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解密Shein的AB面,欢迎阅读。
米兰 · 昆德拉曾在《慢》中感慨道:慢,是一种已经失传的艺术。
但凭着 " 超快时尚 " 拳打 Zara、脚踢 H&M 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巨头 Shein,对此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 "Faster than Fast" 才是它的信条。
在过去很多年里,快都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策略,在 "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 " 的 " 快 " 字诀下,互联网企业卷成了麻花。
饶是如此,Shein 的 " 快 " 让快时尚界都开了眼界:ZARA 采用的柔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已经够厉害了吧,可人家在 " 测款 " 环节好歹是生产 1000 件起步,可 Shein 的小单快反更绝,依托线上平台和 DTC ( 直接面向消费者 ) 模式的敏捷,它直接把小单压到了 100 件左右。
▲ Shein 已将小单快反模式玩到极致。
事实证明,Shein 就是凭着极致的 " 快 " 大获成功——小单快反摒弃 " 预测市场需求,提前大量备货 " 的重资金、高库存模式,通过用小单快速上市测试市场反应、出现爆款就迅速批量生产、及时铺货到店的方式,解决了提前大量备货可能带来的资金压力与滞销损失。
" 快 " 是双刃剑,既可以是 Shein 的成功之道,也会是 Shein 的隐患之源。Shein 成于 " 快 ",也失格于 " 快 " —— " 快 " 暴露了它在知识产权上的醒目短板。
如果说,现在的 Shein 正在玩一款以 " 赴美 IPO" 的幻想世界为蓝本的开放冒险游戏,快是它的撒手锏,那知识产权问题就是它的命门。
换句话说,增长神话是它的 A 面,版权漏洞则是它的 B 面。
01
说 Shein 成于 " 快 ",是因为其小单快反模式最大化地利用了中国制造与物流支撑的供应链效率和物流速度,用于解决库存过剩难题、提高货品流转效率。
得益于此,Shein 销售额在 2022 年高达 300 亿美元,超过 H&M 和 Zara 的总和,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快时尚公司。
说 Shein 失于 " 快 ",是因为其小单快反模式将 " 设计 - 生产 - 上架 - 流转 " 周期无限压缩,据媒体报道,其整个流程可以短到只用一周时间,如此一来,款式设计的时间被高度挤压。
为了形成 " 快速上新 - 火速销售 - 迅速迭代 " 的正向循环,比 Zara 节奏更快的 Shein,拿来 " 测款 " 的款式比 Zara 也更多。
特拉华大学研究全球纺织和服装行业的教授 Sheng Lu 就说过:" 快时尚以其频繁的产品补货而闻名 …… 但 Shein 完全不同 "。据其研究发现,2021 年,Shein 提供的新产品数量是 Zara 和 H&M 的 20 多倍。
▲中泰证券研报称,Zara 每年上新新品 12000 件,尚不及 Shein 每周上新数量的 1/4.
数据可供佐证:在 2021 年 7 月至 12 月期间,Shein 每天可以向 APP 添加 2000 至 10000 个 SKU,每件衣服只会订购一小批,然后视买家反应再决定是立马停产还是追加生产。
在此背景下," 新品太多,设计师不够用了 " 几乎是必然。《长沙晚报》前不久就报道,Shein 在被设计师群体高频维权后,今年 1 月曾在官方微信号中发布 " 设计师赋能项目 ",声称要为全球 3000 名设计师提供支持,问题是,全球 3000 名设计师用了两年时间才设计了 25000 原创作品,这都不足以覆盖 Shein 三天的上新需求。
一方面是上新速度太快、所需款式太多,一方面设计师数量不敷使用,设计时间又被挤压,这必然会导致设计环节快而不优的问题,更有甚者,频繁出现像素级复制和拿来主义的情况。
▲全家此前曾指责 Shein 的印章图案抄袭其自营冰淇淋上的视觉元素。
