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行业出清大幕拉开,连锁药店们站在十字路口,缓慢扩张守望政策落地,欢迎阅读。
从高歌猛进到底部逡巡,药店连锁业的深度变局已经注定。
2024 年 5 月开始,药店业迎来至暗时刻:医保飞检、线上线下比价、线上医保支付、药品追溯码,以及头部连锁 " 暴雷 "。9 月 18 日,线下药店指数(851543.SW)创 2016 年 4 月以来新低,较年内高点下跌 51.89%,较历史高点下跌 71.63%,过去三个月,指数稍有修复,上市连锁得以喘息之机。
回望过去一年,药店连锁接连遭遇重创,拐点信号已经出现。行业从过去三年的大举扩张,转为分化出清,2024 年或将是药店业的最后一个规模增长年。目前,中国药店总量已经超过 70 万家,基本触顶,接下来,行业将面临一波出清,今年前三季度已经有超过 2.5 万家药店注销,而这才是开始。
虽然上市药店连锁公司们 2024 年仍在逆势扩张,但速度明显放缓,随着门店扩张的营收边际效用消退,盈利能力提升已然优于规模扩张成为连锁巨头们更在意的生存线。
连番击打与头部暴雷
年初,密集出台的政策,将连锁药店巨头击落神坛,两大头部连锁接连曝出负面,市场情绪滑入谷底。
4 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应用试点工作,年底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医保药品耗材扫码入库工作,因推广追溯码落实不到位的零售药房则被暂停门诊统筹服务或取消医保结算资格。
线下药店指数下跌的起点始于 2024 年 5 月开始的药品价格治理,国家医保局发文部署开展 " 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 " 专项行动,要将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不同渠道的药价与 O2O 渠道价格进行比对。
事实上,零售药店有两大创收 " 法宝 ":一是医保定点,二是高价体系。上述政策的出台及落地执行,意在重构药店的价格体系,清扫 " 药店刺客 ",上市连锁药店股闻讯大跌。毕竟,药店过去很长时间的业绩都是依靠着价格驱动带动增长—— 2023 年,行业店均品单价为 31.6 元,较 2013 年增幅分别为 24%;客单价为 80.8 元,增幅为 42%;客品数为 3.1 件,基本保持稳定。
国家医保局要求,2024 年年底,定点药店比价小程式将覆盖我国全部定点药店。至今,已有多地陆续上线了药店比价系统,如海南有 " 慧选药 "、河南的 " 药品比价 " 小程式、江苏盐城有 " 药价结算预警 " 系统,等等。但据浙商证券观察,医保比价小程式在西安上线后,对拥有上游议价能力且价格管理更为规范的上市药店龙头来说,毛利率影响较小。
图:浙商证券研报
2024 年是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年度飞行检查范围后迎来的首个严查年,定点连锁药店抽查比重、抽查数量均是上年的数倍。
更大力度的检查推进之前,一颗行业暗雷引爆。
5 月 24 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对约谈一心堂,直指其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医保基金损失。
据彼时一心堂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该次约谈是针对历史上有过的问题,已经整改。但这一负面消息迅速波及了整个上市连锁行业,一心堂大跌之外,连锁巨头纷纷跟跌。
同样在 5 月,另一事件也引发高度关注,已经试点推行数年的线上线下统筹支付购药在北京落地。这标志着,医保结算的外卖售药模式开始辐射到更大的范围,线下药店客流将被分流,医保份额将被分食。
对药店来说,医保定点资质的背后是保证业绩的坚实基础, 药店还可借助持续的线下流量开展增值服务,获取更大的利润。如果人不到店,一切增量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来说,门诊统筹定点药店还是会在销量上有所获益。中金公司研究部就认为,该政策影响下,头部线下药店有望借资质持续提升份额。
2 个月后," 玻璃渣中捡糖吃 " 的药店业再生动荡。7 月底,老百姓大药房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谢子龙被留置、立案调查。虽然老百姓大药房表示,谢子龙所涉事项与公司无关,但公司股价当即盘中跌停。
之后,老百姓市值一度跌出百亿元行列,作为连锁 " 老大哥 ",在四大万店巨头(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中,几度垫底,直至进入 9 月份才反弹修复。
在药店业的至暗时刻,总有两类声音不断,一类是政策方面不断为药店指出 " 生路 ",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了要强化药店在健康促进、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功能;另一类则是继续趋严的生存环境,比如多地医保局发文优化定点零售药店资源配置规划,以限制新增医保定点药店。
即便监管趋于严格,但并不影响连锁药店企业们消亡的加速消亡,扩张的继续扩张。
拐点将至,逆势扩张
规模化发展的药店业已经逼近由增转降的临界值,但上市连锁仍在继续 " 撒网 "。
中康有数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份,全国零售药店市场累计销售规模达 4301 亿元,同比下滑 2.0%,7 月至 10 月,全国零售药店市场规模连续保持缓速增长。
图源自中康有数
此前,中康产业研究院预测称,2024 年全年药品全终端增速预计降至 4.9%,其中实体药店药品品类全年增速预计仅 2.9%。
零售药店市场进入弱增长时代,为药店规模扩容敲响警钟。中康 CMH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药店数已经达到 70.1 万家,而 70 万家是行业人士曾预判的规模峰值。
