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消失的“广汽三菱”,欢迎阅读。
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 下一个退出中国的合资品牌,极有可能是广汽三菱。" 早在 2022 年广汽菲克退市之时,很多行业人士猜测,下一位成为 " 前浪 " 的合资品牌是广汽三菱。
2023 年 7 月 13 日,这个靴子 " 半落地 "。
一封由广汽三菱汽车公司发出的《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的一封信》成为行业热点。信中称广汽三菱目前的产品受市场转型的影响,销量远未达预期,经营陷入困境。
" 在行业变革的大环境下,广汽三菱经营层和股东方经过慎重讨论,公司于 6 月份正式进入临时停产阶段。与此同时,广汽三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结构的优化。"
信中虽然写着 " 临时停产 ",广汽三菱官网目前能正常打开,预约试驾也正常。但综合各方消息,此次复工似乎遥遥无期,据悉广汽三菱唯一的生产基地长沙工厂,或由广汽埃安接管改造,更新为埃安的第三工厂,而员工安置方案也由广汽三菱人事部门牵头,部分员工也作为广汽埃安的员工继续留下。至于现有的 4S 店渠道、库存车清库未有更多信息披露。
实事求是的说,这残酷的消息来得并不意外,今年是广汽三菱 " 命途多舛 " 的一年,曾多次陷入退市传闻,3 月份官方还对外澄清,说正常经营,并没有退出计划。随后 4 月却传来 " 暂停新车生产 3 个月 ",预计 6 月恢复生产的信息;当中夹杂着广汽三菱的努力 " 自救 ",早在去年 9 月,广汽集团紧急输血旗下掉队的合资企业,将 15 亿元资金中的 10 亿元投向广汽三菱,今年 6 月 21 日,广汽三菱各股东方按各自所持股比,向广汽三菱提供总额不超过 18.84 亿元的资金支持。
从退市传闻到销量 " 消失 ",到自救不断,最后 " 临时停产 ",究其原因广汽三菱整体销量依然低迷,寄予厚望的欧蓝德,近半年的累计销量不破万,最好的 3 月才 300 辆出头;从 5 月起,广汽三菱被剔除广汽集团的产销快报,原因是 " 月度产销占比较小,故不再单列 ",而当时广汽三菱累计产量仅为 3367 辆,累计销量为 8943 辆,同比分别下滑 75% 和 25.1%。
如今广汽三菱半年发生的转折,很难不让人不猜测其最终步广汽菲克的后尘,三菱撤出中国业务,或者和 Jeep 一样,与中方合资 " 分手 ",仅留进口车业务。因为摆在广汽三菱面前翻盘几乎为 0,截至 2022 年末,广汽三菱资产总额 59.61 亿元,负债总额 59.53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99.87%,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边缘。还记得起去年 6 月在全新欧蓝德上市现场,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山本贤一郎信心满满说," 欧蓝德为三菱品牌在中国乃全球市场开创新纪元 ",没想到一语成谶,令人唏嘘。
与 2018 年高光时 14.4 万辆的年销量,近年来广汽三菱早被边缘化,2019-2022 年间,广汽三菱的销量分别为 13.3 万辆、7.5 万辆、6.6 万辆和 3.36 万辆,分别同比下滑 7.64%、43.62%、11.99% 和 49.13%。这四年也是中国车市从增量转向存量、新能源 " 弯道超车 " 剧烈变化的时刻,但广汽三菱没有抓住时代变革的机会,油车产品结构单一,更新换代时间长丧失竞争力,当家车型欧蓝德甚至七年才换代,打不过技术差不多,块头配置高,价格还便宜一大截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方面,仅靠广汽输血一辆阿图柯,混动又毫无建树,广汽三菱的存量,自然也就变成了别人的增量,被市场边缘化,并不冤枉。
如今,成立第 11 年广汽三菱交出一份被时代淘汰的答卷,2023 年产能利用率仅为 17.75%,全年亏损近 20 亿元," 临时停产 " 后面临进或退的艰难抉择,会不会淡出视野,彻底销声匿迹,谁都不好说。
" 在近几个月,公司经营层及股东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有百般不舍,又万分无奈。但顺应趋势,抓住新能源转型的机遇,公司将迎来涅槃重生。"
内部信上的这段话让人泪目。我们还记得,当年 " 三菱 " 在中国车迷中,就是神一样的名字,当年的速跑,翼神早变成了江湖传奇;而在一代汽车人心中," 三菱航天 " 这名字更是情怀,对外供货的发动机曾经滋养了多少蹒跚学步时期的自主品牌;但当年的白月光,早变成了蚊子血,在如今烈火烹油的市场大环境下,广汽三菱想要破釜沉舟,卷土从来,岂非易事?
当然,目前三菱亮起自家的电气化计划,在 2024-2025 年推出油电混合、插电混合车型;但就算电动化为帕杰罗、欧蓝德赋上时代的亮色,若非有重大创新亮点或者非常惊艳的价格,三菱这个品牌的电动化,对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
写在最后
" 现在只有强势和弱势车企之分,没有合资和自主之别。"
如今,广汽三菱 " 搁浅 " 已成定局,那几个比广汽三菱体量好不到哪儿的合资品牌,或者那些非一线,依靠燃油车基盘过日的合资品牌,谁是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的下一位,都不好说。
但一个残酷事实越辩越明,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之战,不只是销量赢输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生存命运,只要一天还在中国市场博弈,生存之战将会打得更激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