再加上,为了更大程度地消除前端预测准确率低的问题,Shein 经常会用网络爬虫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抓取畅销款式,什么好卖 " 学 " 什么,以求 " 多 "" 快 " 和 " 省 "。
但很多时候,人不能 " 既要又要还要再要 ",你要多要快还要省,那就别奢求 " 好 " —— " 抄作业 " 的确能省去原创设计的时间精力资金成本,可伴随而至的是版权侵权纠纷频现。
02
去年 10 月,国外社交网站上曾出现 "Zara VS Shein" 的热门话题,不少博主在开箱视频中展示了两家快时尚公司相似度极高的衣服款式,对比会发现两点:1,Shein 价格要便宜不少;2,有一家在 " 模仿 " 另一家。
因为 " 抄作业 ",过去几年中,Shein 深陷侵权诉讼。2018 年,Levi's 就曾状告 SHEIN 旗下某款 T 恤侵权——这款 T 恤不仅 " 借鉴 " 了 Levi's 商标后衬的图形,还高仿了英文字体,相似程度之高连雷碧、康帅傅看了都要直呼内行。
▲左为 Levi's 的 T 恤图形,右为 Shein 的 T 恤图形。
Levi's 不是孤例,包括 ZARA、H&M、UGG、Levi Strauss、Stussy、Oakley 太阳镜、Tribe Tropical 等品牌和在线零售商 Dolls Kill 等,都曾指控 SHEIN 盗用其产品设计,连全家便利店都曾指责 Shein 抄袭其自营冰淇淋品牌的视觉元素。
据统计,单是 2021 年,美国就至少发生了 40 起针对 Shein 侵权行为的诉讼。
陷入全球品牌维权的汪洋大海后,Shein 今年 1 月也高举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标志性事件就是推出了 " 设计师赋能项目 "。
但不少设计师并不买账。今年 5 月以来,全球多名设计师再次起诉 Shein 抄袭,引发广泛关注。
著名插画师玛吉 · 斯蒂芬森在诉讼中就直指,Shein 大量生产高端优质设计师商品的劣质 " 复制品 ",并以廉价仿造的 " 设计师商品 " 名目充斥整个市场。
▲有艺术家指控,Shein 剽窃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拿来商用。
6 月份,三名平面设计师向美国加州联邦法院提交了长达 52 页的诉状,声称 Shein 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窃取并出售了其创意作品的 " 精确副本 ",还参与了 " 系统性 " 和 " 犯罪性 " 的版权侵权行为,严重违反了《诈骗影响和腐败组织法》 ( RICO ) 。这是 Shein 遭遇过的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指控。
细究起来,Shein 遭遇的版权侵权纠纷,是其设计创新投入跟专利购买成本没跟上 " 超快时尚 " 的必然:由于 Shein 的服装品类快速拓展,设计团队工作量呈几何式增长,Shein 的内部軟體又只包含简单的设计规范,极短的设计时限要求跟极低的设计水准要求,必然导致设计过程中程式性的操作远远多于艺术原创,使用外版设计元素的情形并不罕见。
03
虽然 Shein 利用了快时尚领網域的知识产权灰色空间,还用多个分散主体形成的复杂企业架构部分实现了避责、转嫁了风险,但在舆论声势和应诉压力的倒逼下,在版权侵权带来的声名狼藉成为自身 IPO 绊脚石的背景下,Shein 也采取了些许对策。
2021 年初,Shein 推出了的 "Shein X 设计师 " 活动。在一年时间里,与全球 1442 位原创设计师建立了合作。
晚点 LatePost 之前透露,今年 10 月,Shein 收购了英国时尚零售集团星狮 ( Frasers Group ) 旗下的快时尚品牌 Missguided,包括其所有知识产权;再往前推 2 个月,Shein 还收购了快时尚女装品牌 Forever 21 母公司 SPARC Group1/3 的股权。
但低成本策略下,这很难解决其偏低的设计能力跟庞大的设计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料显示,Shein X 设计师主要是些需要 " 孵化 " 的年轻设计师,他们的设计能力只能支撑 Shein 孵化出类似于 FILA Fusion 之于 FILA 那样的潮牌产品线,却无法支撑广泛的产品设计需求。一年下来,Shein 向这些设计师支付的版权费用为约 150 万美元,平均每位设计师只能分得约 1000 美元。靠这样的投入力度,很难培育出成熟的知识产权创新生态。
