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谁非要考研,还接着考公,我一定会把他打晕,欢迎阅读。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溪云
◎编辑 | S 博士
读研,越来越成为一件划不来的事。
一个小动向,在网上吵疯了。
研究生考上了,居然没宿舍住。
今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14 所著名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将不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主要涉及非全、定向就业和专硕生。
来源:网络
还有一些高校的宿舍干脆靠 " 抢 ",比如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和华南大学,先来先得。没抢到的只能自己解决住宿问题。
对此,一些网友发表了他们羡慕嫉妒恨的评论,如果自己考上了 " 可以住树底下 "," 睡马路牙子都行 "……
来源:微博
最不满的是一些专硕生,都是凭实力考上的,凭啥我比学硕交更多的学费,却没有宿舍住?
不过,比起没宿舍住,或许更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考研的千军万马在连续膨胀了 8 年后,终于缩小了。报考 2024 年研究生的人数为 438 万,比去年减少了 36 万人。
专硕可是今天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在大面积的学硕改专硕、延长专硕学制等趋势下,住宿成本的上升让读研究生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问题。
但读不起研,从经济角度考量,可能还只是开始。读完研,如果还要选择当公务员,就投入产出比而言,才真的是雪上加霜。
研究生没宿舍,是问题吗?
一部分研究生,不提供宿舍,这不是今天才出现了。
三十年前,北京大学的自费研究生,能不能有宿舍就要靠运气了。
北京电影学院不提供研究生宿舍更是有传统。一些怀揣着电影梦的学生辛辛苦苦通过考研笔试之后,在面试阶段会收到老师善意的提醒:
" 同学,我们研究生没宿舍住哦,租房会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哦。"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家境一般的学子的 " 劝退 ",和许多教授劝家境一般的学生不要读博是一回事。
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读书却没有宿舍,可能真的会如网友所说,交了房租就只能啃馒头吃了。或者住在特别偏远的郊区、城中村,每天踩两个小时的共享单车来上学。
意志是锻炼到了,但是意志力也被大大地分散和消耗了,又何谈专心学习和自我提升呢?
这次 " 多所学校不提供住宿 " 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争论最大的就是专硕生。
很多很多年以前,研究生都是做高级学问的,学硕才是正道。而且,由于早先专硕和学硕考试难度和毕业难度不一样,社会上流行着一种 " 专硕不如学硕 " 的认知,称专硕是 " 水硕 "。
但研究生的格局其实早就发生了变化。
2011 年,专硕招生占比只有 32%。但到 2017 年,专硕招生规模就超过学硕。到了 2020 年,专硕招生占比已经达到了 60%。
数据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的说法是,为了跟上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专硕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在 2025 年要达到招收研究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
由此,专硕大行其道,其考试难度也日渐上升,和学硕几乎没什么分别,竞争甚至更激烈。
比如,2021 年东北师范大学专硕平均报录比为 6:1,学硕的平均报录比是 4:1 左右。和 5 年前相比,彻底反了过来。
可到了分宿舍资源的时候,专硕却首当其冲。要知道专硕的学费从两万到十几万不等,学硕仅 8000 一年。读专硕,或者说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前所未有地高涨。
这不得不视为又一次对寒门子弟的 " 劝退 "。
在这个现实情况下,就能理解占据考研基本盘的专硕考生的怨气。
来源:小红书
有专家解释,此举可以让学校更好地将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教学上来,提供住宿也并不是学校的功能属性,提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但配套的社会化的廉租房、学生公寓没见着,如此突然的一刀切,是否体现出过去高校扩招计划的粗放?
脱不下的长衫
高校扩张推动更大范围的学历竞赛,造就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目前,越来越多高校研究生在读人数超过了大學生。
但高学历人才的喷涌却没有相应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来吸纳,这就导致了学历的贬值。在面临秋招时,毕业生的悲观和哀怜,由于太重而不可承受,不得不转化为一种防御性的自嘲——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月薪三千,招不到农民工,却可以招到一大批大學生。
来源:小红书
清华、北大、牛津、港大博士争当中学老师。本以为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结果却是无论曾经失散多久,最后还得回到中学课堂成为兄弟姐妹。
现在,更突出的矛盾是研究生阶段的大量花费能不能挣回来都成了一个问题。
学硕的学费有教育部规定的天花板,不能超过 8000 元一年;专硕的学费则不断刺激着普通人的神经,尤其是经管类、艺术类的硕士。
比如北京大学金融硕士,两年的学费总开销最高达到了十二万八千元。
让人感慨果然金融是个圈,没点实力还真进不去。
复旦管理学院的会计硕士学费总额则更是达到了 28 万 8 千元!
来源:知乎
别看学费这么高,北大和复旦的专硕生还是没有宿舍住。
信息提供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粗略算一笔帐。学制按 2.5 年,学费总额按 6 万,住宿费用平均一下,按 2000 元 / 月,生活费按 1500 元 / 月计算,其他水电、交通、医疗、消费等等按 800 元 / 月来计算,读研究生的平均花费大概在 19 万元左右。
如果读的专业俏一点,待的城市大一点,最后花费翻个几倍也是可能的。
毕业之后,这笔花销要多久才能挣回来呢?
