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砸15亿,能解决哈啰的困境吗?,欢迎阅读。
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从多家竞争到三强格局的演变,如今又迎来重大变局。哈啰拟支付 15.1 亿元,取得 A 股上市公司永安行的控制权。
3 月 16 日晚间,永安行公告披露了该交易细节。上海哈茂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哈茂)及哈啰创始人兼 CEO 杨磊支付 6.7 亿元,通过協定转让方式,收购永安行原实控人孙继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 19.67% 股份。
同时,杨磊通过上海哈茂计划出资 8.4 亿元,以 11.7 元 / 股的价格参与定增,拟认购约 7182 万股。交易完成后,哈啰将成为永安行实控人。结合 2021 年哈啰曾赴美 IPO 未果的背景,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收购意在借壳上市。
共享单车作为哈啰的核心业务,曾因行业无序扩张导致车辆堆积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在资本趋冷的环境下,这一曾被誉为 " 新四大发明 " 之一的行业发展放缓,形成了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共享单车行业的创新空间似乎已经有限。哈啰此时收购永安行,究竟是为了寻求转型突破,还是期望借此开创共享出行的新发展空间?
一、曲线 " 上市 "
" 终于可以了。"
3 月 16 日,杨磊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永安行公告,并做了上述评论。随着永安行实控人变更为杨磊,外界普遍认为,这为哈啰借壳上市铺平了道路。
实际上,哈啰 2021 年 4 月向美国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拟融资超 10 亿美元,但最终未能如愿。
从财务层面看,2018~2020 年公司累计亏损近 50 亿元,虽然亏损逐年收窄,但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现金储备仅够维持一年运营。加之出行平台掌握着大量敏感的用户数据,包括姓名、手机号、支付信息、行程记录等,海外上市面临更严格的数据安全审查,种种因素导致这一计划最终搁浅。
此后,包括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在内的多家出行企业纷纷转向港股市场。不过,相比起港股上市需要经历漫长的递交招股书、聆讯等程式,借壳上市显然是更高效的选择。尤其在资本趋冷的环境下,能否快速打通融资渠道,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永安行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财报显示,2021~2023 年,永安行营收分别为 8.73 亿元、6.78 亿元、5.45 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4 亿元、-0.68 亿元、-1.27 亿元。同时,永安行押注的氢能源赛道效果不及预期,导致公司股价接连受挫。这些因素为哈啰的入主创造了条件。
2024 年 10 月 24 日、12 月 10 日,因公司股价连续 3 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 20%,永安行先后两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但永安行在公告中称,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在这期间,永安行曾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5% 的股权,但最终未能如愿。直至 3 月 7 日,永安行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孙继胜正在筹划公司股份转让事宜,可能导致公司实控权变更。
对于哈啰来说,借壳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业务转型更新,实现从 " 共享单车玩家 " 到 " 综合出行服务商 " 的蜕变。
二、1+1>2?
