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苹果XR难“上头”,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文烨豪,编辑 | 吴先之
自去年 6 月,作为 "One more thing" 在 WWDC 登场以来,科技界从未停止对 Vision Pro 的讨论。
等待半年后,Vision Pro 如期发布——将于 2 月 2 日在美国市场正式开售。而这,有如一枚重石落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消费电子领網域的狂欢。
对现阶段的 XR 行业,亦或者消费电子市场而言,Vision Pro 似乎为沉寂已久的赛道带来了一线曙光,甚至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将定义未来几年内 XR 市场轨迹。
然而,对于一项售价高昂的消费级产品,其市场接受程度、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对行业格局的长期影响仍充满变数。尤其是在字节、腾讯接连退守的背景下,即便是 XR 从业者,态度亦从 Vision Pro 露面时的 " 狂欢 ",转变为了当下的 " 表面兴奋 ";而屡遭苹果背刺的黄牛们,对于 Vision Pro 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亦有着一丝丝担忧。
而这种不确定性,既考验着苹果,亦考验着其他玩家,以及无数被包裹在 XR 行业里的人们。
普罗米修斯之火?
在消费电子的世界里,曾经的苹果犹如普罗米修斯,以其创新的火种点亮了整个行业——从 iPhone 到 iPad,再到 Air Pods,每一款产品的问世都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而行业巨头的创新脚步,往往会引发行业内部的连锁反应,其他玩家为了不被淘汰,会迅速调整自身的产品线和策略,快速跟进和市场转型。因此,苹果的每一步似乎都牵动着消费电子领網域的脉搏。
而此次,Vision Pro 的情况也不例外——仿佛是听到了枪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召唤,自去年 Vision Pro 横空出世以来,玩家们便对 XR 背后潜藏的市场空间垂涎不已。
在此之前,行业的目光更多聚焦于 VR 路线,尽管 VR 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但其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相比之下,AR 则能够在不脱离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为用户带来增强的信息和体验。
业内一度有观点认为,高沉浸感的 VR 似乎能更好地说服用户,但随着 VR 市场萎靡不振,以及 Vision Pro 发布,全球 XR 市场的步调正从 VR 向 MR 转变。而这,亦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自然反应。
从销量上看,VR 和 AR 这对 " 兄弟 " 正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在 VR 市场逐渐陷入低迷之时,AR 市场却如日中天。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2023 年第三季度国内 AR 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 125%,而前瞻产业研究院更是预测,到 2027 年全球 AR 市场规模将超 2000 亿元。浪潮之下,"AR 四小龙 " 之中的灵伴科技、雷鸟创新,以及 AR 产业链玩家理湃光晶接连完成融资。
除却投资布局以及产品层面的迭代更新,玩家们为更好地撬动市场,亦为自身嫁接了更多故事。
以雷鸟创新为例,它将 AI 技术的故事巧妙地融入到自家的 XR 产品中,试图在 AI 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今年的 CES 展会上,雷鸟创新展示了其新款 AR 眼镜——雷鸟 X2 Lite,其中加入了大模型语音助手 Rayneo AI,这是对 AI 技术与 AR 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同样,去年 7 月发布的 ARKnovv A1 眼镜,亦宣称自身深度融合了 AI 技术,具备了生成式创作的能力。可见,"AI+AR" 正成为行业内玩家们竭力追求的方向。
而魅族,则在探索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起步于智能手机市场的魅族深知其用户群体的喜好与需求,因此在推出 MYVU AR 眼镜时,不仅加入了 Flyme 大模型,还试图从生态角度切入 XR 市场,利用强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基础来降低新用户的接受门槛。
索尼作为消费电子领網域的另一巨头,其策略则更加聚焦于内容创作。
在 CES 2024 的发布会上,索尼展示了新的 XR 头显和搖桿设备,显然这是索尼想要为 3D 軟體开发者提供工具,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 " 空间内容 "。这正体现了索尼作为电子和娱乐多元化巨头的战略眼光,旨在抢占内容生态的制高点。
显然,面对 XR 市场的巨大潜力,各大玩家都在迅速反应,试图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点,从而在这个新战场占据一席之地。只是,这一切均建立在 Vision Pro 能带动 XR 市场的基础之上,可事情真的能如其所愿吗?
