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是她让中国年轻人被多邻国套牢,欢迎阅读。
受访者供图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纵使千变万化、起起伏伏,无数心怀热火的人在其中,或入场,或离场,而前行,将永不停歇。芥末堆非虚构写作栏目「一介」,取芥末堆之 " 芥 ",古文也通 " 介 ",一介之士,关注时代中的个体,那些辛辣刺激的拼图构建蜕变后的人生。
人物介绍:
向海纳,32 岁,Duolingo(多邻国)亚太区市场负责人,Airbnb 中国区早期员工;
清华大学 MBA,曾入选 2019 福布斯中国 30 Under 30 榜(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榜)。
作者手记:
前段时间和朋友小聚,快到零点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手机。解锁螢幕、点开小绿鸟圖示、学完一个单元、打卡,然后感慨这又是一个被 " 连胜信念 " 支配的夜晚。当我们被多邻国 " 套牢 ",不少人称它是当代青年的佛经。
2019 年多邻国在北京成立了首个国际办公室,我也是在那时第一次见到海纳。她有着同拽姐一样的发型和酷酷的性格,也似乎每时每刻都充满能量,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包容一切。
AI 时代,多邻国对大模型的应用使其再一次成为教育行业的焦点。5 年时间过去,中国已是多邻国全球第七大市场,也是年增速最快的国际市场之一。当多邻国成为更多人的精神锚点,海纳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更高台阶。
在对话中,她常常提到英文谚语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海纳都擅长从零到一构建一套全新的体系。高考出分," 专业选择 " 和 " 就业出路 " 无疑又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作为非科班出身却助力两个优秀品牌成功走进中国用户视野并收获显著增长的市场人,海纳的故事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源:Unsplash
以下内容根据海纳的讲述整理:
01
五岁时,我跟着父母从重庆的一个小地方去到了主城区。现在回想起来,我很佩服他们当时的决定。爸爸妈妈之所以想要搬家,是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想,他们是那个环境里为数不多拥有如此魄力的人。彼时我父母都是老师,后来我爸爸通过自学转行做了律师,对我来说,他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榜样。
搬去主城区后,我们住在学校的家属院。作为老师的孩子,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被特别关注,但不得不说,那些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变成了我的老师,就不可以太解放天性。我父母也和现在的家长一样,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我并没有被 " 鸡 "。(笔者注: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中,演员陶昕然讲述了教师妈妈的高压教育方式,引发了众多教师子女的共鸣,也将 " 教师子女的心理问题 " 推上了公众讨论的热点。)我父母非常支持我的各类爱好,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他们都愿意送我去尝试,也并没有过高的期待要求我一定得学出什么成果。
我小时候学过好多东西,当然不是每一项都能坚持下来,但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小孩子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真正感兴趣或者自己的天赋在哪儿,如果很幸运地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事,那这份热爱就会支撑着你一直前行。那些浅尝辄止的爱好能说完全没有用吗?我想不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如果没有学那些东西,我或许不会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实我小时候非常内向,很容易害羞。现在跟别人提起来,他们都会开玩笑说你怎么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也是来自于父母对我的支持。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想学体操,爸爸妈妈就给我报了课外班。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父母就决定让我休学一年全身心投入。他们觉得送我去集体环境里和同龄的小伙伴们打打交道会有好处,我也确实从这段经历中受益良多。
进入中学后,我不属于班级里特别拔尖儿的学生,排名差不多在 10%-20%。我也有点儿小调皮,比如在爸妈和那么多叔叔阿姨的眼皮子底下谈恋爱,也毫不意外地被他们发现了。我父母当时很生气,甚至去找那个男生谈判。青春期的懵懂与悸动很美好,我想如果再来一次,我依然会在那个熟人社会里 " 早恋 "。可能自己的心也比较大,即便后来再被老师关注,我并不觉得他们会失之偏颇。
高考填志愿时,我选择了中传。对我来说可能学校比城市更重要,因为在那之前我并没有去过北京。但我知道我喜欢传媒、喜欢与人打交道,也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所以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中传,也如愿在那里学了四年播音主持。虽然后来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但我想,如果没有学校给予我的展示机会,我或许也不会很上心地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有其他让我在职场中可以更加专业的素质。
02
大学实习时,我渐渐意识到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感受到电视台里 " 论资排辈 " 的工作氛围,我就在思考,这会是自己之后十年可以持续从事的领網域吗?在我没有办法预知自己未来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时,我就去观察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十年的人。加上行业逐渐走向没落,我就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传统媒体。
后来我加入了一家在上海的广告公司,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当时做市场营销也有一点儿误打误撞,十年前是微信时代,我也是从一个微信小编做起的。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很适合我,因为我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还能接触到不同领網域的客户,我需要不断输出新的创意去比稿。
当时我并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在市场营销方面有怎样的进阶,我所想的只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当年我也写了很多 10 万 + 的文章,而且刚刚步入社会,真的很想把每一个点都做到极致。Airbnb 是我当时的客户之一,他们计划组建中国团队时,问我要不要试一试社交媒体相关的岗位。我当然愿意了!它当时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平台。
回想我在职场中的成长轨迹,或许是蛮不一样的经历。其实我并没有在海外长期留学,只有本科时的一些短期交换项目,英文水平产生质的飞跃反而是在工作之后(笔者注:鉴于海纳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对英文的熟稔,我惯性以为她是海归)。上学时我的底子是不至于开不了口的那种,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在结束义务教育后都可以达到的程度。入职 Airbnb 之后,我每天都要用到英文,这倒逼我坚持提升自己。而且我相信,不管是什么,只要每天做而且坚持很多年,都会有显著进步。
