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前山东首富卢志强失意A股,*ST泛海将被终止上市,年内已有12家房企退市,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梁争誉
资本版图支离破碎,曾贵为山东首富的卢志强也未能力挽狂澜。
截至 12 月 27 日收盘," 泛海系 " 旗下上市公司 *ST 泛海(000046.SZ,下称 " 泛海控股 ")报收 0.38 元 / 股,触发强制退市规定。当天晚间,泛海控股公告称,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 20 个交易日(2023 年 11 月 30 日至 2023 年 12 月 27 日)低于 1 元 / 股,已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 9.2.1 条规定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将被深交所终止上市交易。
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泛海控股股票自 2023 年 12 月 28 日开市起停牌。
泛海控股于 1994 年登陆深交所,是房地产行业最早一批上市公司,是 " 泛海系 " 的核心产业平台。在创始人卢志强的打理下,泛海控股用三十多年时间发展成为一家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
2016 年,泛海控股迎来高光时刻,实现营收 246.7 亿元,同比增长 79.4%,创下历史纪录。彼时,信达证券用 " 扬帆展翅 志在高远 " 来评价泛海控股。信达证券认为,泛海控股旗下项目向上调价、京沪项目拆迁顺利进行以及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都将成为其股价的催化剂。
不曾想到,7 年后泛海控股却沦为 " 仙股 ",年内股价大跌近 7 成,较历史最高点 21.03 元 / 股跌去约 98%。
今年,退市房企不只泛海控股。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总监刘水指出,前几年房企退市现象只是零星发生,一年也就一两家企业,而今年比较集中。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 股和港股已有 12 家房企退市。A 股的 ST 阳光城、ST 泰禾、*ST 蓝光等 8 家企业因 " 连续 20 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 1 元 " 退市,港股的新力控股、南海控股、嘉年华国际、三盛控股因 " 主機板公司的证券连续停牌 18 个月 " 退市。
退市浪潮下,多位旧日首富资本梦碎。昔日闽侯首富、阳光城董事长林腾蛟,原四川首富、蓝光发展原董事长杨铿,原福建地产首富、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都已离场,他们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也摇摇欲坠。
老牌房企顶峰跌落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泛海控股走向退市早有征兆。
泛海控股由卢志强一手打造。2014 年以前,泛海控股主要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布局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核心城市,代表项目包括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和武汉中央商务区等。
2014 年,房地产行业承压,泛海控股作出战略转型发展的决策,提出在继续发挥现有房地产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融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金融和战略投资等业务板块,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和资管等金融资产。
金融和投资业务让泛海控股实现快速扩张。
泛海控股 2016 年年报显示,信托业务因为实现对民生信托的控股并表,业绩大幅提升,全年实现营收 19.21 亿元,同比增长 77.54%;实现净利润 9.51 亿元,同比增长 143.22%,信托管理资产规模达 1434.05 亿元。战略投资方面,重点投资项目包括云锋基金、万达影业、北汽新能源和 WeWork 全球等。
与此同时,泛海控股的地产业务出海顺利。2016 年,泛海控股收购美国夏威夷西区项目和夏威夷科琳娜 1 号地两个项目,在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等 5 个重点城市共拥有 7 个地产项目。
顶峰时期," 泛海系 " 参控股数十家上市公司,覆盖地产、能源、金融、科技以及境外投资等多个领網域,总资产超过 3000 亿元。2015 年,卢志强以 830 亿元财富,成为山东首富。
卢志强,图源:泛海控股官网
快速扩张为泛海控股今天的败局埋下隐患,和营收增长、资产膨胀一同到来的是债务规模。
2014 年确定转型战略后,因为收并购和战投,泛海控股负债攀升。财报显示,2014 年,泛海控股负债总额约 583.7 亿元,2018 年扩大至 1836.7 亿元,增长 215%,资产负债率为 86.6%。
当时,泛海控股已经意识到债务危机。在 2018 年年报中,泛海控股称,为应对有息负债规模较高且部分债务集中到期的问题,公司在加强存量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的同时,多措并举增加现金流入,确保了公司资金周转顺畅、各项债务如期偿还。
但意外很快到来。
2020 年 6 月,武汉金凤凰假黄金案震惊金融圈,民生信托涉案金额高达 40.74 亿元。" 踩雷 " 的民生信托不得不向投资者先行垫资兑付,这让泛海控股 2020 年计提减值损失超过 25 亿元,并由盈转亏,亏损 47.2 亿元。
这一亏损势头持续至今。今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泛海控股归母净利润亏损 68.87 亿元,负债合计 981.7 亿元。
护盘大招频出
老牌房企谢幕难免令人唏嘘,但退市在 2023 年变得稀松平常。
" 房企在普遍净利润亏损的浪潮之外,由市场下行、债务违约,叠加产生的余波也对企业的上市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克而瑞表示,由于经营业绩不佳、债务重组进程缓慢等原因,部分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A 股 " 披星戴帽 " 的上市房企越来越多,部分港股上市房企也正面临着停牌。
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2021 年 A 股有 16 只股票退市,2022 年有 42 只股票退市,2023 年以来退市股票达 45 只,创下新高,其中 ST 阳光城、ST 泰禾、*ST 嘉凯等 8 家公司属于房地产行业。
今年 6 月 6 日,蓝光发展因为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 1 元 / 股,被终止上市,成为年内 A 股第一家退市房企。
港股方面,今年截至目前已有 4 只内房股被摘牌。最新退市的房企是三盛控股,于 12 月 27 日起被取消上市地位。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执行以来,房企退市成为市场热点,也因此产生新的风险。" 退市企业多,影响市场预期,外界容易产生‘这个行业不行了’的想法。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可能会将退市和破产联系在一起,导致信心不足从而引发交易量下降的问题。"
还留在赛场上的选手,因为股价大跌启动 " 护盘行动 "。
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 18 日,181 家 A+H 上市房企总市值(不包括已退市房企)较年初减少 10892 亿元,其中 A 股上市房企下跌 20.55%,H 股上市房企下跌 32.15%。
根据 Wind 统计数据,A 股 110 家上市房企中,12 家房企股价年内跌幅超 4 成,包括 *ST 泛海、金地集团、ST 世茂、中交地产、新城控股、华侨城 A、万科 A 等。
为提振股价与保壳,不少房企 " 花式护盘 "。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3 年截至 12 月 11 日共有 10 家 A 股房企宣布提振股价计划,主要方法有三种:定增注入控股股东资产提升公司价值、通过公司回购股份刺激股价、股东增持。
金科股份、荣盛发展注入股东资产以规避 "1 元退市 " 危机。保利发展、世茂股份通过回购股份刺激股价。万科董事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的 2023-2025 年度现金薪酬方案增加年度股价变动作为调节系数。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认为,短期内,回购和增持可以支持企业稳定股价,解决企业 " 燃眉之急 "。但企业长期的股价能否止跌回升,仍需要行业基本面的修复。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修复自身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运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