以如今公认的就业香饽饽公务员为例,研究生毕业考公确实有优势,能选择的岗位也多,考上后定的职级也高,最高可到四级主任科员。
但在实际的待遇上,由于地方财政差异巨大,公务员的工资各地方差距也非常大。四级主任科员的工资中位数大概在 5000 元左右。
公务员三年,不吃不喝不贪污腐败能挣回 20 万左右,勉强能回个本。
但如果对比大學生直接考公的情况,就会发现读研究生性价比已经很低了。
大學生考公职级最高为一级科员,工资待遇和研究生考公只差几百块。
从一级科员晋升四级主任科员,顺利的话只需要花两三年时间。公务员当然是越高越难升迁。也就是说,大學生毕业直接考公,三五年之后,大部分就会追上研究生毕业后再考公的待遇和职级,更多出了三年的资历和工资。
假如 A 和 B 两个人为大学本科同学,A 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公,B 选择升学读研究生,如果 B 读完研究生后去考 A 所在部門的公务员,A 完全有可能成为 B 的引路人。
同样的起点,走了不同的道路,就会迎来不同的结局。
因此,对于考公而言,三年时间学费、薪资这一进一出,亏不亏人人心里都应该算一下了。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学历拉锯战也在不断更新。从只要双一流本科,到双一流硕士,再到同样的硕士学历比拼第一学历。但对学历要求的提升从来只是一种表象。985 硕士学历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
民营企业的招聘逻辑与国考不同,不涉及社会范围内的公平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谁有潜力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和价值,才是最根本的人才衡量标准。
在用人部門眼里,大學生能干的活,招硕士生要花更多的钱,并不划算。此外,刚毕业的大學生更年轻,有活力,相比硕士生具有年龄和精力上的优势。
网上有个段子,说 "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可以去搬砖,去做清洁工,去做保安,但是这大学文凭把我架在了高台上。让我不愿意去做这些 "。
学历成为一些人下不来的高台,和脱不下的长衫。
张雪峰说 " 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 ",尽管偏颇,但现实却可能更残酷。
上海医院的护工,一对一 24 小时的价格为 300-350 元 / 天;家政从业者的平均薪资超过 9000 元 / 月;但在学校里待了二十多年的 " 当代孔乙己 " 们,真的舍得脱下长衫,为人擦面洗身,除污去垢,争取这一份不算低的薪水吗?
" 公平 " 与内卷
考研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的人参与,首先在于考研是一种 " 公平 " 的竞争形式。
如果把小升初、中考、高考和考研放在同样的视野下看待,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非常认可这一套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主流叙事。
前些天有个新闻,一名家长因为女儿在 2022 年高考时没有考上 985,对其实施家暴,不让女儿吃饱饭,甚至冬天让其洗冷水澡。女儿不得不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名校崇拜和学历崇拜禁锢着太多太多人。毕竟,只要会做题,会背书,大家都在同台竞争。考不考得上是能力问题,而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只要努力,一定可以。
但这种 " 能力 " 是另一层迷惑的表象。今天的学校究竟培养了我们什么样的能力?背书的能力,还是做题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恐怕是在旷日持久的机械训练中,我们除了认可这一主流叙事之外,再也看不见其他的路。
考研的人无疑都是内耗和焦虑的。他们被 " 生存心态 " 裹挟,认为除了卷出更好的学历,自己将无法在竞争中获得任何优势。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
于是考研从一种对自我的投资变成了具有防御性的 " 消费 " 行为。
考上研当然对自己更好,但是不考研会显得自己非常失败,不上进。
在内卷的社会里,人们因为害怕在竞争中被落下而考研。人们刷题,不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当然,实际上谁都清楚,刷题背书很难成就更好的自己。
并且,考研作为一种升学的选择,在更大的范围上来看,真的公平吗?
在读研究生中,保研的占了很大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家里有钱的,早都谋划着出国了。
在深造机会这个问题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比拼个人能力的场網域,家庭的资本积累再次脱颖而出。住宿问题只不过是另一个缩影。
来源:公众号评论区
考研热里充斥着太多的盲目,最大的盲目或许就在于认为 " 除了此路,无路可走 ",因此不管投入多少成本,都要坚持把研考下去。
但既然身处市场化的社会,一切东西都可以用经济来衡量,那么稍微停下来,算一笔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帐,或许是没有害处的。穷孩子或许更应该明白这一点。
400 多万考研人里,注定被淘汰的 300 多万人,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考上研,就变得更好。
幸好,考研的人开始减少了。
参考文献
1、央视网:专业硕士生住哪儿?得有个说法
2、爱思德学术:专硕扩招,学硕缩减,中国研究生格局,已变
3、中国新闻网:多所高校 " 不予安排宿舍 ",合理吗?
4、孙存之:学历贬值 能力主义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