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造车“五小龙”勇闯决赛圈,欢迎阅读。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红极一时的黑马接连陨落,也有 " 五小龙 " 从淘汰赛中杀了出来,挺入决赛圈。
今年以来,华为问界、理想的销量在经历短期波澜后,重拾升势,逐步站稳中高端市场;零跑和极氪下半年攻势迅猛,销量持续上行;小米汽车虽然来得有些晚,但短短 8 个月时间交付超 13 万辆,创造了造车新势力的一个奇迹。
" 五小龙 " 身后,下半年频出爆款的小鹏,以及多家车企也在加速追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已经进入决赛圈,留给后面玩家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接下来的市场,随着场内玩家在细分市场上短兵相接,竞争只会愈发残酷。大浪淘沙过后,未来的产业巨头格局也正逐步成型。
冲刺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2024 年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自主品牌真正站上舞台中央的一年。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占率首次超过 50%,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并且这个势头在过去四个月里持续,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也稳定在百万辆以上。
放在 2024 年年初,这是个行业内都不敢想像的事情。当时最乐观的预计,也只是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在 2024 年底市占率接近 50%。伴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中国自主品牌也以超 60% 的市占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其中,比亚迪一骑绝尘," 五小龙 " 则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冲了上来。
截至 11 月底,零跑以累计销量 25.12 万辆,提前完成 2024 年全年销量目标,单月销量来到 4 万辆以上,全年销量也将逼近 30 万辆;理想前 11 个月累交付量达到 44.20 万辆,离全年 50 万辆的销量目标仅一步之遥;极氪的表现也不错,累计销量超 19.49 万辆,与领克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全年销量或将超过 50 万辆;华为问界的累计销量超 35 万辆,尤其是问界 M9 自上市以来,累计订单量已超 20 万台,创造了中国品牌在豪车市场的奇迹。
小米汽车是个异数。自今年 4 月 3 日开启首批交付起,靠着小米 SU 7 一款车,小米汽车 8 个月里累计交付已超 13 万辆,创造了新品牌交付的新纪录。
让 " 五小龙 " 冲出来的关键,是它们能够提供更有 " 质价比 " 的产品。通过在细分市场里提供同级当中最具辨识度的产品,以及强化供应链优势来优化成本。
理想主打家庭场景,问界高举智能化的旗帜,这是对 BBA 等传统豪车的 " 降维打击 "。同时,则是它们依靠零部件上通用率的提高,来优化生产效率。
过去两年,理想发力的一个重点是向华为学习集成供应链管理,重建供应链体系。这也让其在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当中,率先跑了出来。
零跑和极氪也是如此。零跑今年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产品上对标理想,再通过核心技术自研、零部件充分集成,实现零部件通用,降低生产成本。用零跑董事长朱江明的话说,是做 " 好而不贵 " 的产品。
零跑在产品迭代上,也通过平台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像零跑 C16,按照零跑此前内部预估,2026 年才会上市,但通过平台化能力,零部件通用,最终较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多。
极氪作为吉利新能源技术的集大成者,一直是国产性能电车的代表。它也在寻找着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的空间。11 月中旬,极氪与领克合并,也是希望通过包括智能化技术、售后体系建设、渠道开发等中、后台环节的合并,强化协同效应。
小米汽车则依靠小米过去在消费电子领網域积累下的技术生态,为汽车智能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而其供应链效率上较其他新势力入场初期更高,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同时,秉着用户导向思维,加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无以复刻的营销攻势,小米汽车让车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 情绪价值 "。
总体来说,技术优势、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和产品力更新,让 " 五小龙 "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 2024 年脱颖而出。
并且它们的规模优势,有望在明年持续。按照 " 五小龙 " 目前给出的 2025 年销量规划,除了小米汽车还在产能爬坡外,其他四家车企低则 50 万辆保底,往上则是 70 万辆,乃至更高。这也意味着,他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中,会有着更高的市场地位。
赛跑
一转眼,离被称为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 的 2014 年,已过去十载。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经历了初期资本的泡沫,高峰时数百个新能源品牌之后,持续出清。淘汰赛也随之进入更加残酷的决赛阶段。
蔚来董事长李斌强调,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已进入 " 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更高维度的竞争 "。若两三年后车企的体量与经营质量达不到一定规模,基本难以参与后续竞争。
包括华为车 BU 董事长余承东在内的车圈大佬也多次强调,汽车公司只有成为巨头,才能活下来。雷军也有个明确目标,即小米要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
现实则是,即便是在 2024 年表现突出的造车 " 五小龙 ",也需要加速奔跑,才能努力冲过百万销量大关,朝着全球车企巨头的梦想前行。
市场淘汰赛还会加剧。截至目前,月均销量超过 1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 14 个,其中一个还是特斯拉。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能否年销量超过 50 万辆,财务上实现会计准则下的盈利会是个重要考核指标。未来两三年里未能实现这些目标的玩家,都处于危险的边缘。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也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在电动车渗透率、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升的过程当中,中国汽车业的整合其实已经开始。对新势力来说,市场份额会增加,但是它们也需要平衡亏损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并且,随着包括 " 五小龙 " 在内的车企,逐渐成长为在产业链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巨头,它们也需要代表中国汽车寻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供应链依旧会是它们发力的重点。一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包括电池、激光雷达等,产业当中持续有新的供应商崛起。但车企与供应商能否在新的行业格局下形成 " 命运共同体 ",带动产业链的转型更新,而不是简单的成本比拼,会是接下来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关键。
同时,则是随着市场竞争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中国车企在智能化领網域的摸索已经进入无人区。今年市场竞争的焦点在于无图城市 NOA 全面铺开," 端到端 " 大模型成为接下来车企技术决赛的关键赛点。
极氪 CEO 安聪慧就透露,极氪计划在 2025 年前实现量产车型具备 L3+ 能力。理想董事长李想则放出豪言,AI 对理想意味着全部,智能汽车只是他实现 AI 愿景的载体之一。
近期,雷军更是千万年薪挖来 "95 后天才少女 "、DeepSeek-V2 的关键开发者之一罗福莉,在算力资源上也进一步提升资本开支,表明他正用实际行动全面拥抱 AI 大模型。
可以看到,AI 大模型颠覆着汽车产业,也让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制造业有了更多的可能,能够摇身一变成为 AI 科技巨头。在这其中,中国车企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产业想要真正成为全球领先,不能只看规模、市占率,也要龙头企业发挥好火车头的作用。这需要包括比亚迪、" 五小龙 " 等等,在成为巨头的路上,一齐为中国汽车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