将海外品牌收归麾下,在 Shein 日益增长的原创设计需求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作用更多的是减少被老牌勋贵诉讼的风险。
承压之下,有媒体称,Shein 采用了更为激进的手段——将设计成本转嫁给代工企业,在下订单后将产品连同其版权都一并拿走。
据了解,Shein 跟供应链上的生态伙伴企业通常有两种合作模式:
1,OEM ( 委托加工 ) 模式,Shein 买手或签约设计师给款,合作厂家只负责生产就行。
2,ODM ( 原始设计制造 ) 模式,Shein 买手选款,图片版式设计和生产出货都是厂家商家自己完成。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Shein 生态上深度合作的企业 ( 尤其是厂家 ) 超过数千家。
这里面,大量 ODM 模式下的厂家本是产品设计方,可版权权益却未必在它们那—— Shein 通过后台的 "MES 工艺管理系统 ",把控着厂家商家所有生产环节和商品的尺寸数据、款式修改数据、寄版、发货、订单、退单等各项数据。这让 Shein 跟供应企业的关系变得微妙。
在非对称博弈下,很多厂家商家虽然是设计者,可知识产权却被拿走,它们也因此失去了在其他平台上线销售的机会。
▲商家设计版权问题的媒体报道截图。
这么一来,厂家商家是直接受损者:由于 Shein 产品迭代极快,它们设计的产品可能在测款之后就已被 Pass,沦为 Shein 商品池里的分母构成。面对这类情形,它们原本可以通过其他平台 " 去库存 ",但碍于版权权益已百分之百归 Shein 所有,它们卖自己的货也成了 " 侵权 "。
还有些厂家商家,起初是把 Shein 当做全平台运营的试水测款平台,可随着版权设计权益被打包拿走,它们也失去了多平台供货或全平台运营的机会。
这加剧了 Shein 跟部分供应商的紧张,毕竟,这类 " 取巧 " 的知识产权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问题。
04
对许多服装制造企业来说,设计版权是它们最核心的资产之一——对那些正打造自身品牌的厂家商家来说,知识产权的价值会愈发突出。
当作为设计者的它们拥有了产品设计的归属权,它们才可以充分享受版权收益。
但 Shein 在版权归属上玩的的 " 乾坤大挪移 " 招数,相当于将部分生态伙伴变成另一种关系。
可以说,Shein 掏的本来只是购买 " 劳动 " 的钱,却要生态伙伴把 " 灵魂 " 都搭上。
这的确让 Shein 缓解了原创设计能力不够的痛点,可代价确实让供应链上游的厂家商家来承担:它们在版权收益变现时,本来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变现,可随着版权转移,多样化变现空间被堵死。
某种程度上,这比几年前在网文界掀起轩然大波的版权买断风波更为离谱。
在当年的风波中,平台以偏低价格买断作者著作权,被指是挟平台强势地位以令作者签 " 卖身契 ",属于法律层面的 " 显失公平 " 情节。
而快时尚企业免费拿走厂家商家的设计版权,无异于连 " 署名权 " 都不给 " 原作者 " 了。
这类做法,显然是跟当下正常的产业协作形态背道而驰:在今天,良好的产业链协作生态要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已是产业界共识。为了推动供应链变 " 共赢链 ",很多链主企业都会想方设法为生态伙伴增益赋能,让它们更多地从合作中受益。
以华为为例,华为有很多生态伙伴,但它没有把 " 华链企业 " 的知识产权拿过来据为己有,也没有限定它们只为自己供货,而是提供各种数智化支持。
相形之下,快时尚企业以攫夺部分供应链厂家商家设计版权的方式去填补知识产权短板,太不 " 互联网 " 了。
本质上,这是企图拆东墙补西墙——部分生态伙伴版权利益是 " 东墙 ",侵权诉讼下的原创设计能力羸弱是 " 西墙 "。着眼长远看,拆东墙补西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加大原创设计投入才是。拆了东墙,东墙也会塌。
也许享受到了 " 快 " 字诀红利的 Shein 对此不以为意,但时间迟早会告诉它:用一个看似取巧实则问题一堆的方案去解决另一个问题,没准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