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逆袭成票房榜第一,它凭啥成暑期黑马?,欢迎阅读。
暑期档跨度长,每年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爆款黑马。
今年已有超百部新片瞄准这个档期,各个类型都摩拳擦掌。
《消失的她》火爆持续,票房已破 33 亿;《八角笼中》票房破 15 亿,势头正猛。
用心的好片子一定会被观众认可。
而有一部同档期新片,制作了超三年时间,豆瓣评分8.2 分。
虽然夹在一众大片里显得毫无存在感,但却靠着超高的口碑,超越《消失的她》,力压《八角笼中》成了单日票房榜第一——
《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由追光动画出品制作。
追光前几年的电影,虽然没有超十亿的大爆之作,但部部表现都不容小觑。
随着白蛇新传说系列、新神榜系列的陆续推出,追光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神话新编就是追光的代名词。
无论是白蛇前传,废土青蛇,还是赛博哪吒杨戬,都是解构传说,重塑经典,
在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的前提下,新瓶装旧酒。
出人意料的,追光跳出舒适圈开新坑,制作了新文化系列,也就是新作《长安三万里》。
抛弃神话改编,抛弃美型人物建模,基于真实历史背景、真实历史人物,做了大量考证,描绘了中国人如数家珍的诗人们的史诗。
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贺知章、李牧 ……
看到这些名字,是不是记起了被 " 背诵全文 " 支配的恐惧?
影片以唐文化为背景,用李白和高适的一生串起了一段重要的时代和令人骄傲的唐诗文明。
看完《长安三万里》,之前说上句,就能脱口而出下句的古诗,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这些诗人的浮沉人生也将不止于语文课本上干巴巴的注解,而是更加生动。
非常契合当下国风热和传统文化热。
追光前作视效和创意都是一流,但剧情一直都被诟病是短板。
而《长安三万里》的剧情架构非常完整,甚至惊喜。
首先影片切入视角非常大胆、出其不意。
你以为电影会呈现唐代最繁荣的盛世,可开场便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将士困守,王朝衰微的场景。
你以为李白是主角,便会由李白生平描绘开来,可影片却是以高适视角为主线,通过高适对李白的回忆,以及两人人生的交叉,徐徐展开。
少年高适一身抱负,习得高家枪,从小对祖父戍边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耳濡目染,
想要继承祖父遗志,当了不起的武将,光耀高家门楣。
于是少年高适,一人一马,带着满腔的理想与抱负,出发长安。
途中,高适意外结识了李白。
李白,天才诗人,自由潇洒,放浪不羁。
就算没有熟读其诗三百首,也知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的诗仙大名。
动画形象的李白行为更加夸张不羁,和踏实耿直的高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影片也没有一味美化李白形象。
他前期渴望入仕,不只一次入赘,暮年时急于功名再次出仕的情节都有描述。
可能一些情节会让只通过语文课本了解李白的观众不适,天才诗仙居然也会有这么多 "世俗的缺点"。
实际上这些情节都是在历史中真实可考证的。
李白心有不甘却被形势推着入赘、修仙也是因为当时大唐的环境。
商人无论多有钱,都是下品人,不得做官。身为商人之子的李白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行卷被拒绝,好不容易被举荐当官还被卷入政治斗争。
我们更多知道李白的豪迈,却鲜少了解他的悲壮。
当暮年李白泛舟回乡,看着江两边的景色,念出 " 轻舟已过万重山 ",恍若隔世,如梦初醒。
本作将历史、传说中有关李白的点点滴滴,如拼图一般拼出其生平画卷。
电影的高潮选择了以幻想形式呈现《将进酒》。
这也是动画才能表达出的癫狂。
李白高歌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将进酒,杯莫停 ",拉着好友飞向银河,在九重天对着仙人高举金樽。
《将进酒》是李白一生的写照,也是唐代诗人们的缩影。
长安居大不易。
不只李白,作为当时最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是所有文人骚客,有志之士梦寐以求的朝圣之地。
但想要雁塔题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确是一件难事。
唐代科举制下,考官阅卷能看到考生名字。给考官留下好名声是重中之重。
行卷,让达官贵人举荐,是他们的一条出路。
而作诗,在唐代除了抒发胸臆,兴起而歌,另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入仕的敲门砖。
片中,青年高适在玉真公主的宴席上舞高家枪,但并未得到公主的青睐。
那场宴席获得玉真公主注意的是写出名句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的王维。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黄鹤楼。
黄鹤楼是当时诗人才子聚集之地,喝的尽兴了便在诗板上提下一首,
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响当当的头牌诗板。
青年李白、高适都曾为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这首吊古怀乡佳作震撼。
虽然黄鹤楼在战乱下烧了,但,只要这些描写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
而留下这些千古名句的诗人们,虽然原先会把诗作为当官的敲门砖,但最终真正让他们流芳百世的还是他们的诗。
无论李白、杜甫,还是片中出现的其他诗人,都没有如愿。
有的被贬,有的穷困潦倒。
仕途最远的高适,在当代人心中的印象也是 " 边塞诗人 "。
比起他的功绩,我们更熟悉的是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片穿插了48 首唐诗,每一句都可以说是刻进 DNA 的熟悉。
如果你看的那场小朋友居多,可能会达成全影院复诵的观影效果。
课本里那些或意气风发、或壮志难酬的大诗人们,跃然于银幕上,串起一段重要的历史年代,
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文化教育了。
我们在语文课本读到的一页,也许就是他们波澜起伏的一生。
再看片名,
" 长安 " 指的是李白、高适等诗人的理想;
" 三万里 " 则是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作为追光十年诚意之作,《长安三万里》的美术、剧情都做到了目前追光最佳。
但缺点还是不能不提。
影片片长近 3 小时,如果对历史、传统文化完全不感兴趣的观众一定会觉得枯燥无聊。
人物建模也非我们熟悉的追光俊男美女形象,而是更加偏写实向。
五五分身材的人物、肥硕的马匹就像是博物馆展列的陶俑形态,在动画中绝称不上有美感。
《长安三万里》注定不是一部会讨所有观众喜欢的作品,他的缺点甚至大写加粗地写在脸上。
但追光的这次实验让中国动画又前进了一小步。
除开传说、神话,国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艺术史诗、古文化值得发掘。
只要唐诗还在,长安就在。
只要传承在,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就在。
片中李白给高适写信:" 速来长安,速速速。"
那小妹最后要说的是——
速看长安!速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