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车企艰难中前行,欢迎阅读。
文 | 司库财经,作者 | 文森特,编辑 | 嘉嘉
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靴子终于落地,决定从 10 月 31 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连续征收五年的反补贴税。在原有 10% 关税的基础上,具体税率如下:比亚迪 17%、吉利 18.8%、上汽集团 35.3%、特斯拉 7.8%、其他合作公司 20.7%、其他未合作公司 35.3%。
中国不出意外的开始反击,而欧盟各国先坐不住了,近日纷纷开启中国之行。11 月 3 日,被白兰地 " 打疼 " 的法国率先派贸易部副部长来华 " 维权 ",希望能好好谈谈;同日,捷克工业和贸易部总司长皮耶哈也在京表态,愿与中方开展新能源汽车合作,并推动欧盟在接下来的磋商中展现诚意。
同时,据外媒报道,欧盟已决定近期派官员赴北京进行谈判,争取找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替代方案。难道事情峰回路转,尚有转机?
其实,贸易战就像热战一样,比如当下的俄乌战争。太多的利益卷入其中,多方博弈错综复杂,甚至当事双方都只能被裹挟着的前行。尤其在势均力敌的时候,贸易战一旦开打,就很难停下来,边打边谈将是常态。只有当一方认为大势已去,或双方都想及时止损的时候,战争才会走向终局,而这个过程,注定会很漫长。
既然如此,更当早作筹谋。对上升势头迅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这场角力必将是巨大的考验,而在应对的过程中,要努力将伤害降到最小,用技术创新和多样化布局对冲贸易战压力,同时坚守既定的战略方向,出海的脚步不能停。
借用尼采的一句话,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欧盟的阴谋
欧盟操弄关税的决心为何如此之大?摆在桌面上的原因就不细说了,比如解决贸易逆差、为欧洲本土车企赢得追赶时间等,这些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受害者,真正的博弈往往在桌面之下。
自 2010 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以来,已进行了 18 次此类调查,其中 12 次最终实施了相应措施,包括光伏组件、电动自行车、玻璃等商品,但这次挥向新能源汽车的 " 大棒 " 显然更复杂。
德国咨询公司 Sinolytics 分析称,反补贴或反倾销调查一般由产业公司提出,但此次欧盟调查并未基于任何欧洲公司的投诉,而是由欧盟委员会自主发起。这表明,此次调查并非出于纯商业目的,部分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驱动。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更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指:" 欧盟这么做就是要打压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是跟随着美国搞脱钩断链,这里含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正如专家所言,5 月 14 日,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 100% 的关税,要将中国完全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而从欧盟的一贯表现,以及欧盟一把手复杂的家世背景看,这一步棋,欧盟是一定会跟的。不过欧盟成员国众多,并非铁板一块,博弈的过程肯定会很激烈,最终在自身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平衡中,弄出了一个比美国温和些的加税方案,给自己留了余地,也给中国新能源汽车留下了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由 12 家国产车企所组成的中国机电产业进出口商会与欧盟进行谈判,提出以行业价格调控的方式代替关税的方案,所授权企业一致同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中国机电商会的价格承诺申请。
通俗点说,以后所有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电动车都得提高价格,就像几十年前中国 " 以市场换技术 " 的路子一样。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双赢方案,但是,欧盟竟然拒绝了。
而且在谈判过程中,欧盟还采用了 "分化战术"。据外媒 10 月 31 日报道,欧盟提供的《反补贴调查终裁报告》显示,有三家中国车企单独与欧盟进行价格承诺谈判。对此,名单中的上汽说 "严重背离事实,纯属造谣";而吉利更是坚称 " 从未妥协 ",并透露 "磋商期间拒绝了欧委会的单独沟通请求"。
综合各方信息看,中国车企很冤枉,但欧盟也并未说谎。因为 " 谁主动 " 以及谈判结果等关键信息点并未出现在报告中,仅含糊其辞的说 " 我跟三家中国车企单独谈了 "。典型的 " 嫁祸于人 ",《三十六计》中的心理战术,通过制造假象,从内部瓦解对手。
很阴险,但这就是利益为先的商战、贸易战,再高端的局,也藏不住桌底下的魔幻。
中国的反击
针对欧盟的攻势,中国也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反击,首先就是对欧盟进口商品展开反补贴调查。据了解,调查涵盖的产品范围广泛,涉及到猪肉、乳制品和白兰地等多个领網域,都是欧盟的重要出口项目。
比如猪肉,从 2020 年到 2023 年,欧盟一直是中国猪肉及其副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在中国猪肉制品的总体进口中,欧盟年均占比高达 54%;又比如白兰地,从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白兰地中有 99% 出自法国,2023 年的出口总额达 17 亿欧元,所以法国先坐不住了。
