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何小鹏与吴新宙达成共识,特斯拉FSD入华“不慌”,欢迎阅读。
文 | 赛博汽车
离职小鹏汽车,去到英伟达后,吴新宙与前老板何小鹏的关系,依然很融洽。
9 月 19 日,2024 云栖大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以及英伟达全球副总裁、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吴新宙等围绕 " 生成式 AI 重塑自动驾驶 " 主题展开了一场圆桌对话。
针对 FSD 入华,大模型对自动驾驶加持程度,乃至未来汽车市场格局,两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认知。
倒是在谁是 " 甲方 " 问题上,相互谦让起来。尽管刚刚高调宣布自研的图灵智驾芯片流片成功,但何小鹏还是表示,很多芯片需要与英伟达等伙伴一起合作,直呼英伟达是其甲方。
吴新宙虽然不同意 " 甲方 " 的言论,但也顺势做起广告。他表示,汽车生态,尤其是生成式 AI 发生后,全栈自研的门槛更高,需要英伟达这样的供应商去弥补一下短板。"我们可以只提供大模型,也可以提供全栈方案,帮助车企把智驾提升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
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聊技术、聊合作、聊未来,这对前 CP,倒是其乐融融。
面对特斯拉 FSD 入华,不慌
"FSD 入华,我借用小鹏经常说的两个字,不慌。" 谈到对特斯拉 FSD 入华的态度,吴新宙对其技术表达赞赏的同时,但认为国内车企可以应对。
他表示,特斯拉每一步都给大家验证了这个东西是可行的,这是 FSD 最大的一个作用。它推动了业界往下一步的发展,真的是提高了上限,很多动作就变得非常拟人化,这个非常重要。
不过,他也认为 FSD 下限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掉,原来的逻辑错误在 FSD 里还是有,可以说是大模型上限的第一步尝试。" 中国场景有很多的复杂东西。我相信中国车企技术上的积累是非常好的,哪怕是同台竞技,也是不分伯仲的水平 "。
何小鹏在美国体验特斯拉 FSD
" 我是非常期盼的。我们需要不一样的,很好的技术去冲击这个市场,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的变化 "。何小鹏的态度则更积极一些。
他认为,FSD 在去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以前不管是中国的 NGP,还是海外 FSD 都是很基础的自动辅助驾驶,FSD 用了端到端的大模型后,让我们看到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更拟人,很流畅,是当地的老司机。"
他还透露,小鹏的 NGP 最近也在开端到端的全網域模型测试版,已经看到在整个横向的切线、转弯、并道巨大的变化,甚至感觉它比我开车时切线还要流畅和有效率,这个变化大家一定要体会。
端到端可以把自动驾驶上、下限都做到更高
特斯拉 FSD 技术能够快速迭代的很大原因,在于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落地。
作为技术领網域大拿,吴新宙对于端到端大模型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他表示,端到端大模型对于自动驾驶的应用来说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对自动驾驶的上限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第一阶段是端到端,在现有的架构上,把上游的模型和下游的模型通过一种方式连接起来,用数据端到端进行训练。这个业界已经有很多工作在做了。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其实就可以更多把自动驾驶的开发变成数据驱动。
第二阶段是大模型,端到端大模型。把一些通用的大模型真正的放到自动驾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的上限。
传统自动驾驶架构的典型代表:Apollo 3.0 軟體架构
" 我在自动驾驶领網域工作超过十年了,也见证了自动驾驶整个的变化和进展。" 吴新宙称,自动驾驶现有的算法大多是基于规则的,讲起来很简单,从看到什么到怎么做,但是要把它很好的拆解是很难的事情。现在大部分的算法栈还是很深的算法栈,需要很多人类工程师尽可能想到所有可能性,但这种方法有上限。
首先是对于行为的量化,人类开车非常灵活,但从自动驾驶算法上,特别是规则维度的算法栈来讲会过度量化人的行为。好的算法栈在状态机里面会有上百种行为,比较基础的算法栈,比如说做 LCC 可能就是一到两种行为。但是不管你怎么做量化,怎么做清洗,有时候车开的就是比较机械。
