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最新省市GDP,谁晋级,谁掉队了?,欢迎阅读。
谁在挑起全国经济大梁?
省網域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这是 2023 年各大省份 GDP 数据:
广东江苏强者恒强,与其他省份明显拉开差距,但粤苏差距有所拉大,广东先行一步突破 13 万亿大关,连续 35 年位列全国第一。
在主要经济大省中,山东、浙江、四川均跃上新的台阶。山东晋级 9 万亿俱乐部,浙江突破 8 万亿,四川首破 6 万亿。
从经济位次来看,四川首超河南,晋级中国经济第五大省;上海反超安徽,重回经济 TOP10 大省之列;而辽宁反超重庆,为东北扳回一局。
从经济增速来看,海南、西藏是毫无疑问的增长之王。
两省高增长背后,一方面存在前一年疫情造成的低基数影响,另一方面则有海南自贸港等政策优势释放出的新增长动能。
可以发现,多数省份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省份名义增速更是远低于实际增速,这是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GDP 终核对初核数据有所调整,这是经济统计的常态。
一般年度 GDP 要进行两次核算,第一次为年初的初步核算,第二次为年末或次年的最终核实,两者存在一定差异。
国家层面如此,省網域层面也是如此。但基本面不同,统计误差有别,有省份调增,也有省份调降。
每隔 5 年,我国还会进行全国性的经济普查,还将对历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再次修正,覆盖面和影响比终核更大。
由于各地终核数据尚未发布,我们在统计中仍以 " 初核对初核 ",但如果对比终核数据,基本都是正增长的。
二是价格因素,经济总量有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之分。
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一部分是来自价格的增长,另一部分是来自实际生产的增长,前者不可持续,后者更符合现实。
衡量 GDP 增长也有两大指标,一个是以现价计算的名义增速,另一个是扣除价格、通胀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速。
一般而言,通胀现象更为常见,名义 GDP 增速往往高于实际增速。反之,如果 CPI、PPI 下行,名义增速也可能不及经济增速。
前些年,山西、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大省名义 GDP 增速一度大幅狂飙,背后就有煤炭等能源价格大幅飙升的因素。
如今,当能源价格开始回落,加上工业及物价形势变化,部分省份整体价格指数转负,名义增速开始跑输经济增速。
十强省,何以再洗牌?
过去 10 多年来,我国十强经济大省历经多番洗牌,除了广东、江苏、山东稳居前列之外,其他地区一直都出你追我赶的状态,省網域经济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回顾历史,从 1980 年 -2000 年,十强省都不乏东北省份的身影,而北方省份更是一度占据半壁江山,但从 2010 年以来,东北身份不见踪影,而北方省份也在逐步退场,如今只剩下山东、河南两省。
2023 年,全国十强省再次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四川超过河南,首次晋级全国前五;二是上海反超安徽,重回全国前十。
先看四川,四川何以赶超河南?
这背后,一方面是统计因素所致,河南 2022 年终核 GDP 有所调整,导致 2023 年经济数据跟随调整,被四川直接赶超。
抛开统计因素,四川这些年发展势头也不错,几乎每隔 2-3 年迈过一个万亿大关。
2007 年四川 GDP 总量首次迈过万亿大关,2011 年突破 2 万亿,2015 年突破 3 万亿,2018 年突破 4 万亿,2021 年突破 5 万亿,2023 年突破 6 万亿。
这背后,国家战略倾斜、财政转移支付、地缘格局变迁、产业西移和强省会的存在,是关键因素。
四川身兼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等多重战略叠加的优势,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同时,国内大循环战略的确立,产业西移的加速,助力四川迅速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而强省会的存在,更为四川培育一个强大的经济产业中心,让中西部有了与东部经济强市一争高下的机会,也为产业、人口流入提供了支撑。
再看上海,上海反超安徽,安徽为何跌出了十强省?