不过现在我可以很坦白地说,起初挺痛苦的。很多会都要用英文开,而且一半左右的内容我都不太能听懂。我该怎么办?"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我假装自己可以听懂,不仅逼着自己去努力听,还要争取在这个会议中有所输出。最开始确实很难,首先要尽可能捕捉信息,然后要快速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往往是我还在打腹稿呢大家已经聊到了下一个话题。所以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只要能在会议里开口发言就是成功。还有就是脸皮要厚,无论说得如何,又有谁会记得你当时的表现呢?只有自己在意自己当时是不是出丑了。
03
在 Airbnb 工作将近四年时,我选择了离开并加入了多邻国。Airbnb 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平台也带给我很多很棒的资源,那也是我极速成长的一个阶段。但过了那个周期之后,公司发展步入平缓,我能够尝试的新鲜事物似乎没有那么多了,工作内容陷入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这个时候 Duolingo 进入中国,我发现它和早期的 Airbnb 很像,都是产品很好,但是在国内尚且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这也意味着它可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谈及职业生涯里所做的每一次选择,我想与其说是看重结果不如说是看重风口。十年前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所以我很难以现在的结果作为当初的目标导向,但我明白我可以选择的是大的方向。十年前我感受到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彼时互联网蓬勃发展,为互联网公司做营销便是非常好的切入口。再后来从广告公司出来去做中国市场,直到今天负责整个亚太市场,我觉得这一路打怪更新的过程都得益于我可以很敏锐地判断不同赛道的新机会。
Airbnb 和 Duolingo 虽然来自两个完全不同行业,但我认为它们颇具相似之处。都是小而美的互联网产品,而且处在上升期,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我很开心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在推广一个好的产品时,你会发现做市场营销并不费劲,可以很容易地积累口碑并形成自传播。所以我觉得我很幸运,在选择工作机会时遇到了这两个用户使用度和好感度都非常不错的产品。
我看到了大家在各种好玩儿的场景下完成 Duolingo 打卡的故事,也看到了大家对学习效果的谈论。以我的经历和观点而言,也许没有哪一个单一的工具或者渠道可以让用户对一门语言从完全不会到非常流利。Duolingo 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学习语言的准入门槛和时间成本。我依然相信,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
工作中我也会遇到挑战,一方面是最早期时能做的事有很多,我需要准确找到杠杆更高的策略。另一方面就是我要去搭建靠谱的团队,而且要根据品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断选择适配度更高的合作伙伴。当产品积累到一定的用户基础之后,我们也会思考怎么和大家碰撞出更有趣的点,所以现在你会发现多儿和拽姐都开始玩儿梗了。而且可能很多女孩子都会在拽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们酷酷的,对一些事物保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态度。
2023 年我开始负责 Duolingo 的亚太市场,我也从工作、生活了十年的北京搬到新加坡。当我成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市场人,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说实话,亚洲的每个国家都很不一样,我首先意识到的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市场的差异性和在地文化,我不能延用同一套打法。
不同于其他很多国际化公司将权利集中在总部或区網域总监,Duolingo 会把权利赋予每个国家的市场负责人,因为他们在最前线,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痛点,他们非常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对什么更感兴趣。所以目前 Duolingo 覆盖到的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决策团队,然后通过与不同的伙伴合作,进而实现当地市场的规模化扩张。
04
得知自己入选 2019 福布斯中国 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时,我非常惊喜,它肯定了我在 Airbnb 和 Duolingo 所创造的价值,但我并不会觉得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特殊的东西。奖项只是对过去某个阶段的认可,我依然要活在当下,做好手里的每一个项目。
过去在北京的十年里,我一共搬了五次家,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次搬家都和我自己的成长与更新迭代呈正相关。一方面我想尽可能缩短通勤时间,步行或骑车就可以上下班;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增加,我对居住条件的可选范围也会更大。包括现在常驻新加坡,我想自己可以快速地适应任何环境然后达到非常自洽的状态。
但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能够从零到一搭建属于自己的体系最重要的都是学习能力。接触到一个新的东西时,必须要做到快速消化吸收,我会称之为 " 野蛮生长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条既定的路线要求你必须如何走,如果你发现某个东西是自己所感兴趣的,那就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学习并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我觉得自己能够一直挑战未知,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勇敢,还是那句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即使恐惧,我也一定会推自己一把去尝试那些让我害怕的事,所以我做的很多决定在别人眼里都有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感觉,但我知道那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然后是果断,一件事如果我已经想好就会立刻行动。还有就是心大,钝感力很重要。可能我比较粗线条,不太容易察觉到别人的情绪,但这可以让我很容易地走出谷底。其实很多当下觉得丢脸的时刻,多年之后根本想不起来,能够留下来的碎片都是对自己成长有所帮助的记忆。
图源:受访者供图
而且过去十年间,我基本上每一到两年都会接触并学习一项新的运动。比如骑马、滑雪、冲浪、潜水、骑车……后来我发现这些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刚开始上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容易。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克服内心恐惧之后做到驾轻就熟时所收获的快乐与成就感。所以与其说是通过运动解压,我更愿意说这些户外运动搭建了我在工作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能够让我产生心流,而且在大自然当中也会让我获取能量补给。
来到新加坡之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居住在某个地方,就是要看那里能不能让自己找回能量。过去一两年里我也试着思考以后去哪儿定居,但我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想,这会随着不同阶段的经历和心境发生变化。
目前我还是很坚定地喜欢着 Duolingo,而且我很享受把一个小业务和创意团队慢慢做起来的过程,过往的两个产品也皆是如此。所以如果未来有一天我想找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我大概率会考虑创业。当然如果工作可以和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解绑,那将会是我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