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IPO近一步收紧的小作文又疯传,四个说法最集中,多位投行人士这样看,欢迎阅读。
财联社 9 月 14 日讯(记者 肖斐歆)IPO 与再融资放缓了吗?这是近期市场特别关注的话题。
8 月底,证监会明确,将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 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安排。事实上,数据显示,今年 7、8 月发行节奏阶段性收紧,尤其是 IPO 数量有所减少。
近两日,坊间又流传出大量关于 IPO 降速的小作文,其中主要提到,创业板、主機板关闸时间可能会一年起跳;只有确实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的企业才能上科创板;创业板、主機板对利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的行业将被创业板、主機板歧视,迎来撤材料潮……
在投行人士看来,监管不可能出如此细化的視窗指导。而在坊间往往一遇到监管收紧,就开始纷纷猜测。
但关于近期的 IPO 与再融资节奏,财联社曾发布一组数据:
首先,截至目前,2023 年新受理企业 IPO 申请 507 家 ( 含平移 ) ,IPO 在审企业 ( 含注册 ) 684 家,187 家公司首发上市,276 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
其次,今年 1-8 月,证监会核发 IPO 許可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首发上市数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 34 家、33 家、34 家,此外,IPO 融资实现 2954 亿元,比 2022 年同期下降 29%。今年前 7 个月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也比 2022 年同期减少 574 亿元。
第三,今年 7 月 IP0 融资额比 6 月减少 83 亿元,下降 18%;8 月,核发 IPO 許可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首发上市数量分别比 7 月减少 4 家、10 家、4 家,降幅均在 10% 以上,其中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数量降幅为 31%。
针对上述数据的变化,多位受访的市场人士称,自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包括科学合理保持 IPO、再融资常态化,加强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对 IPO 节奏阶段性收紧,以及对再融资行为进行规范等政策正维持投融资两端的动态积极平衡,对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实质作用,市场感受明显。
说法一:投行目前普遍认为这次创业板、主機板关闸时间会长于以往,时间可能一年起跳。
对此说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有失偏颇。" 当下大环境,要呵护市场,但必然也支持企业融资需求,关闸时间这么长不符合政策导向。" 华南地区某中部券商保代向记者分析。
从 8 月至今的过会审核结果看,并没有出现创业板、主機板 IPO 全部被暂停的情况。8 月 1 日至 9 月 12 日 IPO 共审核了 40 家公司,37 家审核通过,1 家取消审议,2 家暂缓审议。具体而言,北交所审核 13 家获通过;沪主機板审核 10 家获通过;创业板审核 10 家获通过;深主機板审核 4 家获通过;科创板审核 3 家获通过。
正如政策所导向的,北交所 IPO 的过会数量有所增加,但结果也表明,创业板、主機板 IPO 并未 " 关闸 "。
说法二:科创板将更为关注 " 卡脖子属性 ",只有具有军工航天核心技术,或在广泛民用领網域确实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企业才能上科创。在此基础上,企业最好还要有利润。
近期科创板 IPO 上会数量的骤降使得这条传言似乎有模有样。但受访保代也表示,如果 " 卡脖子属性 " 如此严苛的话,那么科创板目前没有几家企业能上市。
8 月至今 37 家 IPO 审核通过的公司里,仅有 3 家来自科创板,分别是专注人工智能领網域的合合信息,围绕半导体上下游环节的艾森股份、上海合晶。3 家公司除了科创属性突出之外,近三年的营收、净利润也保持连年增长。
合合信息是一家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技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领先的智能文字识别及商业大数据核心技术,为全球 C 端用户和多元行业 B 端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及服务。公司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专利情况和研发投入也尽显企业的 " 含科量 "。
艾森股份围绕电子电镀、光刻两个半导体制造及封装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环节,形成了电镀液及配套试剂、光刻胶及配套试剂两大产品板块布局,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件及显示面板等行业。公司兼具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材料的行业属性,属于科创板重点推荐的新材料领網域。公司财务数据表现良好,营业收入、净利润稳定增长。