前一年,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上海经济一度被安徽赶超,安徽由此首次跻身十强省之列。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左右逢源的战略优势,再加上市市通高铁带来的区位之变,以及最牛风投城市的助力,安徽经济一路赶超。
2023 年以来,在全力拼经济之下,安徽虽然发展势头依旧强劲,但上海经济恢复态势更强,由此反超安徽,重回十强省。
从各项经济数据来看,上海消费同比增长 12.6%,投资同比增长 13.8%,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支撑。
而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迁,上海丝毫没有放松。
去年以来,上海放下经济第一大市的矜持,主动奔赴成都、武汉等中西部招商引资,首开 " 逆向招商 " 之先河,将拼经济发挥到极致。
同时,上海再提 " 工业 25%" 红线,要求工业占 GDP 比重不能低于 25%,释放出全面推进制造强市的最强音。
辽宁反超重庆,东北开始绝地反弹?
东北与西南,是我国区網域经济重要的两极。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东西差距之大备受关注。
早在 1960 年代前后,东北地区就通过 " 三线建设 ",向西部转移了大量的工厂、技术装备,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西部鼓励类产业减按 15% 缴纳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由此带动西部崛起。
20 多年过去,在国家战略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产业西移、内陆开放、国内国际大循环等战略的加持之下,西南地区一路猛追,逼近乃至赶超东北。
东北三省,以辽宁为主,辽宁经济总量接近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总和,为名副其实的东北 " 老大哥 "。
早在 2007 年,四川 GDP 总量首次超过辽宁;2021 年,重庆实现对辽宁的首次赶超,而云南、广西也在步步紧逼,这一度被视为西南全面赶超东北的信号。
然而,2023 年,形势有所逆转,辽宁以 3.02 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反超重庆的 3.01 万亿,为东北扳回一局。
在东北三省中,除了黑龙江经济不及预期之外,辽宁、吉林均跑赢全国大盘,这在过去并不多见。
这背后,地缘变局或是最大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新一轮大国博弈,带动全球产业链转移,地缘格局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处于边缘的东北,再一次成为中心。
去年 5 月,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获批为我国內銷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与海边最近仅有几公里的吉林省,终于变相打通 " 出海口 "。
随后,俄罗斯 " 批准中国管理远东 " 的传闻不胫而走,虽然最终被证明是 " 洋葱新闻 ",但也说明东北亚地缘格局变迁对于东北的潜在利好。
最突出的表现,当属外贸的 " 东升西落 "。
2023 年,中俄贸易首次突破 200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与俄罗斯毗邻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是受益者。
2023 年,辽宁省对俄进出口增长 53%,黑龙江增长 67.1%,吉林更是同比大增 210.7%,有力稳住了东北的外贸形势。
此外,今年以来,哈尔滨突然出圈,成为 2024 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借助 " 讨好型市格 ",扭转了人们对于东北的刻板印象。
虽然网红城市终究是速朽的,但哈尔滨的出圈,不仅为当地带来新的增长的可能,还有助于打破 " 投资不过山海关 " 的传统认知。
当然,相比地缘变局还是网红城市带来的机遇,东北自身的产业转型、营商环境改革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新一轮振兴东北的关键所在。
拼经济仍然至关重要
去年底召开的重要会议指出,"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再次凸显了拼经济的重要性。
过去几十年,城市竞争最大的特点当属 " 经济锦标赛 "。以招商引资为工具,为经济增长而竞争,被视为 " 中国奇迹 " 的重要助力之一。
如今,在日益不确定性的大环境面前,安全的重要性开始上升,但从上到下,从来都没有忽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且不说 GDP 增长与保就业之间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联。研究表明,1 个点的 GDP 增速对应 200 万的新增就业,这正是 GDP 增速目标的重要性所在。
就现实而言,面对迫在眉睫的地方债务、地产变局等问题,经济增长也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对于省網域经济来说,大投资时代正在逝去,而全球产业大调整带来的压力凸显,再加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到后面。
一个新能源汽车,就搅动了全国的传统汽车工业地理格局,而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带来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
所以,谁能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谁能率先完成产业转型,谁就能走在前列。
文章来源:国民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