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从“蛤蟆汉堡”到“人中黄”汤,“暗黑李子柒”都吃了哪些猎奇玩意?,欢迎阅读。
我应该向主编支付审这篇稿的费用
如果只看外貌的话,相信大家基本会对 " 山里人老杨 " 留下一个还不错的印象。乍一看,老杨只不过就是个干活麻利的西南淳朴老农民而已。如果再结合起他视频里的农家小院背景,还会让人很难不给他一个 " 超然物外 "" 安贫乐道 " 之类的积极评价。
所以,当我把老杨的视频转发给编辑部著名抽象带师阿姨王丽老师时,他第一时间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说了一句 " 这人还挺有隐士高人那种味 "。
但是恐怕大家也能猜到,如果只是表面这么简单的话,老杨就和其他的三农博主没有任何区别了——这显然不值得我把他转发出去。
实际上,我们的阿姨王丽老师在花了几分钟,看了几部老杨的 " 美食制作视频 " 后,也确实收起了自己对老杨那几分仙风道骨气质的赞叹,转而给出了一个极为中肯的评价:" 太恶心了 "。
老杨究竟干了什么?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绕不开的 " 老杨四大名著 ":蛤蟆汉堡、旧猪肉、人中黄,以及猪瘪火锅说起。
据说,在汉堡十分盛行的阿美利卡,人们对汉堡有着一个严格的判断标准——汉堡之所以叫 " 汉堡 ",就是因为其中夹的必须是绞肉重新黏合而成的肉饼,如果夹的是整块肉排,那就不能叫 " 汉堡 ",只能叫 " 三明治 "。
不过,与对肉饼的严格要求相对的是," 汉堡 " 对夹肉饼的材料倒是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就算你用来夹肉饼的不是面包,而是一块用面条煎成的面饼,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的作品为 " 拉面汉堡 "。
作为一个 " 美食 " 博主,老杨对 " 汉堡 " 的定义当然非常清楚——必须用绞肉做的肉饼。所以,在开发创新菜时,他就创意性地弃用了 " 用来夹肉饼的面包 " 这一原材料,改为用一整只蛤蟆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留蛤蟆的本味,让人知道自己吃的是蛤蟆,老杨还特意保留了全部的蛤蟆内脏。于是在大功告成后的吃播环节里,除了这一创意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 蛤断丝连 " 的场面,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冲击力。
虽说 " 蛤蟆汉堡 " 的成品确实比较重口,但它之所以能排在 " 老杨四大名著 " 之首,其实并不是因为自身的重口程度——恰恰相反的是," 蛤蟆汉堡 " 其实只是其中最小清新的那一个,剩下的几员 " 大将 ",更是一个比一个狠。
所谓的 " 旧猪肉 ",是老杨大缸里存放的一块,已经被真菌侵蚀到如同《星际争霸》中虫族菌毯的物质(据老杨的标题来看它以前应该是一块猪肉)。在切块炖煮后,老杨便面不改色地把它塞进了嘴里。
而 " 人中黄 ",则原本是中医典籍里一种用来 " 清热解毒 " 的药材。它的制作方法是把甘草片打成粉和成面,塞进竹筒里,再用蜂蜡封口防泄露,然后放进粪坑里吸收其中对医疗有用的物质——当然,取出来后肯定是要把竹筒外面洗干净的。
虽说我这辈子尚未有幸服用过这味药材,理应不该妄加猜测。但是,竹筒是否能起到隔绝大粪的作用,也确实会让人忍不住产生怀疑——从老杨视频里那些对着 " 人中黄 " 成品泡的汤而面露难色的人的反应来看,竹筒起到的隔绝作用似乎不是很好。
但能够面不改色吃下 " 蛤蟆汉堡 "" 旧猪肉 " 之流的老杨,自然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在 " 人中黄 " 做好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挑出几大块泡在碗里,像吃米饭一样大口吃了起来。
看着他如此殷切的样子,我其实有点怀疑,老杨是知道 " 蛤蟆汉堡 "" 旧猪肉 " 之流吃下去有 " 毒 " 的。所以,他才会用 " 人中黄 " 这一味具有 " 清热解毒 " 功效的药材,进行 " 自我调节 "。
众所周知,抖音账号主页新更的视频在上面。而按照时间顺序,老杨是先吃的 " 蛤蟆汉堡 ",后吃的 " 人中黄 " ——先吃 " 毒药 ",再吃 " 解药 ",确实很合理。
至于 " 猪瘪火锅 " ……它排在最后的原因想必大家也已经猜到了:从各种程度上来说,它都是 " 老杨四大名著 " 里最具重量级的那个。在西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用牛胃里初步消化的草料作为锅底的 " 牛瘪火锅 ",但就像前面提到 " 蛤蟆汉堡 " 时说的那样,作为 " 美食博主 ",老杨肯定不会满足于如此常规的烹饪方式。然后,他就创新性地使用了猪胃里的 " 猪瘪 ",来代替 " 牛瘪 "。
