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她不当女神了,这次演技真的炸,欢迎阅读。
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 178 亿。
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新高。
一个字:炸!
这周,又有一部重磅新片上映。
值得注意的是,它是现实主义题材。
聚焦的议题,更痛,更有力:
家暴。
主演佟丽娅的表演,实实在在地刷新了鱼叔对她以往的认知。
电影里,她卸下了女神光环。
疲惫、崩溃、疯狂。
甚至电影外,精神也一度濒临「垮掉」。
但结果,却令人十分惊喜。
这次,她不一样了。
因为她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我经过风暴》
不瞒大家说,鱼叔对佟丽娅的印象还停留在「美人」二字上。
尤其古装,顾盼生辉。
不管是《母仪天下》的赵飞燕,还是《宫》里的素言。
天选古装仙女无疑。
现代装,清新灵动。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沈冰,《超时空同居》中的谷小焦。
虎牙与梨涡也都美得相当抢眼。
但佟丽娅也有中年女演员困境。
今年已经四十岁,演员转型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两年佟丽娅的角色,大多只展现了「妻子」或「母亲」的单一面向。
可见好作品向中年女演员开放的机会,实在不算多。
所以,遇到《我经过风暴》时,佟丽娅又兴奋又难过。
兴奋的是,等来一个像徐敏这样复杂的女性角色,实在不易。
这是第一部,呈现她目前最真实状态的电影。
和片中角色一样,她本人也曾陷入婚姻、舆论的风暴。
这部电影,让她终于能够以角色之口,说出自己不敢说的话。
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只是完成「安全」的戏份。
而难过的是,家暴题材本身带来的女性伤痛共情,以及,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高度紧张。
众所周知,家暴问题在当下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有很多相关的热搜和新闻。
但却没有一部作品,有胆量和勇气能完整深刻的呈现这个社会现象,像剥洋葱一样,拨开家暴背后的层层动因和女性的困境。
《我经过风暴》,迈出了第一步。
电影里,佟丽娅饰演的徐敏,被丈夫陈均施暴。
起初,只是小小的推搡。
后来,暴力逐渐更新。
一股带着窒息的痛感穿透银幕而来。
导演用极具真实感的视听,让电影与现实勾连。
不久前让全网痛惜愤恨的拉姆案中,施暴者的诸多行径就与陈均一致。
这种写实感,对演员和观众来说,都带着深刻的痛楚。
为了掩盖家暴伤痕,陈均还拿毛巾裹住拳头。
一下下对着徐敏的头部猛击,打到人神情恍惚。
因为打在头发里,即便警察来了,也找不到殴打痕迹。
这场戏,佟丽娅连拍了 20 个小时。
结束时还未走出状态,但「心脏突突地跳,快要崩出去了」。
而最让鱼叔胆寒的,是一段车库家暴戏。
为了躲开陈均的控制,徐敏出差后没有回家。
结果陈均追到酒店,逮住徐敏又是一顿拳打脚踢。
为了追求拍摄上的真实感,佟丽娅几次建议男演员:「你就打吧,没关系。」
除此之外,徐敏一角的高浓度情绪状态,也给演员带来极大挑战。
佟丽娅为了角色恍惚的状态,刻意维持极少的睡眠。
也不喝水,想让镜头里自己的脸部线条更下垂。
最夸张的,是一场庭审戏。
佟丽娅需要在怒吼、崩溃、哭泣的状态,连续表演半个小时。
且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在四天里,表演了十几遍。
每次演完整个人被泪水汗水浸透。
但她拒绝为便利演员分段拍戏,坚持表演的连贯性。
可以说,这部电影里的佟丽娅,拼了。
之所以这么拼,不仅因为演员的专业度,还藏着转型野心。
用表演说话,让观众忘了佟丽娅,只记得角色。
徐敏这个角色难演,是因为她有区别以往影视剧中的家暴受害者。
这是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挣扎的人物角色。
她在生活里有很多面,需要演员靠细节成就。
而且故事情节对演员身心状态的要求极高。
比如,徐敏从事医疗器材销售有些年头,实打实的女强人。
树立她职场强人的形象,演员给出了两个细节。
第一,是近乎莽撞地在酒局上一次次先干为敬。
第二,是十分熟练地躲开职场性骚扰。
正因对这套规则烂熟于心,所以熟练。
而与此同时,她又是最温柔的妈妈。
在这方面,佟丽娅一看就是熟手。
导演也透露,有一场小朋友哄睡的戏。
佟丽娅自然地拉来一个板凳放在床边,防止孩子掉床。
这是母亲的生命经验带来的鲜活细节。
人物之上,是对婚姻选择的挣扎。
杀夫,是徐敏挣扎的结果。
而演员,则要用演技给出挣扎的过程,让观众信服。
佟丽娅则用细腻的情绪转变,完成了这个过程。
起初,徐敏对陈均的失手推搡并未多想。
听着陈均饱含自责的道歉与保证。
比起恐惧,佟丽娅的眼神中更多的是符合人物心境的难过与委屈。
但逐渐地,暴力开始更新。
徐敏恐惧着想要逃离。
可陈均近乎自残式的道歉,又逼着徐敏不得不妥协。
当陈均对妻子的控制欲彻底扭曲。
不顾死活也要将徐敏连打带踢的拖回家中。
九死一生的徐敏,眼里有讽刺,更有空洞的绝望。
可离婚申诉后,陈均再三挽留。
看着眼前「正常」时如此温柔的爱人,如此耐心的父亲。
徐敏不忍家庭离散,孩子失去家人的陪伴。
她笑着谎称离开,关上门却在卫生间崩溃。
而最让鱼叔印象深刻的,是剧情高潮处转折的一场母子对手戏。
徐敏离婚之后,儿子被判给了陈均。
但陈均却将儿子当成了要挟控制徐敏的工具。
为了照顾孩子,徐敏自弃式地回到了陈均身边。
本以为忍受可以解决一切。
但谁料,压垮她的最后一棵稻草,同样来自儿子。
代际影响,让孩子模仿父亲开始出现暴力行为。
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更让人汗毛直竖。
而孩子是徐敏绝不容许触碰的底线。