截至 9 月末,全国药店总数超 70.4 万家,同比增长 4.3%。结合近期公布数据,据钛媒体 App 测算,2024 年末药店总量或在 70.5 万家左右。
疫情前 2019 年中国拥有药店 53 万家,近三年的大肆扩张,让药店业进入 " 过饱和 " 状态。因为按照国际惯例,1 个门店服务约 6000 人,目前中国是一个门店服务约 2000 人,甚至有部分地区的服务人数不足 1300 人。
虽然单就药店增长数据来看,2024 年仍是总体上扬,但增长曲线之下,新增门店数量持续放缓,闭店数量持续上升。数据显示,仅 2024 年三季度,就有 9545 家药店注销,前三季度共有超过 2.5 万家药店注销。
图源自湘财证券研报
市场已经无法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药店数量,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是新增药店的单店盈利战线拉长。老百姓此前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新开门店的盈亏平衡期是 12-18 个月左右,较过去有所延长。
上市连锁巨头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2024 年前三季度,A 股线下药店板块上市公司大多数保持了营收正增长,但盈利能力备受考验,仅益丰药房、华人健康、第一医药三家企业保持了规模净利润的增长,六大连锁中有五家净利润下滑,其中,漱玉平民亏损 1300 万元。
在内卷的行业竞争环境之下,更高的合规要求使得药店经营投入加大、管理成本同步提高,是冲击上市连锁盈利水平的核心因素。
即便如此,上市连锁巨头作为药店业并购整合和规模扩张的主力军,在行业即将进入增长拐点之前,仍在跑马圈地。
数据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国内零售药房行业规模和六大上市药房营收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3.74% 和 15.33%。2023 年,六大连锁净增加门店 1.4 万家,2024 年前三季度增加 0.9 万家。
钛媒体 App 制图,数据来源:财报
钛媒体 App 制图,数据来源:财报
从数据看,连锁巨头们的扩张速度大都有所放缓,一心堂与众不同地加快了速度,仅上半年,一心堂半年就净增门店超 1000 家,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不过目前尚未有四季度数据,年度增速全貌暂未可知。要知道,各大连锁此前已经多有扩张 " 刹车 " 的表态。
大参林的门店布局策略由 " 扩张之战 " 进入到 " 加密之战 ",暂停新省份的进入;老百姓下半年调整扩张策略,暂停直营及并购新开店,保持加盟店老店加盟速度;益丰药房表示,大的并购可能放缓。
保存实力,是连锁头部开启存量竞争的关键。
展望 2025 年:即将 " 撞线 ",守望远期利好
新的一年将上交成绩单,在这一时间节点,药店业或将真正进入市场规模与药店规模双双负增长区间。
2021 年 10 月,商务部制定了到 2025 年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 70% 的目前,终点将近,有地区超额完成,也有地区还未 " 达标 "。
全国零售药店连锁率已经由 2012 年的 36% 提升至 2023 年的 58.5%,但全国各地零售药房的连锁率程度不一,大参林年报显示,其重点发展区網域之一的广东地区连锁化率为 47.5%,低于全国水平,另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数据,截至 2022 年,四川省药店连锁率就已经高达 86.16%。
这与中国连锁药店巨头割据的割据有关,大参林在华南具显著优势;老百姓则是深耕华中、华东,均衡布局华北、西北;益丰药房主要在中南、华东;一心堂、健之佳从云南走向全国;漱玉平民持续强化山东省内优势。
如果要奔着 " 达标 " 而去,那么,留给连锁巨头们冲刺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行业加速出清初期,对于上市连锁来说规模化是他们的先发优势。只是,如今的万店连锁们,既要兼顾扩张,更要注重盈利能力与合规管理,而后者的重要性开始超过前者。在门店扩张的营收边际效用下滑后,连锁的重点是比拼供应链管理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带来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差异,在盈利能力上使劲靠前。
新店增加,就意味着盈利风险增加,大参林对于其利润的下滑,就归结为新进入省份较多,新区網域以及弱势区網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新开的很多门店有部分尚在亏损状态,拖累了公司利润。
" 药店 +" 至今仍是零售药店们一致选择的创收和提升盈利能力的模式,药店里卖彩票、卖鲜花、买水果等等屡见不鲜。
有意思的是,2024 年,线下商超 " 黑马 " 奔袭药店业,成为临近年关时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日前,胖东来超市发布公告称,1140 个品种与医院对标,将在进价基础上加价 10% 销售,其他一般药品按进货价销售,并支持医保刷卡,消费者还可以按粒购买。这一举动迎来消费者喝彩声连连。
但有着商超业务托举的胖东来药店,其实难以被以药店为生的企业们借鉴复制。
对于线下药店来说,一直都有一个希望寄托之处,那便是处方外流政策落地,这不但会带来客流,还会直接带来庞大的医保结算资金。这一政策迟迟未落地,只因药店合规经营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合规也是药店经营者的长期命题,相对而言,规范化程度高的上市连锁更有优势,但 2024 年的两起头部连锁暴雷事件会否动摇这一固有认知,害有待继续观察。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