但问题在于,牛是反刍食草动物," 牛瘪 " 的消化程度其实相当低,而且成分也比较单一,所以才能被用来当作火锅锅底。而猪作为杂食动物,还只有一个胃,也就是说," 猪瘪火锅 " 其实是一种比 " 人中黄 " 更接近于 " 食物终焉 " 的那个存在。
但即便如此,老杨还是面不改色地把 " 猪瘪火锅 " 里煮着的东西,捞出来吃进了嘴里。
其实,这 " 四大名著 ",只是老杨的 " 美食 " 视频中最骇人听闻的那四个而已。稍微 " 清新 " 一点的,比如炖翻车鱼、热台球烤肉等,老杨也不是没做过——当然了,无论怎么 " 清新 ",老杨做的这些 " 美食 ",无疑都超出了正常人类能够接受的范畴。
虽说我国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而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但老杨做出来的这些 " 美食 ",显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有据可考的烹饪流派。以至于,虽然老杨的账号 IP 属地为云南,但在面对来自其他省市的疑问时,云南 IP 的网友们都纷纷表示 " 我们这里绝对不这样 "" 他自己一个省 "。
而且,老杨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能用简单的一个 " 人杰地灵 " 来解释。原来,老杨为人比较大方,基本不怎么吃独食,他经常会把自己炮制的这些 " 美食 ",拿出来和疑似同村村民的他人分享。但面对老杨的好意,大家却是 " 我修院进了会员制餐厅——面露难色 "。从这个演都演不出来的真实反应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老杨的这个饮食习惯别说是 " 地網域特色 " 了,就连同村的人里都没有跟他一样的。
不过,老杨的这些所作所为,也很难被称叫作是 " 异食癖 "。前面之所以在说老杨大方时,用了 " 比较 "" 基本 " 这些话没有说绝的形容词,就是因为老杨分享 " 美食 " 的行为逻辑,非常符合正常人对食物的认知——看起来能吃,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好吃的,老杨一般都自己吃。
而 " 卖相 " 一般般,扒着 " 食物 " 这一概念及格线的,老杨会叫来(应该是)同村的几个老汉,请他们一起吃——吃不完的,还会盛邀他们打包带走。
至于那些接近 " 四大名著 " 级别的玩意,则一定会有一个小伙子出现在老杨的镜头前,和他一起分担。在见多了这位身强体壮、" 毒抗 " 比较高的年轻小伙后,或许是出于对其体质的担忧,老杨的 "B 站 " 视频弹幕里的人便从 " 四大名著 " 里的 " 旧猪肉 " 里取出一个 " 旧 " 字,称之为 " 旧小伙 ",并总结出了 " 如果有‘旧小伙’出场,那这期视频里的东西一定不能吃 " 的 " 定律 "。
除了 " 旧小伙 ",为了猎奇而来的 "B 站 " 视频弹幕区与评论区的网友,还针对老杨的一系列抽象行为,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梗文化。在老杨的视频更新内容中,除了美食,他还时不时地会拿起各种农村土制工具,用 " 古法手工 " 制作一些生活中需要的物品。
然而,虽说老杨视频里的 " 手工 " 是真的,但其中 " 古法 " 的程度,却往往引起观众的怀疑。在老杨 "B 站 " 账号最早的一期 " 古法手工 " 视频里,老杨想展示一下 " 古法酿造酱油 " 的过程,但随着视频发出来,评论区里就有一些熟悉酱油酿造过程的人指出,除非使用替身能力 " 天堂制造 ",不然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绝不可能出现老杨视频最后的酱油成品。
后来," 古法 XX" 就因此成了老杨视频里的一个固定梗。虽然在随后的很多视频里,老杨并没有给标题带上 " 古法 " 的名号,但网友们还是对着老杨视频里那些前工业时代里绝对不可能出现的物品,扣出了带有 " 古法 " 二字的弹幕。
除了 " 旧 XX"" 古法 XX" 外,老杨视频里的老演员——毛巾,也是个很值得一提的部分。在经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这条毛巾估计早已被老杨用来擦了不知多少东西," 疑似集齐了全元素周期表 "。而在众多含有聚餐要素的视频末尾,老杨总是会用这条看起来没怎么清洁干净的毛巾,热心地帮助其他人擦嘴。
虽然 " 旧小伙 " 反应快能躲开,但 " 能吃级别 " 食物视频里出现的老汉们,则往往会结实地承受了老杨的 " 这一番好意 "。于是,这条毛巾也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含有 " 虐待老人 " 的因素,而成了老杨视频里的又一重要名梗。
老杨的抽象,不仅局限于 "B 站 " 这个最大的抽象视频窝点里。俗话说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 " 精通化学 " 的老杨,在 " 抖快 " 等短视频平台里也同样吃得开,并迎来了自己的另一段抽象生涯。
