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在东京七年,对日本“袪魅”,欢迎阅读。
日本旅游今年十分火爆。据朝日新闻报道,八月有超过七十万中国旅客去日本旅游。东亚文化的亲近感让很多人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奇,除了旅游,赴日留学或直接移居日本在近几年也成为一些人的选择。
去日本旅游和在日本生活有什么区别?IPN 创始人李如一移居日本七年,他将从移民的角度来分享住在东京的一些体验。
讲述 | 李如一
来源 | 看理想音频节目《移民会让生活更好吗?》
1.
日本并没有想象中严谨
日本是一个经常被谈论的国家,在中文和英文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关于日本的每一种观点、论断和看法,都可以找到反例。
《孤独的美食家》第九季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左行右行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坐公车的时候从前门还是后门上的问题。
经常来日本旅游的朋友会知道,关东、关西在左行右行这件事上是相反的。比如乘坐扶手电梯时,在东京我们会站在电梯的左侧,而在京都、大阪,我们会站在右侧。
但如果是长期住在东京的人,又会知道并不总是这样。东京有约 30% 的地铁站的出入口,是靠右行走的。
至于日本的巴士规则,有些巴士是从前门上车,有些从后门上车;有些巴士支付车票的时候是在上车的时候付,有些是下车的时候付;有些巴士支持使用 IC 卡、交通卡,有些只能用现金支付。坦白讲,这套系统相当多变和混乱。
在外国人的眼中,日本是一个无比严谨和规整、大家都很守规矩的国家,而这种规整一般都被当作优点。但正如上面两个例子,日本社会里也有很多混乱、失序、不合常理的地方,这是它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特点。
2.
观光是对日常的悬置
日本毫无疑问是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地方,但是谈到日本美食,大家常想到的是怀石料理,或者和牛、寿司等等贵价的、绚烂的日本料理。对于移民而言,这些不是关注重点。因为当你移居之后,更多想的是日常吃些什么。
这令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出游。有一次我途径了一个叫盐尻的城市,刚好那时是午餐时间,所以随便找了一家并不起眼的餐厅,结果意外地非常好吃。
后来回想这件事情,这家餐厅单论出品肯定不差,但是到不了推荐别人吃的程度。所以当时得到的美好体验,是因为对它期待不高,只是刚好在旅途中需要歇歇脚。这让我觉得:原来在这种缝隙时间,因为没事干而随便吃吃的餐厅,是可以吃到美食的。这其中有很大的感情加分。
《孤独的美食家》第十季
这又让我想起了在东京的一些餐厅。这些餐厅往往是老字号,但是当你慕名而去,从出品的角度来评价会有点失望。还是那句话,它不难吃,但不足以推荐给游客。
这些老字号餐厅,它背后的故事是其魅力的重要部分。比如一家拉面店,在二战之后,百废待兴时就已经存在了,它伴随了住在附近社区的几代人。这样的餐厅哪怕出品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要不过不失,都可以构成本地人持续光顾它的理由。
以拉面店这个品类为例子,我不算是那种经常到处探究新店的食客,但我也吃过两家新派的、个人开的小拉面店。那两家拉面,在口味的新鲜度以及好吃程度上,都胜过刚才说到的老字号拉面店。
或许很多东京的老字号或者日本的老字号餐厅,并没有它的名气所暗示的那么好吃,但是反过来讲,我们也可以说日本的饮食不太存在 " 新不如旧 " 的现象,而这是一件好事。
另一个随之产生的想法就是,在日本,并不是只有高价餐厅,才是所谓的 " 吃故事 "。很多平价餐厅,即便出品不算惊艳,背后也可能有自己平凡的故事,成为了本地食客光顾的理由。
这样的餐厅对于观光客,或许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作为一个移民,如果你生活的社区里有这样的餐厅,是很增加幸福指数的一件事。
因为移民和观光的最大区别就是,移民后你要日复一日地去重复一些无聊的事情,走同样的路,吃同样的饭。而对观光者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观光是一种对日常的悬置,有点像做梦。
观光作为对日常的悬置,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故事和叙事。而平日的生活之所以无聊,也是因为没有故事,你在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或者一个社区里的普通餐厅,它的吸引力主要不在于味道,不在于出品,而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时,这种悬置就可以更经常地发生。有点像你每天都生活在日剧里。
《孤独的美食家》第十季
很多在日本住了一段时间的中国人都会提到日本的无聊。以东京来说,很多时候是以车站为中心来组织生活的。所以我们能在车站周围看到各种商铺,比如药妆店、餐厅、百货商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全都存在。
但是呆久了你也会发现,好像无论去哪个车站,周边的那些商铺都是同一批,餐厅也是同一批,因此很多人会感到无聊。这里包含了一个问题:外国人怎么看待日本?
日本和世界上的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像是一个在外国人眼中光怪陆离的地方。外国人对于日本的凝视,至少从 19 世纪末就开始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人提供这种光怪陆离性,不断地满足猎奇和凝视。
所以如果觉得每个商圈都非常同质化,觉得这种生活很无聊,可以试着反过来想一下,你本身期待的是什么?你是否在精神层面还没做好成为一个移居者的准备?你在精神层面仍然偏向观光者,期待你所生活的社区,可以持续提供光怪陆离。
3.