XR 嬗变,还不是时候
产业链上的众多玩家们将目光聚焦于 Vision Pro,看似是因为这款产品本身,实则更像是对 XR 行业的一种期待——它被视作一则宣告新时代来临的巨幅广告。
但若广告本身未能激发市场的购买热情,未能带动实际销量,那么它的创意价值便显得苍白无力。这背后隐藏的,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一种焦虑——对于创新与市场反应之间的不确定性。
Vision Pro 的预售一经开启,便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网络上关于其黄牛炒价至 8、9 万元的消息四处传播,官网因高访问量而一度瘫痪,一切似乎都在显露着其极高的人气。
但实际上,在多个渠道平台上,多位商家承诺 4 万元左右便可确保收到产品,这一价格远没有网络上所渲染的 " 极值 " 那么夸张。而且,在预售的两天后,苹果部分线下门店依然保有 Vision Pro 某些版本的现货。
这背后,伴随着互联网语境对 Vision Pro 的逐渐祛魅——随着产品预售和宣传片的不断放出,用户开始发现,Vision Pro 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般完美。
从首批用户的体验反馈来看,最先暴露出的问题是重量。自 iPhone 5c 之后,苹果似乎对金属材质有着特殊的偏好——此前苹果的头戴式耳机 AirPods Max,就曾因重量问题受到诟病,而拥有金属玻璃外壳的 Vision Pro 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一位 XR 资深用户告诉光子星球:" 头戴这种设备,配重很重要,不然要么重量压在额头上,要么就是压在脸上,而最终肯定都会压迫到脖子。因为是戴在头部,所以就算这玩意多加了 100 克,带来的压力也能很明显的感知。而如果不能长时间佩戴,那么大范围普及就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而重量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其便携性,毕竟在现阶段,Vision Pro 的一个重要卖点,或许就是坐在咖啡厅,用虚拟键盘办公所带来的 " 优越感 " ——这与折叠屏初期,用户在朋友聚会掏出折叠屏手机所享受的注目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Vision Pro 高昂的售价亦不容忽视。XR 开发者老白告诉光子星球,即使是 4 万元的代购价格,他和他的同事们也并不愿意在首发时购买。在他看来,Vision Pro 的高定价,加上各种税费和发售初期的溢价,使得其到手价格过于离谱。
" 如果是 3 万,我还会考虑首发购入,现在这价格我宁愿大多等会。尽管可能有土豪愿意买单,但它真正的核心用户其实还是极客和开发者,买来开发原生应用等。要想真正走进 C 端市场,可能还得看苹果未来推出的‘青春版’产品的价格和配置如何。"
一位黄牛亦向光子星球透露,国内用户在购买 Vision Pro 时面临着较高的门槛,包括需要美国电话卡和配镜片等等。而选择蔡司处方镜,则需上传美国眼科医生开具的处方,因此他更愿意加价代购普通版本的产品。
" 这玩意要是砸手里了,真的赔不起。即使有客户需要配镜片,我也尽可能劝导他们佩戴隐形眼镜来使用,以避免因头显不适合自己,导致二手转卖折价过多的尴尬境遇。"
而无论是苹果为了产品质感所沿用金属材质,从而对用户体验的忽视,还是诸多被外界看来无意义 " 堆料 " 导致的抬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市场表现和普及前景。而这,或许是因为苹果过去几年顺风顺水而荒废修炼,痼疾积累,忽略了产品客观规律的外显。
而在最关键的内容生态场網域,苹果似乎亦没能找到行业翘首以盼的 " 杀手级应用 "。
内容生态,没有捷径
作为苹果首款 XR 产品,内容生态的缺憾,是现阶段 Vision Pro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快速补足 XR 内容生态,苹果在 Vision Pro 发售前期推出了 Vision Pro 应用商店——商店中不仅有专为 Vision Pro 设计的应用,也有能以平面模式运行的 iOS 应用。
老白告诉光子星球,尽管开发者无需采取太多额外行动,现有应用就可直接移植到 Vision Pro 上,但这种转制应用的方式,实际上只是在用户视野里打开了一台平板电腦而已,无法充分发挥其眼动追踪、骨骼手部跟踪、头部追踪等特性。
纵使如此,对于原生应用的开发,老白还是对 Vision Pro 报以乐观期许。" 苹果作为大厂,他们对开发者提供的支持与微软相似,提供的开发工具都非常方便。开发难度其实和在 Quest3 上开发差不多,都是一套成熟的流程,很快就能上手。"
因此,即便其暂时没有首发购买 Vision Pro 的打算,但他的团队正在尝试用模拟器将之前针对 Quest3 开发的游戏移植过去,以分食这一波新市场的蛋糕。
而在 XR 从业者李涛看来,按照目前的技术迭代和开发进度,让广泛的 C 端用户接受并消费 XR 产品,可能需要 5 到 7 年的时间。换言之,现阶段 XR 玩家也好,开发者也罢,均需具备延迟满足的耐心。
" 目前,虽然行业端的消费每年都在递增,但这并不能直接转化为 C 端市场的快速增长。而 XR 产业要想真正实现突破,需要的也不只是 C 端市场的装机量,更关键的是各个应用和内容平台的内容适配,以及一个成熟的开发生态的建立。" 李涛坦言。
这意味着,这是一门需要时间和全行业共同努力的长期任务,只是,现阶段国内巨头们,似乎不愿再等待。
去年,字节在理性与想象空间中,选择了前者,大幅收缩了 PICO 业务团队;而据媒体报道,腾讯裁撤 XR 团队后的备选项——和 Meta 合作将产品引入国内的计划,现阶段亦面临着重重阻碍。从巨头们的态度中不难看出,XR 市场距离真正蓬勃发展还有一定的时间,而玩家们似乎并没有耐心了。
归根结底,Vision Pro 或许无法在短期之内撬动 XR 行业,但以长期视角来看,一款注定无法大范围普及的标杆产品,或许会使 XR 行业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XR 的未来如何,老白化用了一部电影名: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