在老杨的 " 抖快 " 评论区里,虽然没有人再去玩 " 旧毛巾 " 之类的梗,但翻开他的每期视频,你都会看到大量三十岁上下的女性用户在评论区留言,表示 " 非常欣赏老杨的一表人才,想要跟老杨结婚 "。
除了令编辑部几个饱受相亲之苦的编辑老师汗颜外,这些整齐划一的评论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要么是老杨买的批量评论,要么就是某种新型的起号手段——总之,背后少不了 " 流量的大手 "。
当然,这肯定不是什么值得拿来大书特书的秘辛。虽然老杨主页显示自己没有签约任何 MCN,但无论怎么说都很猎奇的视频内容,以及视频中段时不时会出现的 " 这个手机是我在二手回收平台上买的 "" 等饿了先吃个速食酸辣粉 " 等内容,都无疑和老杨自称的 " 分享真实农村生活 " 沾不上边。
除此之外,常看老杨视频的网友们还根据以往的数期视频,总结出了一个决定性的证据:在早期的视频里,老杨很喜欢使用一个嗓音浑厚有力,颇具沧桑感的翻唱歌手的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还因此诞生了一个 " 老杨不愧是山里人,视频里有水牛驻唱 " 的梗。
可后来,这位翻唱歌手据说保护起了自己的著作权,于是老杨的视频里就再也没有 " 水牛驻唱 " 了——虽说防侵权是没有错,但这种对自己作品安危极其敏感的意识,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淳朴老农会自发掌握的。
久而久之,老杨评论区里甚至还诞生出了一种说法,称那个与其他出镜人员年龄差距过大的 " 旧小伙 " 不是别人,正是这一切抽象视频的始作俑者。
而如果顺着这条线索去寻找的话,我们也确实会找到一些老杨那已经屡见不鲜的过往经历。在目前能找到的,老杨在网络上最早的视频投稿里不难看出,那个时候的老杨烹饪的食物都相当的家常,也更加符合他自己简介里 " 记录农村真实生活 " 的说法。当然了,这些视频跟 " 四大名著 " 比起来,点赞量播放量也更 " 复归常人 " 一些。
然后,或许是尝到了各大视频平台创作激励的甜头,又或许是看出了流量变现的巨大潜力,老杨便开始了自己的 " 恶堕 " 之旅。值得肯定的是,老杨的确有着不错的动手能力,而他在 " 恶堕 " 进化初期发布的那些真正的古法手工视频,虽然离 " 记录生活 " 已经渐行渐远,但看起来还是有不少的乡野生活趣味。
但很快,老杨最值得被称赞的点就从 " 动手能力 " 变成了 " 抗毒能力 ";原先的那个 " 大叔版李子柒 ",也变成了现在的 " 暗黑版李子柒 "。再然后,就是开头提到的 " 四大名著 " 了。
这个时候,老杨视频标题里的 " 非遗 " 字样,已经从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缩写,蜕变为了 " 并非为‘排遗’所产生物质 " 的说明。选择了这么一条极端抽象猎奇赛道的老杨,也在爆火之后,难得地没有受到 " 浪费食物 "" 假吃 " 等罪名的审判——别说假吃不假吃了,这些东西他能面不改色地塞进嘴里,就已经足够牛逼了。
更何况," 旧猪肉 "" 蛤蟆 " 等物品,也完全算不进常规概念里 " 食物 " 的范畴。相比之下,它们更像是 " 东百往事 " 等互联网蛮荒时期视频里,会出现的 " 狠活 " 内容。
老杨在 " 流量的大手 " 下逐渐 " 恶堕 " 的过程,在今天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事情,已经不足为奇了。但稀奇的是," 恶堕 " 后的老杨,已经推出了数期不亚于 " 狠活 " 的视频内容,却不仅没有封号之嫌,还收获了大把的流量。
那些利用了人们猎奇心理的直白 " 狠活 ",现在早已纷纷被封杀。可只要像老杨所做的那样,给它们套上一层 " 似是而非 " 的 " 非遗 "" 传承 " 外衣,再加上一句 " 无不良导向 ",它们就能避免重蹈前辈的覆辙。
这样的结果,甚至不是因为老杨自己(或者他的可能存在的团队)有多么聪明。毕竟,在 " 后狠活 " 时代诞生的无数短视频早就摸索出来了,一句 " 无不良导向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遏制住平台审核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下架机制。而 " 非遗 " 等寻常审核人员难以考证的标签,更是给老杨的这些抽象狠活,提供了一枚 " 免死金牌 "。
虽说老杨的这些 " 害己不害人 " 的视频观感,确实没有那些更加直白的 " 狠活 " 那么低俗了——但无论如何,跟自称的 " 非遗 "" 无不良导向 " 等标签相比,它们都一定是 " 货不对板 " 的。
虽然 " 狠活 " 的本质没有变,但经过这么一番改造之后,它好像变得符合观众对短视频的需要了——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 " 时势造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