身份认同:
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
接下来谈谈身份认同的问题。每次谈到身份认同,我会想到在电影《安妮 · 霍尔》里,伍迪 · 艾伦饰演的角色对女孩说了一句话,叫 "I love being reduced to a culture stereotype",就是我乐于被矮化成一种文化标本。
这种自我贬损式的幽默在日本是很有发挥的余地的。你可以把它当作外国人在日本生活的某种策略。
接下来谈几个具体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身为中国人来到日本之后,同文同种的迷思。中国和日本并非同文,更非同种。
先说几个例子,常见的状况之一是,比如我们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它的封面上完全没有汉字和假名。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英文书,但是翻开一看,才发现是纯日文书。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常见状况之二是,比如你去乡下旅游,路过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你看到远处一片农田里大大的一个广告招牌,上面只有英文字,没有汉字,没有假名。
再说一个例子,所有日本人提到麦当劳的时候都会说 "マック"(Makku)或者说 "マクドナルド"(Makudonarudo)全称,简称 "マック"(Makku),但是今天麦当劳的实体店招牌都只有英文的 "McDonald's",没有片假名。
以上几种情况在中国都不太会出现。相信学了一段时间日文的人会意识到,对于日文来说,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字母,都是外来文字。
如果站在中国本位去思考,会觉得如果不是中国发明了汉字,日本人就没有字可用。日本的汉字确实来源于中国,日本的假名也是把汉字拆解之后得到的结果。但是我们也知道从 20 世纪开始,有越来越多中国以外的外国文字进入了日文。
两国虽然都是汉字使用国,但是对于语言的感觉、对于汉字的感觉,有相当大的区别。
《写不出来 ~ 编剧吉丸圭佑的没有条理的生活~》
除此之外,日本和中国对于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态度也很不一样。在日本,我经常觉得日本人不相信文字。什么意思?就是同一个词、同一个读音、同一个发音可以有多种写法。
比如 " 儿童 " 的读音是 "Kodomo","Kodomo" 就有三四种写法(子ども、こども、子供……)。我曾见到报纸分析这些写法,在什么场景下应该用哪种,什么场景下第一个字应该写成 " 子 ",后面两个字用平假名,什么情况下应该三个都用平假名。在日文里人们经常会琢磨这种事。
但这里想表达的是,有时候书写者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去自由地选择别字。在日文使用语境里,对别字的容忍度是很高的,只要最终字的读音是原来的读音,就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日文还有一个特点,啰嗦。这也是很多初学日文的人有点不堪忍受的。
啰嗦不仅指敬语的繁复,还有服务人员的礼仪,比如出租车司机会向乘客说四五次感谢。这种啰嗦同样也是前现代口语文化残存的一种体现。因为当你要把一句话的音发出来的时候,是要做功的。
如果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说话只要把意思传达到位就好,很多话只说一次就可以,甚至用视觉符号代替语言传达感谢的意思也可以。
反复地讲一句话,讲四五遍,也就意味着你要多做四五倍的功。这在更相信声音的日本文化里是有意义的。
很多人知道日本对于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有很多传承,这种传承其实是前现代社会在日本依然留存的一个副产品。如果你享受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你也应该接受这种 " 啰嗦 "。
通过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
4.
在日本寻找中国
近年移居日本的中国人不断增加。很多人带着一种理想来到了日本,凝缩为一句话,就是在日本寻找中国。
这当然是个人自由,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寻找中国。更多人选择 " 在日本寻找中国 ",可能是因为有些事在日本做更自由和方便,至少比在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做更适合。但我个人并不主张 " 在日本寻找中国 " 的生活态度。
在任何海外国家,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中国人的社群,都是可能的。这种海外华人的生活形态,在几乎整个 20 世纪的海外中国移民里都是常态,甚至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唯一的可能。而这种生活形态如今被不少人轻视。
我认为它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机会。以东京而言,现在已经有了北京人开的 livehouse,有中国人开的唱片店,连单向街书店也开到了东京。此外,东京已经有了一个中文脱口秀的小社群,有定期的演出。海外华人圈子正在变得丰富和多样化。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认为活跃于中国人的社群和融入日本社会,这两件事情可以共存。和英语国家或者欧洲国家不一样的地方是,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容易让人忘记日本就是日本,中国就是中国。与其在日本寻找中国,不如作为中国人在日本好好地生活,某一种面貌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有人可能要问,某一种面貌是什么面貌呢,能不能具体一点?很遗憾,不能。我显然没有资格告诉你,你应该呈现什么面貌。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像翻译家傅雷说的,先做人,然后再做艺术家。
所以什么是好好生活?最基本的可能是对这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礼俗,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然后是对本土文化培养真正的兴趣。
我甚至认为,移居者有必要强迫自己了解这边的很多事情,毕竟你在原本的地方生活了很久,很多习以为常的事可能会与新的文化、观念或者习俗有冲突。这是每位移居者需要努力的一件事。
《重启人生》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融入日本社会的讨论,都提到日本社会的排外性。很遗憾地说,这些东西或许改变不了,这并不是一个移居者能控制的。
但不管日本人怎么看,尝试去了解日本文化,学习日本社会的规则,依旧是一件可做的事。这未必是为了被主流日本社会接受,而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日本好好生活,就是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并且强迫自己对原本可能兴趣寥寥的日本文化进行了解,然后在这个可能别扭的过程中,让自己发生变化。慢慢地,你就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