上海合晶是中国少数具备从晶体成长、衬底成型到外延生长全流程生产能力的半导体硅外延片一体化制造商,主要产品为半导体硅外延片。半导体硅片行业为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行业,符合产业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核心技术产业化情况表现良好。
反观 8 月科创板撤材料的 2 家企业树根互联和荣盛生物,两者营业收入、净利润均表现不稳定,甚至存在亏损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从科创板撤回材料的 2 家企业选择的上市标准都为第二套(预计市值≥ 10 亿元,营业收入最近一年≥ 2 亿元,最近 3 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 15%),而近期于科创板成功 IPO 过会的 3 家企业的选择都为标准一(预计市值≥ 10 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0 且累计净利润≥ 5000 万元,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0 且营业收入≥ 1 亿元)。不难看出,净利润逐渐成为 IPO 考核的一大硬指标。
有中部券商投行负责人认为,仅凭研发投入是没办法看清未来成长能力的。审核标准严格一些,具备一定盈利能力再上市,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也是对投资者的保护。
说法三:创业板、主機板更看重利润,基本行情是创业板最后一年 8000 万利润,主機板 1 亿利润起跳,同时报告期三年内均盈利。此外,所处行业最好天花板高,市场空间广。申报后的排队期,过会后等待挂牌期间业绩不能大幅下滑。
这一说法得到了较多受访投行人士的支持。该做法对 IPO 受理标准有所拔高,有一定可实施性。
净利润作为一大直观指标,IPO 每每收紧之时,各板块对净利润的要求也都有相应提升。从数据来看,8 月 1 日至 9 月 12 日,创业板撤回材料的 13 家企业中,7 家最近一年净利润不足 8000 万元;10 家从沪深主機板撤回的企业中,4 家最近一年净利润低于 1 亿元。
除了营收利润达标以外,行业属性也要较为出色,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率更高。大量消费型企业很少能符合 " 天花板高,市场空间高 " 这一定位,所以出现了在创业板、主機板上闯关难的局面。
说法四:创业板、主機板歧视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的行业,且很快迎来撤材料潮。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周期性强或天花板很低的行业,除非企业利润很厚,否则难以上市。
受访的几位投行人士表示,来自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行业的企业确实难以过会上市,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
8 月至今,从主機板撤回材料的 10 家企业中来看,有超过一半是涉及衣食住的消费型企业,分别为大洋世家、书香门地、老乡鸡、沃隆食品、鲜美来、同富股份。
但部分企业的财务数据并不差。如 8 月 14 日止步 IPO 的大洋世家,近三年的净利润超过亿元,2022 年上半年利润就达到了 2.34 亿元。审核历时 777 天,大洋世家还是未能闯关成功。老乡鸡 2019 至 2021 年三年利润也均在 1 亿元这一标准之上,同样未能获批。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型企业 IPO 在早前就已有限制,比如去年受到市场关注的蜜雪冰城冲击 A 股上市,但在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并未实现平移。伴随着主機板 " 红黄灯 " 行业限制政策的流传,消费型企业 IPO 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消费型企业选择通过港股上市,但是面临着估值缩水的风险。
不少消费型企业在主機板谋求上市但频频碰壁。" 质地较好的消费型企业,可以考虑北交所。" 某知名律所合伙人此前向媒体表示。
记者留意到,8 月北交所就有一家涉及消费类的企业成功过会——骑士乳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牧草、玉米和甜菜种植、奶牛集约化养殖和有机生鲜乳供销、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白砂糖及其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同期,从创业板撤回的 13 家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面临财务数据达标但未能成功过会的情况,
聚成科技就是其中一家。主营业务为电镀金刚石线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聚成科技最近一期净利润为 2.39 亿元,报告期内三年均处于盈利水平。但该行业的竞争相对激烈,有多家公司同样具有金刚线规模化生产能力、研发实力且金刚线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 30%。招股书中也揭露了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
目前,沪深京三市的上市企业已接近 5500 家,有阶段性放缓的需求。某中部券商投行负责人指出,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更希望将资源用于扶持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所以来自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行业的企业难上市,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