要理解哈啰此次收购的战略意义,首先需要厘清其业务版图。
从哈啰之前披露的招股书看,其业务主要有两块,一是共享两轮车业务,包括共享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二是顺风车业务。前者在 2020 年的收入超过了 55 亿元,同比 2019 年增长 21.1%,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超过了九成,毛利占比接近五成。
但共享两轮车业务增长面临瓶颈。当下的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哈啰、美团和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iiMedia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4 年,消费者在用车时,分别有 64.52%、57.32%、47.22% 的人会选择美团、哈啰和青桔,用户渗透率并没有拉开明显差距。三家默契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涨价空间受限。
同时,规模扩张也遇到阻力。一方面,普通两轮共享单车泛滥,不少城市采取了总量控制,划定了规模增长的上限。另一方面,出于城市管理、安全等因素考虑,共享电单车在部分一二线城市遇到政策壁垒。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容易形成大量折旧及摊销,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为此,哈啰布局了轻资产的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哈啰以 47.9% 的市占率居首。
但从整体市场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以交易额计算,2023 年顺风车市场份额约为 4.4%,远少于出租车 54.2%、网约车 41.4% 的市场份额。同时,顺风车没有网约车赚钱,平台平均抽佣约 9.8%,远少于网约车平均 27.1% 的抽佣。这也推动哈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永安行能为哈啰带来三个层面的协同效应。
首先是技术协同,永安行在氢能自行车及制充氢设备领網域的布局,契合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如果哈啰能将氢能技术应用于共享出行场景,不仅可降低单车运营成本,也可能在氢能竞赛中抢得先机。
其次是渠道协同。永安行早期主要依靠服务地方政府,在 2016 年就已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市场份额超过 50%。这种 " 体制内 " 模式恰好可以跟哈啰形成互补,后续或能为哈啰共享电单车、充换电业务、智慧停车等业务进入政府采购提供助力。
最后是市场协同。虽然永安行用户体量不及哈啰,但整合后可以巩固哈啰在共享出行领網域的地位,增强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实力。
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后续整合过程中,哈啰难免会在利益分配、发展方向等方面与永安行原有股东产生分歧,这将考验杨磊的管理智慧。
三、共享出行新战场
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和盈利压力,哈啰正寻求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从哈啰 APP 首页就能看出这一战略意图:除了置顶的共享出行服务,还有借钱、电车充电、代驾等业务,甚至延伸至短剧、火车票、宠物、景点门票等领網域,试图构建 " 出行 + 本地生活 " 的多元生态。
这种多元化布局的逻辑在于:以共享出行作为增长飞轮的基础,在前端获客并留住用户,其他服务则在此基础上不断衍生,做深价值链。
从数据上看,这种策略确实产生了一定效果。哈啰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40.2% 的哈啰顺风车新交易用户、39.9%的顺风车新接单司机、63.2%的哈啰电动车新用户都来自其单车服务。同时,8.4% 的单车新用户也由这些衍生服务带来。
从这个层面看," 收购 " 永安行,可以巩固哈啰在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进而为其他业务带来新的增量。
但把共享单车作为流量入口,利用低客单价、高频业务带动低频业务的打法,并非哈啰独创。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美团等 APP 上,同样能看到景点门票、酒旅、生活服务等入口。相比之下,美团在本地生活领網域有更丰富的生态和更完善的产业链;高德则基于导航自然衍生出打车等服务,用户心智更成熟。
相比之下,哈啰想通过共享出行带动低频,并没有那么容易。
一方面,共享单车行业 " 三分天下 ",哈啰未取得垄断优势,且使用场景较为单一,用户容易因为车少、价格等问题,流失到其他平台。另一方面,美团、高德的生态沉淀、运营不在哈啰之下,当哈啰把手伸向对方的地盘时,往往容易招致对方更猛烈的反击。
在招股书中,哈啰就直言,竞争对手有比自己更强势的财务、技术、营销,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对手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同时提供更低的价格。
更严峻的是,随着蚂蚁套现离场,哈啰还能从支付宝获得足够的支持吗?在 " 收购 " 永安行的交易中,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 2.19 亿元出售 6% 股份,持股比例从 7.86% 降至 1.43%,这也与阿里系继续瘦身、聚焦主业的战略一致。根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 2018 年度大报告》,哈啰出行有近六成的流量来自支付宝小程式。
实际上,出行平台在 2024 年扎堆港股上市,就反映出资本寒冬下,一级市场投资资金趋于紧张,网约车平台迫切需求尽快上市融资,以应对共享出行模式长期面临的资金、盈利的双重挑战。
而这些从出行生态衍生出来的业务,造血能力比较有限。招股书显示,2018~2020 年,哈啰营收分别为 21.14 亿元、48.23 亿元、60.44 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22.08 亿元、15.05 亿元、11.34 亿元。
当共享出行进入下半场,通过收购实现 " 大鱼吃小鱼 " 相对容易,但要在新战场上实现 "1+1>2" 的效果,关键还是要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才是哈啰必须直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