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从头反转到尾,猜到结局算我输,欢迎阅读。
刺激!
网飞最近又悄咪咪上线了一部宝藏纪录片。
虽说是纪录片,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都不输那些大制作。
最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悬疑感塑造得太好了。
整个故事一步步抽丝剥茧,不到最后一步根本猜不到结局是什么。
我打赌,看完它,一定会刷新你的认知——
《美国梦魇:迷离绑架案》
American Nightmare
故事一开场就上演了一场" 消失的爱人 ",信息量爆棚。
某个平静的下午,警方接到一起报案。
一个叫亚伦的男人称自己的女友昨晚被绑架了。
这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可调查起来,却发现整个事件疑点重重。
首先,亚伦是亲眼目睹女友被绑架的。
可他却延误了 10 个小时才报警。
其次,亚伦描述案发经过的说辞也很不着边际。
他说凌晨三点的时候,他被一束刺眼的激光照醒,几个身穿潜水服的男人用电击枪将他制服,还给他戴上了缠满胶带的泳镜和耳塞。
所以,他失去了听力和视力。
随后绑匪带走了他的女友丹尼丝,并要求他支付一万五千美元的赎金。
临走前还在屋内安装了摄像头,警告亚伦如果离开视线范围外,就伤害丹尼丝。
因为一时间凑不出这么多钱,亚伦便给绑匪留言要求分期付款。
在等待对方答复的过程中,他选择报警寻求帮助。
这科幻剧本一般的描述,瞬间引起了警方的质疑。
疑点包括:绑匪为什么要穿着潜水服?还给亚伦戴泳镜?
而且,案发现场并没有陌生人暴力入侵的痕迹。
最重要的是,绑匪这么大费周章竟然只要这么一点钱?
这太不符合逻辑了。
于是,警方将嫌疑人锁定在了亚伦身上。
他们觉得,这一切很有可能是亚伦精心策划的一场戏码。
因为他们发现亚伦和丹尼丝的情感最近出现了问题,两个人经常会因为亚伦的前女友而爆发争吵。
再加上,在案发现场,警察发现亚伦家里的床上用品不翼而飞。
这似乎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发生。
于是,警方大胆猜测,亚伦在和丹尼丝吵架的时候失手杀了丹尼丝,然后又伪造成一桩绑架案,而床单则被用来包裹尸体。
就当一切证据都指向亚伦的时候,案件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丹尼丝出现了。
她给警方提供一个录音,证明自己还活着。
亚伦的嫌疑瞬间被洗清,但案件却进入另一个谜团之中。
丹尼丝在录音里十分平静,没有紧张也没有不安,这让警方对她起了疑心。
哪有人被绑架了这么多天,还能如此波澜不惊的?
于是,警方再次推测,这一切或许是丹尼丝自导自演的。
为了报复和前女友联系的亚伦,她策划了绑架案。
只为了让亚伦背负舆论压力,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续的发展也的确在印证警方的猜测。
三天后,丹尼丝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
而且,在监控录像中,她步伐悠闲,完全不像是被绑架过的样子。
警方立刻对丹尼丝展开了调查。
她的描述的确和亚伦差不多,绑匪给她戴上泳镜后,就将她带走了。
可她所描述的案发经过真的过于离谱抓马,让人难以信服。
她说,绑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神恶煞,说拿到钱就会放了她。
甚至还和她谈心,宛如一个贴心老大哥。
但又说,绑匪对她实施了两次性侵。
绑匪还录了视频威胁她说,如果告诉警察,就将视频公布到网上。
一会是贴心老大哥,一会是变态罪犯。
这前后不一致的描述,让丹尼丝的证词失去了可信度。
警方和媒体也由此得出结论,丹尼丝是个连家人都骗的撒谎精。
丹尼丝浪费警力资源的行为激起了民愤,警方决定向她提出指控,她很有可能要面临牢狱之灾。
当大家以为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事情再次发生了反转。
警方收到了一封邮件,对方声称是绑架丹尼丝的绑匪。
邮件里详细地说明了绑架过程,包括绑架地点,用的车辆,以及作案工具等。
而绑匪们之所以会自爆,完全是因为看不惯丹尼丝被当做骗子以及自己的威严受到挑衅。
他们还在信中威胁警方,如果警方不给丹尼丝道歉,他们就再实施一次绑架。
这封邮件看起来既荒唐又可笑,警方也没有再理会。
谁曾想到,三个月后案件再次迎来了反转。
一名加州的女警逮捕了一个绑架未遂的罪犯。
而且这个罪犯不是初犯,在他家中所发现的作案工具基本可以证实几个月前的丹尼丝绑架案也是他所为。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亚伦和丹尼丝这对情侣没有说谎,经过虽然离奇却是事实。
人们才发觉,亚伦和丹尼丝是实打实的受害者。
丹尼丝被绑架、被性侵、被拍视频,经历了如噩梦一般的遭遇。
而亚伦也承受着来自各方舆论的压力。
回溯整个案件始末,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人们总是会偏见左右,就连警方也不例外。
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警方只根据测谎仪的判定就认定亚伦有罪。
而后又因为丹尼丝说辞过于离谱,便将矛头又转到了丹尼丝身上。
但凡警方顺着两个人所提供的线索深挖,就有可能抓住罪犯,可警方却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了在受害者身上。
对于丹尼丝而言,真相即使被揭示出来,她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安慰。
无论是绑匪带来的伤害,还是网暴带来的伤害,都让她难以释怀。
通过这场暗流涌动的绑架案,深刻地揭露了司法的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扑朔迷离的新闻碎片,会被不自觉地拼凑出完整的叙事。
但这 …… 就是真相吗?
一如整个案件的多次反转,人们一旦定好了叙事基调,真正有需求的声音则会被选择性忽视。
人们太容易沉浸于自己所编织的故事里,被偏见左右。
找到凶手并不难。
难的是,遍布角落的偏见和恶意,始终根除不尽。