久前 OPPO 还宣布,将在 Find N5 上首发 DeepSeek-R1 大模型,无需下载直接唤醒使用,支持联网搜索和输出本地檔案。只可惜截止体验结束,小雷还没有收到相关更新,只能后续分享了。
而在办公场景上,Find N5 的 AI 能力也更强了,支持了全局内容搜索,平时在备忘录、相册、日历里记录的碎片信息,现在都可以用 AI 助手帮忙筛选和查找。
现在的 AI 智慧文档助手支持多达 60 个、总 60MB 的文档同时提问,并在几秒内完成分析和总结。另外,Find N3 上出色的文档兼容能力也保留了下来,包括 iOS 上的 Keynote、Pages 等 66 种多平台文档格式的读取,一台手机也就够了。
对 Mac 用户而言也有好消息,Find N5 加入了苹果全家桶,支持远程控制 mac 电腦和拖送檔案,并且还针对 Mac 远程控制提供了仿真 Mac 键盘。
如此看来,ColorOS15 不仅在设计细节上看齐 iOS,軟體功能上身体力行,通过文档兼容和办公套件成功融入苹果硬體生态。走完了这一步,一台 " 苹果还没造出来的折叠屏 " 就此被补完。
看完这一系列深度体验,估计大家也相信,OPPO 的确先于苹果一步把 " 折叠 iPhone" 打造了出来。极致轻薄、简约,深度兼容苹果的软硬體生态,就是 Find N5 最有力的组合拳。
在极致轻薄思路影响下的折叠屏,跟完美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但大家也要记住,折叠屏是智能手机当中一个特殊的品类,契合使用场景和需求才能达到 " 完美 " 效果。至少在小雷看来,冲着极致轻薄和可靠这一点,Find N5 的取和舍是正确的,符合市场需要的。
尤其是对于苹果生态用户而言,智能手机的选择范围也不在局限于 iPhone,一台能折叠、有远程办公能力、兼容苹果生态的超轻薄设备,用 " 苹果用户最好的备用机 " 来形容都有些太小瞧了。
OPPO 甚至还为 Find N5 做了一套新的开机动画,可以看到内部对这一代折叠屏的重视程度。
尺寸小、定价高,OPPO Find N3 也有它的不完美之处,而 Find N5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家家都在卷轻薄,OPPO 就用 " 人有我优 " 的思路,将折叠屏的轻薄属性卷到当前的天花板位置。
不再完美,但方向正确,兼容苹果生态不能说是折叠屏手机的 " 悲哀 ",相反,从体验上撬动苹果的忠实用户,本身也是体验的一种进步,做苹果用户的第一台 " 折叠 iPhone",何尝不是 Find N5 的致胜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