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外媒称中美俄现身同一场军演?我国战争潜力如何?硝化棉中或有答案,欢迎阅读。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 年 2 月 16 日报道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见证了一场盛大的军事外交活动 —— " 科莫多 - 2025" 多国海军演习。
此次演习规模空前,中国、俄罗斯、美国等 39 个国家的海军力量齐聚一堂,使其成为近年来国际军事交流舞台上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的活动之一。
中美俄作为全球军事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一举一动都备受世界瞩目。
在国际军事舞台上,三国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
但这种博弈始终是隔着 " 代理人 ",或者是呈现在军备竞赛上,这次 " 科莫多 - 2025" 军演,算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三国军事态势的绝佳視窗。
而且世界人民都希望 " 军演 " 是中美俄三国军队出现的最后舞台,毕竟真正开战的代价是全球性,也是毁灭性的。
那么就战争潜力而言,后来居上的我国,如今在三国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从一种特殊的棉花中寻找。
这种棉花就是美俄都需要向中国求购的 " 硝化棉 "。
硝化棉:现代弹药的关键核心
硝化棉,学名硝化纤维素,看似普通,实则是现代军事弹药推进剂的核心成分。
它的制备过程相当复杂,需要让棉花与强酸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对温度、湿度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比例都有严格要求。
在现代弹药体系中,硝化棉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手枪子弹到大型炮弹,从导弹推进剂到火箭燃料,硝化棉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2024 年 8 月,《德国之声》的一则报道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报道指出,欧盟由于硝化棉供应短缺,导致北约标准弹药的产能远远低于预期。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国际军事工业领網域的高度关注。
欧洲的一些军工企业纷纷发表声明,称如果硝化棉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不得不削减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计划,这将直接影响欧洲的军事防御能力。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的战场上急需维持弹药优势,美国为了持续援助乌克兰也在扩充弹药储备,双方都通过各种中间商,紧急从中国采购硝化棉。
中国:硝化棉领網域的全球巨擘
据英国《金融时报》在 2024 年 4 月 9 日的一篇报道中,德国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 · 帕珀格表示,欧洲逾 70% 的棉短绒依赖中国进口。
而棉短绒正是硝化棉的主要原材料。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在硝化棉生产技术、原料供应以及产业规模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在生产技术上,中国研发出了新型的催化反应工艺,大大提高了硝化棉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使得中国的硝化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以南京中硝化工为典型代表,南京中硝化工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批硝化棉都能达到国际领先标准。
此外,新疆棉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优质棉花为硝化棉生产提供了稳定且高质量的原料。
据统计,新疆每年为硝化棉生产企业提供的优质棉花超过数十万吨,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硝化棉产业的发展。
德国资深弹药专家霍契尔曾明确表示:" 北约 155 毫米炮弹所使用的硝化棉,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
欧洲地区由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成本控制考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将硝化棉产能转移到中国。
如今,他们面临着严重的依赖困境:一方面,弹药生产离不开中国的硝化棉;另一方面,此前毫无根据地抹黑新疆棉,使得他们在采购过程中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不得不公开承认:" 火药短缺问题,深刻暴露了欧洲工业链的脆弱性。"
硝化棉只是中国强大战争潜力的一个小小缩影。
强大工业基础:战争潜力的坚实基石
在工业领網域,2023 年中国工业产值达到了惊人的 12.6 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工业总产值的 30%。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短短几年间,中国不仅在国内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电池研发生产到整车制造,再到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而且还将产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引领者,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广受欢迎。
如此强大的工业基础,赋予了中国在战时快速将工业产能转化为军事生产能力的底气。
相关数据显示,战时中国 45% 的造船产能能够迅速转为军舰制造,年产量可以超过 250 万吨;汽车工业仅需调配 10% 的资源,就能实现年产 1.5 万辆坦克。
要知道,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一些兵工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组织优化,实现武器弹药的增产,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中国工业在战时的转化能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回顾二战时期,美国也是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迅速扩充军备,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海量的武器装备。
如今的中国,不仅具备类似的军工转产能力,而且在部分领網域的效率和规模上表现更为突出,比如说造船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我国 2024 年全年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
这些都是军工潜力。
当然,我国也并非毫无短板。
在资源层面,铁矿石、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这使得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保障成为重中之重。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近年来中国海军建设不断加速的原因。
中国海军通过不断提升舰艇装备水平、加强海上巡逻和护航能力,努力保障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中国海军的亚丁湾护航行动,已经持续多年,为众多商船提供了安全保障,有效维护了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不过,美国智库经过深入评估后认为,与中国正面冲突所要付出的代价过高,中国工业在战时所爆发出来的强大生产力难以预估。
从作为火药原料的硝化棉,到彰显大国重器的航母建造,中国正凭借着全产业链的独特优势,重塑着全球军事力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