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国产3D线激光传感器实现“软硬一体化”,「唯琴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欢迎阅读。
文 | 林晴晴
编辑 | 袁斯来
36 氪获悉,3D 视觉传感器厂商「唯琴科技」近日已完成 Pre-A 轮融资,融资金额为数千万元人民币,投资方为厦门高新投。本轮融资将用于高精度传感器量产投入及海外市场拓展。
「唯琴科技」成立于 2013 年,专注于机器视觉核心算法、传感器及軟體系统的研发,是工业检测领網域的软硬體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基于自主技术积累,其已推出无代码视觉检测平台、3D 线激光轮廓传感器及 AI 检测系统,覆盖 2D/3D 视觉检测、高精度测量及工业质检等场景,其解决方案已在 3C、锂电、军工、半导体等领網域落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 5G 等新技术的融合,机器视觉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据 GGII 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 亿元,同比增速接近 12%。其中,高精度 3D 线激光轮廓传感器是工业检测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长期被外资厂商垄断,相关外资企业占据超 60% 市场份额。
"2013 年那会儿,国内机器视觉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客户只能高价采购进口零部件,且軟體适配成本极高。" 「唯琴科技」创始人林少斌介绍,团队早在 2011 年左右就开始涉足机器视觉领網域,是国内较早一批进入该领網域的团队之一。
高精度检测需要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包括光学设计、算法优化和硬體制造等,技术门槛较高。而高精度传感器的制造成本也较高,导致产品价格高昂,极大限制其市场化应用。不仅如此,机器视觉领網域的数据积累对于算法优化和产品性能提升至关重要,但前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大量的用户基础。
因此,「唯琴科技」发展的第一阶段专注于机器视觉軟體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的軟體级核心产品;第二阶段则通过开放軟體平台,积累了 2 万多家企业级用户,进而切入硬體领網域,开发高精度 3D 传感器和检测軟體。
早期,「唯琴科技」从軟體切入,2019 年推出无代码视觉系统 SGVision,支持 300 余种算法及与 PLC、机器人、工业相机等主流工业设备協定兼容,通过免费模式积累超 2 万家企业用户。林少斌坦言," 軟體免费是为了降低行业门槛,但解决客户需求必须靠软硬一体的产品。"
从核心产品来看,「唯琴科技」自研的 MTD-L 系列 3D 线激光轮廓传感器,最高重复精度 0.1 微米,扫描频率达 30KHz,较同类产品(15KHz)提升 100%,适用于高速检测场景,但单价远低于国外友商的同类产品。这种成本优势源于两项技术创新:一是通过光学、算法与硬體架构优化,实现传感器一体化设计,硬體成本降低 50%;二是内置配备 3D 检测軟體,客户无需额外采购检测系统。
该产品已在 3C 零部件测量、军工精密部件检测、锂电缺陷识别等场景通过头部客户验证,2024 年底量产以来已获广大行业头部客户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之外,「唯琴科技」的机器视觉开放社区 " 马克拉伯 ",已拥有包括富士康、比亚迪、一汽、大族、宁德时代、伟创力等超 2 万家注册用户,其提供通用视觉检测軟體、AI 模型训练、标准视觉部件、技术服务交易等功能,帮助客户通过平台完成从軟體应用到硬體采购的完整链路。
" 生态的核心是让客户以最低成本部署多维度的技术。" 林少斌强调,马克拉伯的 AI 检测平台支持云端标注、训练与本地推理,用户可一键将训练模型导入 SGVision 系统,实现零代码部署。
同时,「唯琴科技」计划 2025 年推出更多标准化检测传感器,进一步降低客户工业检测部署门槛,并开拓欧洲及日韩市场。" 国产替代的視窗期已至,但技术稳定性与生态协同是长期竞争的关键。在高端制造领網域实现规模化落地,才可能成为改写外资垄断局面的关键变量。"
团队方面,「唯琴科技」创始人林少斌拥有十余年机器视觉经验,核心成员涵盖中科院博士及众多行业专家,研发占比 60%,持有 40 余项专利及知识产权。
当前,「唯琴科技」正开展 A 轮融资。
投资人观点:
厦门高新投投资总监吴俊坤:唯琴科技的核心产品是先进视觉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相比于设备,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难度更高,但产品更标准,也更容易规模化,因此具备很好的投资潜力。唯琴科技通过 10 年的时间把工业视觉軟體打磨沉淀出来,又通过将近 5 年的时间把 3D 先激光轮廓传感器做到性能媲美进口且成本行业内最低,现在他们把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将形成非常突出的行业竞争能力,我们认为他们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