此时,身为母亲的生命经验,让佟丽娅的表演有了现实份量。
慌乱、愤怒、心痛、仇恨、无助融进泪水流出,感染力极强。
佟丽娅的表演随着角色的心理阶段层层递进。
每个阶段,都对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揣摩。
让理智与情感在伤痕累累的躯体上长久博弈。
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女性被家暴折磨到失色的全过程。
但正因对角色的投入,佟丽娅出现了家暴当事人经常出现的心脏早搏症状。
但佟丽娅本人却甘之如饴。
甚至觉得构建这个角色,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
全情投入,卸下了以往的表演包袱。
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过风暴。
对于演员而言,遇到让演技进入新阶段的角色,是值得庆幸的事。
但完成这样一个角色,除了依凭演员本身对表演的热情与坚持,也要归功于女性演员和女性导演的相互成就。
佟丽娅与导演秦海燕形容这次合作:
「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有的东西一讲就通,有的时候一个眼神就知道啥意思了。」
也正因这种默契,二人才能基于信任,给对方更大的发挥空间。
互相启发彼此的创作,带来更多表演和呈现上的惊喜感。
而细扒二人的默契,同样能发现女性之间的命运共情。
在这部作品的筹备前期,俩人各自经历了一些婚姻家庭的变动。
相似的心境带来精神上的共振。
佟丽娅读了一遍剧本便答应参演,还早早进组,帮忙联系演员。
而电影拍摄前后,也激发出创作者们对更多女性困境的关注,和想要为之做些什么的勇气。
为了最大程度地让电影贴近现实,导演秦海燕和团队花费数年搜集案例资料,采访当事人、民警、反家暴组织、律师。
文字截取自豆瓣:电影《我经过风暴》编剧导演创作谈,下同
因此,电影不仅有心消除大众对家暴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让足够有说服力的徐敏告诉大家。
家暴不分年龄、长相、经济等一切社会因素。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对象。
正因主创身为女性,才对真实的女性处境有更加细腻、深入的洞察。
像徐敏离婚时遇到的文化约束。
明明是夫妻二人离婚,却能引得双方父母、朋友、中间介绍人一同出动," 围剿 " 徐敏。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劝和文化,将原本挣扎逃學生的女性,再一次逼回地狱。
这一段情节,就取材自导演秦海燕的亲身经历。
而「家丑不可外扬」「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等说法,也将女性与私密关系的羞耻感绑定。
让精英女性恐惧成为弱者,让弱者低至自弃的尘埃。
而温柔顺从的女性要求,又将女性倾吐困境的难度再提一个台阶。
将其封锁,令她孤立无援,就更难以逃出生天。
正如导演所说:
「城市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甚至她们自己更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弱者。而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伦理的桎梏,将她们推向绝望。」
其次,还有亲密关系里的精神控制。
佟丽娅提到,这部电影让她认识到,家暴有很多种形式。
不仅是肢体上的暴力,还有语言、精神上的暴力。
而家暴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控制。
片中,陈均每次施暴后,都极其真诚地认错,再将一切归咎于「爱」让人失控。
富有欺骗性的外表,甚至让徐敏都开始陷入自我怀疑。
当然最重要的是,社会系统的不作为给女性带来的无助与绝望。
就像徐敏被家暴后报警,等待她的不是帮助。
是「精神不稳定」的质疑,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和稀泥。
如此种种,才让原本是受害者的人,最终走上一条孤绝之路。
电影来源于生活,离婚更不是爽剧。
一刀两断的快意恩仇,是武侠小说构建出的江湖童话。
打断骨头连着筋,才更像当代家庭的真实样貌。
退一步、退万步,或许才是被家暴女性的真实处境。
作为我国第一部家暴题材电影,《我经过风暴》对家暴问题的多个面向作了深入探讨,可见女性主创的良苦用心。
在采访中,佟丽娅曾被问及,是否认同「为母则刚」的说法。
而她也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不是为母则刚,而是我本坚韧。
母亲这一层身份,让她们更加敏感,对女性困境有更强的共情能力。
而这份敏感,都化为了片中有血有肉的细节。
这些绵针般细小的感知,是女性创作者本身的天赋。
为的,是以自身之力,给更多女性以力量。
无奈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商业市场中,女性电影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狭小。
希望能给这样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女性话题电影,更多的排片,让更多的观众能看到,能关注这个社会议题。
希望佟丽娅表达的女性困境、切肤之痛,能被更多人感知到。
无论女性还是男性,生来自由,不要被别人定义。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佟丽娅一样,生活里的风暴让她眼睛里有了坚定的光,角色徐敏的风暴,给了她跨越自己固有印象的翅膀。
穿越风暴,看到朗朗晴日。
女性,终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