事实上,中国手上的牌很多,以上只是反制的第一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政府要求国内一众车企暂停在欧洲的扩充项目,包括寻找新建设基地、签署新協定以及品牌宣传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被全面叫停。目前已知的某动力电池中企,已经决定暂停投资在德国的两家电池工厂,且没有具体复工时间,也就是无限期停建。
经知情人士确认,这家动力电池中企正是蜂巢能源,而两家工厂的总投资额高达 300 亿人民币。其中,选址于萨尔州的是一座电池模组和装配工厂,设计产能 24 吉瓦时,原计划今年全面竣工。而位于勃兰登堡州的则是一家电芯工厂,设计年产 16 吉瓦时电芯,原计划明年投产。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 " 电池一哥 "Northvolt 日前宣布大规模裁员 1600 人,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 1/5,同时暂停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并推迟三家超级电池工厂的建设。管中窥豹,欧洲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复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优势,何其艰难!
同时,东风汽车在意大利投资电动汽车生产线的项目被迅速叫停,长安汽车也取消了原定在米兰举行的品牌发布会。而这些最初都是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时亲自促成的,在双方签署的备忘录中,有关于电动车合作的一系列協定,显然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让意大利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成为欧洲的领头羊。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在欧盟的关税投票中投了赞成票,一边想要中国的投资,一边却脚下使绊子。梅洛尼一年多的努力,暂时看是泡汤了!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欧洲各国之间确实是比较分裂的,比如德国总理朔尔茨,以及包括车企在内的欧洲商界巨头最近密集发声,批评欧盟的关税政策。" 不得民心者,必有危殆 ",而这也正是中国下一步反击的机会。
分而治之谁不会?不过中国会用 " 姜太公钓鱼 " 的阳谋。
车企的应对
加税已成既定事实,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肯定不会小。因为不同于美国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網域,欧盟的市场潜力仅次于中国。
先来看一组数据,2023 年中我国出口汽车总量为 522 万台,其中有 150 万辆是新能源汽车,其中 63.8 万台出口到欧盟,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 41%。更为重要的是,出口到欧盟的新能源汽车平均单价为 20.76 万元,价格远高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足足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额的 55%。
显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战略中,欧洲是必须拿下的市场。而我们欣喜的看到,虽然关税战火高然,但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的决心并未动摇。
以刚刚月销突破 50 万辆的比亚迪为例。据海外机构统计,比亚迪在欧洲 15 国 9 月份纯电车销量为 3209 辆,而这一数字 1 月份时仅为 1836 辆,而极氪、小鹏等其他中国车企的销量虽未过千,但也都有大幅增长。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关税将是短期挑战,不会影响比亚迪的全球化目标,会通过本地化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将整个欧洲的经销商网络扩大 1-3 倍。
除了本土化建厂或与当地合资这条路径,用领先的产品力打动相对保守的欧洲用户,也是未来开拓市场的关键。在 10 月份结束的巴黎车展上,中国车企再次成为焦点,参展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越其他国家。
比如在巴黎车展首发亮相的领克 Z20 和零跑 B10,这两款车的智能化在疯狂内卷的国内市场算不上优秀,但在智能化 " 处女地 " 欧洲却称得上降维打击。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何伟文认为,中国品牌对开拓欧洲市场要有高度自信," 关税争端恰恰显示了中国电动车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暴露了欧洲汽车工业转型的滞后 "。
当然,关税带来的难度直线上升我们也必须重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中国汽车行业要紧紧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坚决用最好的产品、最灵活的统一战线,最优的服务、最真的诚意,去满足全球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中欧之间的关税之争是一盘大棋,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博弈,都改变不了中欧经济早已紧密融合、难以分割的事实。而中国车企身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顺势而为,在全球市场上,我们离真正的弯道超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