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被俄判死刑的乌克兰雇佣兵再现战场,俄罗斯为何要放虎归山?,欢迎阅读。
还记得这位被判死刑,在监狱里唱俄罗斯国歌的乌克兰雇佣兵吗?
最近,这位乌克兰英国籍雇佣兵艾登 · 阿斯林第三次出现在乌克兰前线上了,他还在巴赫穆特附近指挥乌军的一个排。
这位老兄来自英国诺丁汉郡特伦特河畔纽瓦克,最开始在叙利亚当雇佣兵打仗,还获得了 " 哥萨克贡迪 " 的绰号。
2022 年 9 月,他与乌克兰 " 亚速营 " 一起在马里乌波尔投降,随后被顿涅茨克政府判处死刑,他在监狱中向英国政府求救,希望能够英国能够以交换人质的方法救他,并且声称自己是被西方媒体欺骗了,十分后悔参战成为政治棋子。
后来在沙特首相的斡旋下,被作为交换的战俘释放回了英国老家。
在监狱里阿斯林还多次在视频中保证,他已经改变了对乌克兰事件的看法,因此不准备再次拿起武器。他还请求顿巴斯居民的原谅,甚至在镜头前演唱了俄罗斯国歌,尽显舔狗本色。
▲英国公民阿斯林(左)、平纳(中)与摩洛哥公民萨顿
获释后,阿斯林又说他想回到乌克兰当战地记者或视频博主,想 " 向西方广大观众传达目击者的证词和他们的痛苦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电视节目专栏的红人,还被人称为勇气之王。
然而事实证明,出现在巴赫穆特的阿斯林拿的显然不是镜头,而是枪,还指挥了一个排的乌克兰士兵,恨得俄罗斯人牙直痒痒。
那为什么俄罗斯明明知道战俘有可能出现这种重返战场的可能,还非要放虎归山呢?
俄乌之间交换战俘的时间其实要比 2022 年发生冲突的时间要早得多。
自打 2014 年乌克兰东部的顿涅斯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以来,乌政府军就与乌东民兵爆发了武装冲突,后在各国调解下于 2014 年 9 月签订了《明斯克協定》,協定里就对战俘交换进行了明确规定。
由于俄乌双方从未实现真正停火,因此换俘行动也一直断断续续延续到了现在,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 2015 年 2 月 21 日,乌克兰释放 52 名战俘,乌东武装释放 139 名战俘,另一次是 2017 年 12 月 29 日,乌克兰释放 73 名战俘,乌东武装释放 238 名战俘。
当然,有时换俘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装备随赠,像 2018 年 11 月 25 日的时候,俄罗斯在刻赤海峡扣下了强闯的乌克兰海军 " 别尔江斯克 "、" 尼科波尔 " 号炮艇和 " 亚内 · 卡布 " 号拖船,其中就包含了 24 名舰员。
后来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乌克兰释放了俄新社乌克兰分社社长基里尔 · 维申斯基、原顿涅斯克共和国防空部队指挥官弗拉基米尔 · 谢马赫(被乌克兰指控参与击落 MH17 班機)等 35 名囚犯,以及 1 艘被扣留的俄罗斯渔船,俄罗斯则释放了 11 名在克里米亚等地逮捕的乌克兰间谍和这 24 名乌海军官兵以及 3 艘乌军舰艇。
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 " 特别军事行动 " 后,首次交换战俘是在 3 月 21 日,当时乌克兰用 9 名俄军战俘换回了被俄方扣押的梅利托波尔市长。
紧随其后的几次换俘中,像开战首日便被乌方宣布 " 壮烈殉国 " 的 " 蛇岛勇士 " 之一罗曼 · 格里波夫就被俄方释放,还被乌克兰授予勋章,而在亚速钢铁厂被围后,乌克兰表示愿用所有俄军战俘换取马里乌波尔守军的自由。
可以说俄乌双方显然并没有单纯地将换俘作为军事行动,而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大有借换俘之名大打舆论战的架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俄乌两国并未正式宣战,也没有就换俘问题进行正式磋商,因此,所有的换俘行动都是在第三国的斡旋下进行的。
今年 1 月 3 日,俄乌双方最大规模的换俘行动就是在阿联酋的人道主义调解下达成的,当时有 248 名俄军被俘人员从乌克兰控制区返回俄罗斯,然后由俄空天军已通过军用运输机将这些人送往俄国防部下属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和心理援助。
▲获释的俄军士兵乘坐大巴抵达别尔哥罗德地区
而乌克兰则共有 230 人被释放,包括 130 名乌武装部队军人、55 名乌国民警卫队人员、38 名边防军人员、1 名国家警察和 6 名平民,其中有 36 人受伤或患有严重疾病。
不过就在这次最大规模换俘行动之后,1 月 24 日,一架俄军伊尔 -76 运输机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坠毁,机上 65 名乌军被俘人员、6 名机组人员和 3 名随行人员全部遇难。
俄方说,机上 74 人全部罹难,其中包括 65 名乌克兰战俘,鉴定结果显示,运输机是被美国 " 爱国者 " 防空导弹击落,系蓄意袭击。乌方则回应称,消息已读,暂时不想回复。
这次事件显然让双方换俘蒙上阴影,不少人都在猜测双方可能会无限期暂停或放弃换俘,不过好在一个星期后,在阿联酋的斡旋下,俄乌双方又各自交换了大概 200 名战俘,合计 402 人,乌方这边约一半为马里乌波尔的防守人员。
这次的换俘行动也是 2022 年 2 月兰以来,俄乌双方的第 50 次换俘,迄今累计已有 3000 多名战俘返回乌克兰,乌方也释放大约相同数量的俄方人员。