其次是现有算法栈在通用性上有非常大的限制。我们为了训练一个模型,特别是感知模型,需要上百万辆数据集修复,在规控上也是这样。这会导致大量的工程量和测试量,通用性上在数据没有见过的地方、场景,车就会不知道怎么反应。
"因为自动驾驶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小腦问题,不太需要做逻辑推理的,但是如果要真正把车开好,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逻辑推理"。吴新宙指出。
而未来通过大模型空间强大的关联能力,可以形成非常强的记忆能力,将自动驾驶的上限推到非常不一样的高度。吴新宙认为,有了这样能力后,将可以处理复杂场景,把百公里接管变成千公里、万公里,真正打开 L3 到 L4 的大门。
何小鹏(中)、吴新宙(右)等在 2024 云栖大会进行圆桌对话
何小鹏则更多从过去经验对端到端发展进行了预测。
他以自动驾驶举例称,自动驾驶大概 1925 年开始研发;1999 年丰田开始做;2009 年谷歌开始做;2014 年百度开始做,2017 年小鹏开始做,到今天自动驾驶还没有规模落地。
"如果说把大模型从我的角度分类,一个是数字世界的大模型,一个是物理世界的大模型,还有一个新的仿真世界的大模型,这三个不同的模型将来肯定会融会贯通"。何小鹏认为,这个过程从数字世界可能会变化很快,但从物理世界的变化一定会比大家想像得慢。
不过,他也认同,端到端大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把自动驾驶高度做得更高,且下限也可以提高。"对于最普通的用户,从现在到未来 36 个月可以让每个人在每个城市都像老司机一样开车,这是端到端大模型对于用户的强感知"。
端到端不一定是最终方案,但一定有价值
至于 " 端到端是不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两人的回答都相对显得乐观但谨慎。
吴新宙称,从现有技术框架上来看,不敢说大模型是最后的方式,但一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认为未来把人类工程师设计的一些方法、或者一些特征点从全栈中逐步去除,一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是,吴新宙表示,有了大模型的能力以后,还是要非常注重安全和全栈的可解释性,有一些配合的工作要去做。至于大模型是不是 " 终极方案 "," 这很难讲,一定会有新的技术、下一步突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自动驾驶架构演进示意图。资料来源:辰韬资本
对于这个观点,何小鹏也表达了认同,他表示,如果从十年、二十年看,不知道大模型是不是最后的,但是一定比以前的算法泛化、规模能力更强。
" 我跟很多 L4 公司聊天,他们都认为用原来的方式,高精地图加上一个区網域,写很多规则,能够把接管率做到很低,是一个最正确的道路。" 对此何小鹏并不是很认同。他觉得,这是从軟體角度看世界。如果从硬體角度,比如说我关注的是能不能把它做到规模,当你足够大的规模以后才有足够低的成本。
为什么手机摄像头做得很小,汽车的摄像头做得很大?他以手机举例称," 最开始我进入这个行业,觉得一个是车规,一个是消规,错了,是规模 "。
一个大型的硬體,无论是汽车、机器人,或者是以后的 AI+ 大型硬體的组合,对于消费者来看都是花了一万块钱、十万块钱,甚至数十万买的硬體,如何持续、稳定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认为,在硬體的逻辑体系里面,基于规则的 L4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小范围可以做得很好。但一旦当端到端的模型未来两年普及,这种成本又低,下限又高,上限更高的技术,会降维打击冲击现有市场。
AI+ 汽车时代,车市模式将大变样
技术不断迭代、冲击,车企能否适应,未来还会有谁会留在牌桌上?
针对这个问题,何小鹏的回答比较宽泛。他表示,未来在牌桌上的玩家会比较少。"下一个阶段新能源车市场的赛点就是谁能够每年生产跟销售 100 万台新能源汽车,这只是一个淘汰赛的入门权,也就是说我没有就被淘汰了"。
何小鹏认为,未来如果一个硬體产品不具备 AI 能力,那么它的品牌受影响的程度会是非常大,但如果拥有了 AI 之后,全球的将来的硬體加軟體,它的生产能力、销售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销售层面,以前的汽车都是车厂卖给合作伙伴销售,因此就没有办法对汽车进行运营,进行售后服务,进行后收费。
而最近两三年不仅仅看到中国汽车生产模式的变化,更多的也在思考运营方式的变化,思考端到端的服务,从产品研发到最后的售后服务运营全部要做。
他判断,"这些变化会形成最后规模经济的变化,軟體的规模经济,生态硬體的规模经济,全球品牌下的足够规模,这两个的规模一旦合并在一起。我觉得中国将来会有机会留在牌桌上的企业会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