尽管换俘算是《明斯克協定》中唯一得到落实的条款,但实际上俄乌双方都没有释放所有战俘,始终手头扣押一部分当作谈判时的筹码。
在 100 多年前的《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也称《海牙第二公约》)中,就专门有一章规定了战俘的地位、权利和待遇,在之后的《日内瓦公约》又得到了补充。
例如第 68 条规定:如条件允许,交战国应尽快遣返重伤和重病的战俘;第 72 条规定出于人道理由,交战国应缔结协定将长期羁押的健壮战俘直接遣返或交中立国收容。
1949 年 8 月 12 日缔结的《日内瓦第三公约》,对战俘从俘获到释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流程的详细规定,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现行战俘问题国际法解决方案。
其中,第 109 条规定:在战事期间,冲突各方,应依有关中立国之合作,努力商定办法使下条第二款所列之患病及受伤战俘收容于中立国。此外,彼等并得缔结协定,俾将经过长期在俘之健壮战俘直接遣返,或拘禁于中立国。
第 118 条规定:实际战事停止后,战俘应即予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冲突各方为停战而缔结之协定中,如无关于上述事项之规定,或不能成立此项协定者,各拘留国应即依照前款所定之原则,自行制定并执行遣返计划,不得迟延。
从这些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去,遣返或交换战俘不仅可以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同样也能在战时进行,只不过在战争进行期间就交换战俘,大概率是在给对方增添可作战的有生力量。
交换战俘,有时候是弊大于利的。可以说,对于战俘遣返的规定,国际法大多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而实际上,交战双方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由于苏联是《日内瓦第三公约》的签署国,而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从条约继承的法理角度,公约对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有法律约束力。
不过,俄乌双方还没正式宣战,俄罗斯到乌克兰执行的只是特别军事行动,所以真要不遵守这个《日内瓦第三公约》的话倒也问题不大,但是现在都进行了 50 拨了,那么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可以把有经验的老兵换回来以维持战斗力,同时把对方的俘虏换回去可以减轻己方的后勤压力,毕竟国际法规定交战国负有维护战俘生命安全和保障必要权益的义务,战俘的衣食住行以及看押防范都在消耗己方的资源。此外,还可以省下不少用于看押的兵力,当然,最好只把那些受伤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复原的换回去了。
而换回己方战俘还有助于提升士气和安抚民心,让士兵们觉得即使被俘也是有机会换回来的,这样可以使他们更英勇的作战也可以减少被俘后泄密的情况发生,可以说对深处战火的普通人而言,能捡条命回去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的运气了。
如果战俘是地位较高、身份特殊或具备特殊技能的人物,那么他的利用价值就更高了,往往成为交战双方进行政治谈判或秘密交易的筹码。
像 2022 年 9 月份的时候,乌克兰就用亲俄政党领袖梅德韦丘克交换了 200 名乌方被俘人员。
▲梅德韦丘克
这个梅德韦丘克之所以能换 200 名战俘,就是因为他是乌克兰的反对派领导人,也是乌克兰著名富豪,外界盛传他与普京本人关系紧密,此人曾经担任过乌克兰总统办公厅主任,是著名的亲俄派。
梅德韦丘克所领导的亲俄派曾一度在乌克兰议会中占有 44 个席位,乌东的俄族人十分支持他,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梅德韦丘克的党派被勒令停止活动,他则于 2022 年 4 月被捕。
至于这次重新回到前线的英国雇佣兵阿斯林,由于他是雇佣兵身份,因此并不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2022 年 6 月,顿涅茨克政府以 " 从事旨在夺取政权和推翻国家宪法秩序的雇佣兵活动和行为 " 罪名,对他判处了死刑。之后他提出了上诉。
到了 2022 年 9 月,在沙特首相的斡旋下,俄罗斯用 10 名在亚速钢铁厂战役中被俘的乌方指挥官换了 55 名俄方士兵,这 10 人里面就有阿斯林这三名被判死刑的外籍雇佣兵。
阿斯林获释后,在采访中声称,他当时被俘虏时,俄军发现他是英国人,直接给他鼻子上来了一拳。这次他重新回到战场,不知道如果再次遇到俄军,还会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
所以说,不要以为换俘只是单纯的人员交换,实际上每一次换俘的背后,都是复杂的政治谈判和利益交换,很多时候交战的双方政治方面的考量要远远超出战术的影响,所以这种 " 放虎归山 " 的行为肯定还会持续下去,但是无论如何,这对于备受战火摧残的战俘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